url:http://health.gmw.cn/2017-08/11/content_25574499.htm,id:25574499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提倡讀經(jīng)要“思求經(jīng)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論玄奧,,實踐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在活用中創(chuàng)新,。這就是張仲景提出的臨床思維,。 象數(shù)思維是基石 張仲景認為要認識與利用天人相應的客觀規(guī)律,就必須運用象數(shù)思維,。運用象數(shù)思維分辨疾病,,預測疾病,使用各種方術調(diào)和陰陽象數(shù),便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 中醫(yī)歷來強調(diào),要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論與臨床的連接上,,首先應理解天人相應觀,,這是中醫(yī)疾病發(fā)生學的出發(fā)點?!端貑枴の暹\行大論》還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觀臨八極,,考建五常,。”提示陰陽,、五行是“考建”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為觀察茫茫宇宙而確立的思維坐標,是考察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規(guī)律抽象建立出來的簡明坐標,,每個思維坐標所描述的“影像”后面,,都有它的客觀存在?!鹅`樞·陰陽系日月》說:“天地陰陽,,合之于人?!边@就是最簡明的天人相應觀,。 《傷寒雜病論》序說:“人稟五常,以有五臟,?!币粋€“稟”字,闡明了人類五臟源于天地五行之氣稟賦下的“遺傳”基因,,是五行象數(shù)框架下的臟腑學說,。《素問·天元紀大論》記載:“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認知掌握天人相應的客觀存在,,就必須運用象數(shù)思維方法,。簡單地說,,所謂象,《易傳》中有“觀物取象”“觀象取意”等描述,,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所謂數(shù),是多少,,更是時空的記錄,。當然,象數(shù)思維上可溯源到遠古時的河圖,、洛書,、天干、地支,、易學等,。在《傷寒雜病論》中首先是三陰三陽辨病,也就是陰陽象數(shù)思維,?!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穼㈥庩栔畾庖环譃槿小耙悦鼩?,以氣命處”“氣之多少異用也”等描述?!秱s病論》以三陰三陽病作診斷,,并有“病愈日”“欲解時”等描述,這便是象數(shù)思維的理論推演用于診斷與預測,。筆者認為,,《內(nèi)經(jīng)》中“標本中氣學說”是象數(shù)思維在醫(yī)學理論上推導出來的,用以闡明人體三陰三陽與天上六氣變化不適應時產(chǎn)生的病理轉歸,。 《傷寒雜病論》六經(jīng)證治體系有大量湯證與標本中氣學說相吻合,、相支撐。如太陽寒化病變時受少陰陽熱的支持調(diào)節(jié),,少陰熱化病變時受太陽津液貯調(diào),,陽明燥化病變時受太陰津液調(diào)節(jié),太陰濕化病變時受陽明燥熱調(diào)節(jié),,少陽相火病變時受厥陰營血的調(diào)節(jié),,厥陰營血失調(diào)時,風從內(nèi)生,,受少陽氣津的調(diào)節(jié),。當然,《傷寒雜病論》對標本中氣學說也有修改與實踐,,其中最顯著的是少陰病寒化多,,熱化少。《傷寒雜病論》闡述的是以風寒為主的六氣,,而標本中氣理論推演的六氣是平均的,,這是對象數(shù)推導理論的醫(yī)療實踐。 《傷寒雜病論》中還有不少人與天地相應而產(chǎn)生多種生理病理變化及其診治方藥的記載,。例如,, “和于術數(shù)”的“數(shù)”,是天人相應觀的反映,?!秱s病論》中白虎加人參湯條下強調(diào)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麻黃醇酒湯治黃疸,春月用水,,冬月用酒煎,。這些均是使人的陰陽與天地自然陰陽消長同步的擇時治療手段。 臨床思維重調(diào)和 《傷寒雜病論》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外感寒邪是病因,,太陽受邪是病位,,是否傳變的鑒別要結合脈癥,?!秱s病論》的基本臨床思維模式可用“診病審因,,辨證察機,隨機選方,,無方立法,,對癥用藥”五句話來概括。 首辨病 《傷寒雜病論》以六經(jīng)辨證為綱目。傷寒三陰三陽病是六個分類范疇,,雜病則根據(jù)臟腑與主癥的結合情況進行辨病和分類,。 求病因,知病位 治療疾病,,當首先辨明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氣血痰食等),并充分分析病位與勢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認識疾病的傳變,。例如,《傷寒雜病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如果不辨病,,不知是傷寒,,不問過去,只見癥狀,,有可能被誤診為胃陰虛證,。 識病傳 傷寒按六經(jīng)傳變,雜病經(jīng)臟腑相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從五行生克乘侮中預測,;傷寒和雜病兼有者,,應辨明先病和后病。 診脈參證 《傷寒雜病論》記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痹诖?,脈象是病機的表達?!秱s病論》記載:“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泵}象在此成判斷證候的標志?!秱s病論》云:“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庇衷疲骸拔?shù)之脈,慎不可灸……脈浮故知汗出解,?!泵}象在此又是施治的指南,。 抓主癥 常見病,主癥先現(xiàn),;危重者,,主癥最急;復雜者,,主癥易解,。 靈活選方,對癥用藥 隨機運用,,辨證用方,。《傷寒雜病論》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小柴胡湯主之?!庇衷疲骸安∫顼嬚?,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 中藥的采集和加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均與象數(shù)思維息息相關,。煎藥用甘瀾水,、清漿水、潦水,、清酒,、苦酒,、麻沸湯等也反映象數(shù)思維的理論推演,。中藥服用的時間、方式也與四時,、晝夜,、平旦、日晡等相關,。當然,,除內(nèi)服治法外,,還有豬膽灌腸、瓜蒂催吐,、陰道納藥,、苦參湯外洗、當歸生姜羊肉湯藥膳等多種治療途徑,,無不體現(xiàn)“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即運用各種方術,,使人的陰陽象數(shù)與自然相和諧,。 象數(shù)思維是《傷寒雜病論》臨床思維的基石,以方術調(diào)和人與自然的陰陽,,使其平和是導向,。六經(jīng)證治體系是對《內(nèi)經(jīng)》標本中氣學說最重要的醫(yī)療實踐。首辨病,,求病因,,知病位,識病傳以整體把握疾病,,進而抓主癥進行辨證,,隨機選方,無方立法,,對癥用藥,,方可獲良效。(王伯章) 來源: 中國醫(yī)藥報 |
|
來自: 中醫(yī)藥拾掇 > 《傷寒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