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州,,樓煩。下,。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鄉(xiāng)二十二。元和戶六千三百八十二,。鄉(xiāng)三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時屬晉,,晉滅後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武靈王破以為縣,。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太原郡之汾陽縣地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已西盡?中、雁門,、西河之?遂空,。建安中,曹公糾率散亡,,立新興郡,,晉末陷劉元海。後魏於今理置嵐州,,因州西岢音哿,。嵐山為名也,。隋大業(yè)四年,於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因漢樓煩縣為名,。隋亂陷賊,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六年省東會州,,重置嵐州。天寶元年改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 州境: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八到: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 東南至東都一千二百一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黃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關(guān),,從關(guān)西至麟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東南至太原府三百三十里。東北至代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熊皮,石蜜,。賦:布,,麻。 管縣四:宜芳,,靜樂,,合河,嵐谷,。 宜芳縣,,上。郭下,。開元戶五千五百二十四,。鄉(xiāng)十一。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後魏於此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四年改汾源為靜樂縣,。 八年,,分靜樂置嵐城縣,屬樓煩郡,,武德四年改為宜芳縣,。 岢嵐山,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馀丈,,西北與雪山相接。 岢嵐鎮(zhèn),,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秀容故城,在縣南三十里,。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也,。 靜樂縣,,上。西至州四十五里,。開元戶三千四百八十七。鄉(xiāng)七,。本漢汾陽地,,城內(nèi)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縣於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二年,,改為靜樂縣。武德四年於縣置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省,縣屬嵐州,。 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劉曜隱於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獻劍於曜曰:“管涔山王使謁趙皇帝獻劍?!?/p> 伏戎城,,在縣北八十里。隋樓煩郡所理也,。 隋汾陽故宮,,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樓煩關(guān),,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天池,在縣北燕京山上,。周回八里,,陽旱不耗,陰霖不溢,。故老言,,嘗有人乘車,風飄墮池,,有人獲車輪於桑乾泉,。後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放此池,後亦於桑乾泉得之,。隋煬帝嘗於池南置宮,,每夜風雨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cè)有祠,,謂之天池祠。 合河縣,,中,。東至州一百八十里。開元戶一千八百五十九,。鄉(xiāng)四,。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石州,。大業(yè)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武德七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 黃河,在縣西二里,。 合河關(guān),,在縣北三十五里。 蔚汾關(guān),,在縣東七十里,。 隋長城,起縣北四十里,,東經(jīng)幽州,,延袤千馀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筑,。 嵐谷縣,,中。南至州九十里,。開元戶四千六百五十七,。鄉(xiāng)五。隋大業(yè)三年置岢嵐鎮(zhèn),、壓草城,、川賊路。長安三年,,於此置嵐谷縣,,景龍年廢,開元十二年重置,,因嵐谷為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