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寫了一篇分析完美主義導致拖延的文章:《為什么時間越緊,,越容易拖延?》,,至今后臺陸續(xù)有留言,,其中一則留言是:
短短的文字,透露出久經折磨的虛弱,、疲憊,,遂決定就完美主義再寫一篇文章,不過在給出解決方法之前,,先想想,,你為什么會很累? 每當面臨一個重要任務,,在完美主義心態(tài)支配下,,任務停滯不前,想做但總做不下去,,壓力,,拖延,焦慮,悔恨,,自責,,可以說,任務有多久,,內心就能糾結多久,。 作為一個前資深完美主義者,我想想這些,,也覺得太累了,,不過,上面對心累的描述雖然很全面,,但還不夠深入,。 關于完美主義,《哈佛幸福課》有個經典定義:完美主義是一種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所謂“失能性”,,是指面對困難時失去行動能力。 是不是一針見血??!是的,完美主義并不是什么好詞,,也不是什么好標簽,,它不是意味著我們在追求完美,而是在面對任務時,,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恐懼,,我們心累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恐懼!,! 完美主義的本質是恐懼,,直戳完美主義者的痛點,但作為一個有著工科思維的心理從業(yè)者,,我對這樣的定義還是有點不滿足:恐懼,?我們?yōu)槭裁磿謶郑坑袥]有定量的數(shù)據(jù)度量,,或者說相對準確的描述,? 我認為,《哪種心態(tài)最值得刻意練習,?》里提及的刻意練習模型,,可以相對準確的描述,我們?yōu)槭裁纯謶帧?/span> 舒適區(qū)/能力區(qū):是我們能力范圍內的區(qū)域,,在能力區(qū),,我們很舒服,,沒有特別大的心理壓力,但哪怕每天很忙,,所學很少,; 學習區(qū)/挑戰(zhàn)區(qū):是能力范圍之外的區(qū)域,在學習區(qū),,我們會感覺到壓力,、焦慮、緊張,、困難,,但經過個人努力或他人幫助,我們是能夠搞定的,。 恐慌區(qū):顧名思義,,這個區(qū)域完全超出了個人能力,即使努力也搞不定,,待在這個區(qū)域會讓人驚慌失措,,悲觀絕望。 能力區(qū)和學習區(qū),,一般都能搞定,,不會面對太大的內心糾結,但一旦將任務定位在恐慌區(qū),,必然會驚慌失措,徒勞無功,,必然會自我挫敗,、沮喪、自我否定,,這是人性的必然,。 02 完美主義者為什么心累? 就是因為隨隨便便一個任務,,他都能將之定位在恐慌區(qū),,而對于正常人而言,任務真實難度可能只在學習區(qū),,甚至是舒服的能力區(qū),,具體解釋參見之前文章:《為什么時間越緊,越容易拖延,?》,,完美主義者內心對任務的表征是: 任務難度,被完美主義者無限放大了??! 任務難度超出了能力區(qū),,面對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怎么可能不恐懼,,不驚慌,,不心累? 所以,,完美主義者與一般人的關鍵區(qū)別,,是對任務的心理表征。完美主義者傾向于放大任務難度,,當感覺到任務難度超出能力,,必然會感覺到恐懼,所以心理表征是因,,是根源,,恐懼則是果,是表象,。 現(xiàn)在公眾號,、知乎充斥的破除完美主義,都是如何直面恐懼,,破除恐懼,,這從根本上就是緣木求魚,是無用功,,要破除完美主義,,不是要硬剛恐懼,這根本不現(xiàn)實,,關鍵是要解決心理表征,! 多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在同完美主義的博弈中,,輸?shù)囊粩⊥康?,被打擊的身心俱疲?/span> 03 那么,如何改變對任務不合理的心理表征,?我認為可以從3個方面解決: 1,、打破“全或無”心態(tài)。 要么全部,,要么沒有,,完美主義者持整體心態(tài),將任務看成一個整體,。比如,,寫一篇畢業(yè)設計論文,只有兩個狀態(tài),,寫完,,或沒寫,,沒有中間狀態(tài),所以,,完美主義在整個任務期間,,心里面對的都是最終的大任務,心理壓力極大,。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主動規(guī)劃,將任務切片,,比如,,將畢設分為,設計總體框架,,第一章框架,,第一章第一節(jié),第一章第二節(jié),。,。。,,一直到最后,,將大任務切片成一個個小任務,每個具體的小任務都在能力區(qū),,或者挑戰(zhàn)區(qū),,在任何時候,我們面對的都是能夠輕松搞定的事,,你還會止步不前嗎,? 將任務細分后,一些奇妙的事情就會自然發(fā)生,。 完美主義者習慣面對整個任務,在努力過程中,,某個環(huán)節(jié)沒做好,,不僅面對的是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問題,還有后續(xù)的一系列問題,,想想就嚇癱了,。而任務細分后,某一天沒做好,,只是具體某個小任務沒做好,,面對的是具體的壓力,而不是整個任務泰山壓頂,,就能輕松朝著目標有序邁進,。 2,、打破“應該/必須”心態(tài)。 我“應該/必須”做的完美,,我“應該/必須”不能出錯,,我“應該/必須”。,。,。,這是完美主義者的內心獨白,,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思維方式:絕對化心態(tài),,即我們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出發(fā),認為某個事情必須發(fā)生,,必須是這個樣子,。 絕對化的要求,必然帶來絕對化的標準,,如果只是偶爾這樣,,無傷大雅,但如果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思維方式,,生活中事事都要絕對完美,,這根本就是反自然規(guī)律的,而完美主義者卻在時刻維持這種不可能,,同客觀規(guī)律對峙,,必然是以卵擊石,傷痕累累,。 其實可以換一種更加理性的思維方式,,當遇到事情時告訴自己,我希望做的完美,,我希望不要出錯,,我希望。,。,。。,,刻意的自言自語,,或者內部的自我對話,很快就能轉換一個思維角度,。 【注:還記得自言自語的力量嗎,,《這個事情做起來很無聊,但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改變,!》刻意堅持的自言自語,,很容易就從外部語言內化成內部語言,,內化成新的思維方式】 “應該/必須”意味著一定要做到,是站在不現(xiàn)實的高度俯視問題,,一旦做不到,,自責、沮喪,、失望自然就隨之而來,,希望則是我們的主觀愿望,是站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看待問題,,希望能夠更好,,即使做不到,最多是有點失望,,我們能對自己更加寬容,,不會將自己逼上絕路。 簡單的思維轉變,,我們的心態(tài)自然就能理性從容,,而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刻意的“自言自語”。 3,、打破“一次搞定”的功利心態(tài),。 完美主義者是典型的直線思維,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完美主義者不僅希望直達目標,,還要一次性就要達到目標,但是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愿望,,99%的情況下,一次就能搞定的事情,,肯定是不值得刻意努力的,。 對于學習區(qū),甚至恐慌區(qū),,這些區(qū)域都是未探索的能力區(qū)域,,一次性搞定怎么可能,就好像愛迪生失敗了一萬次,,他樂觀的說:我沒有失敗過一萬次,我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失敗,,并在失敗中學習,,這才是成功之道! 所以,,必須從直線型的“一次搞定”心態(tài),,轉變成完善心態(tài),,即完美是不斷完善的結果,破除完美主義,,最關鍵的是培養(yǎng)做完一件事情的能力,。 04 以這篇文章為例,我用了十幾分鐘,,把腦子里能想到的全部傾倒出來,,初稿雖然慘不忍睹,但在修改過程中,,有新的奇思妙想冒出來,,經過三四稿修改,這篇文章成型了,,自我感覺還不壞,,你說呢? 我剛開始在知乎答題時,,總想著一蹴而就,,結果會為了開頭第一句話如何措辭糾結一天,腦子中的思想被堵住了,,回答往往也會太濫,。 所有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真正的變廢為寶在于一次次的修改完善,,創(chuàng)作的秘密,,僅此而已。 關于完美主義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再啰嗦一句,,搞清楚完美主義的本質,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與完美主義一樣,,拖延,焦慮,,失控,,等等,這些問題之所以一直困擾我們,,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錯了,一定要養(yǎng)成抓事物本質的能力,! PS:昨天跟那位完美主義拖延癥同學聊天,,他居然告訴我,沒有置頂?shù)脑蚴且驗閼校乃橐坏?,我想知道,,這么懶的還有誰?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