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 脾胃陽虛,,寒自內(nèi)生,寒凝氣滯,,胃失溫養(yǎng),形 成胃涼癥,,如《諸病源候論·冷氣候》:“夫臟氣虛,, 則內(nèi)生寒也。 ” 脾胃虛寒之胃涼癥常因素體脾胃 虛弱,、過食生冷,、誤用寒涼藥物、久病耗傷陽氣所 致,。 臨床表現(xiàn)為胃畏涼,、胃痛隱隱、喜溫喜按,、受 涼及食生冷后發(fā)作,、泛吐清水、口淡不渴,、納呆腹 脹,、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 脈虛弱或遲緩。 脾胃虛寒是全身性的,, 胃涼是全 身畏涼的一部分,, 故脾胃虛寒的胃涼與全身性畏 涼同見。 治療當(dāng)用溫中補(bǔ)虛法,, 方用黃芪建中湯 加 減 ,,常 用 藥 物 有 黃 芪 、桂 枝 ,、黨 參 ,、干 姜 、白 術(shù) 等,。 因腎陽有溫養(yǎng)脾陽之作用,, 常在方中加入溫 補(bǔ)腎陽之藥,如附子,、益智仁,、烏藥等;寒凝氣滯,, 血行不暢,, 易致血瘀, 故常于方中加活血化瘀之 藥,,如三七,、川芎等。 病 案.扈某,,女,,37 歲。 2016 年 9 月 27 日初診,。 患者經(jīng)常自覺胃畏涼,,胃痛隱隱,喜溫喜按,,胃 脘脹滿,,納少,乏力,,無噯氣反酸,,舌淡暗、苔薄白,, 脈弦細(xì),。 2016年 2 月胃鏡示:淺表性胃炎,。 中醫(yī)診 斷:胃脘痛。 中醫(yī)辨證:脾胃虛寒,。 治法:溫中補(bǔ)虛,。 處方: 蜜黃芪 ,桂枝 ,,炒白芍 ,,甘草,黨 參 ,,炮姜炭,,三七粉 ,海螵蛸 ,,浙貝母 ,,麩炒白術(shù) 。 2016 年 10 月 8 日二診:服上方 7 劑,,胃畏涼緩 解,,胃痛已無,偶有飲食不慎時胃脹,,食可,,無噯氣 反酸,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xì)。 患者食后胃脹較明 顯,,故上方加枳實 以理氣除脹,。 2016 年 10 月 15 日三診:服上方 7 劑,胃畏涼 較前明顯減輕,,已無胃痛,、胃脹癥狀,原方稍作調(diào) 整,,調(diào)治 1 月余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