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筆者向全國遼契丹錢幣收藏家,,發(fā)出最后征集鍛造手雕契丹文漢文錢入選、進入,,筆者編著的《中外錢幣史上唯一一套遼契丹鍛制手雕黃金錢考釋圖說》一書以來,,截止至七月三十一日已有十幾名收藏家已發(fā)來了應征錢幣照片近百張。遺憾的是,,其中僅有五枚是真正的鍛制手雕黃金錢,。筆者自今天起,將陸續(xù)撰文對這五枚真正的鍛制手雕黃金錢,,進行譯釋考證,,并編入已初步定稿的《中外錢幣史上唯一一套遼契丹鍛制手雕黃金錢考釋圖說》一書,然后投入出版,。 今天考釋的第一枚鍛制手雕黃金錢(見圖1-2),,是北京一位著名收藏家劉先生的藏品,是一枚折三型契丹文錢,。錢徑32.2毫米,,穿徑3.8毫米,,厚3.6毫米,重36.7克,,含金量68.51%,。面背緣穿均寬闊平坦,錢輪被修飾渾圓沉穩(wěn),,全部錢體鍛痕明顯,,錘擊之痕尚未化盡。文字,、紋飾,、內(nèi)外郭雕刻技藝生澀拙稚。走刀,,削肉現(xiàn)象,,慘不忍睹。四個契丹小字被刻得類稚童習字,,全無章法,,筆畫似鼠咬蟲蛀,粗細狼狽,。其字應是所有鍛制金錢中最拙劣最丑陋的書體,。然而丑字映襯在厚重樸實,粗獷慓悍的氛圍中,,卻顯得別有情趣,。不覺得太難看,反覺得該錢有股子丑陋至極的自然美,。 四個契丹字都是常見的小字,,穿上字常見譯為“賜”,穿下字常見譯為“興,、慶”,,穿右字常見譯為“通、同”,,穿左字常見譯為“康,、德”。然而錢文譯釋卻并不簡單,,因為這四個字都是一形多音多義,,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歷史知識,以及駕馭文字的能力,,離開錢文環(huán)境,,硬譯性的組合錢文,譯文必然偏離正確軌道,,陷入無法自圓的泥淖,。比如穿上字,,最常見的譯文是“賜”,劉鳳翥先生的《已釋讀契丹小字表》中就介紹了這一種譯法,??墒前选百n”放入錢文譯文中,譯文無論怎樣序讀,,都是文理不通的,。如順讀“賜興同康”,右旋讀“賜同興康”,,左旋讀“賜康興同”,,對讀“賜興康同”,反讀“康興同賜”等等,,都無法從詞義邏輯,、修辭、漢語語法諸方面拿出合理解釋,。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穿上字除可譯為“賜”外,,還可譯為“戶,、膺、家”(見著名契丹文專家即實著《謎田耕耘》“詞語釋義表”),。經(jīng)過排試筆者最后把譯文定為“戶慶同康”,,即“家家戶戶喜慶大同康樂”或“家家戶戶慶祝大同安康”。結合背上左豎巨月,,可以大體確定,,此鍛制手雕金錢是遼太宗耶律德光于公元947年攻入汴京,改晉地為大遼,,建元大同時所制賞賜契漢官員的慶賀錢,。 《遼史·太宗紀》載:“大同元年(947年)春正月丁亥朔,備法駕入汴,,御崇元殿受百官賀,。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大赦,,改元大同。三月丙戌朔,,賜將吏爵賞有差,。壬寅,晉諸司僚吏,、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歷象、石經(jīng),、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 此錢文乃即將被押往遼上京的后晉工匠所刻,,因害怕北上,,又因不會或初次刻鍛制金錢,不識契丹字,,膽驚驚照貓畫虎反類犬,,加之時間緊任務重等種種原因,以至使刻工技藝慘不忍睹,。背左豎巨月,,正是太宗母后應天太后在遼上京向汴京眺望的形象。穿上為北,,穿左為西,。穿上巨月為掌權太后,遼上京在汴京東北,,應天太后在遼上京向晉汴京眺望,,正是起身(豎月)向西南方向遠眺。 此錢設計匠心獨具,,文字選擇寓意深邃,,可是由于選錯了時間,選錯了地點,,選錯了雕刻工匠,,更由于大同帝耶律德光的“政策三失”,結果使這枚本應成為契丹歷史大書特書的寶貴紀念物,,高級藝術珍品的鍛制手雕金錢,,竟成了遼契丹人痛失“一統(tǒng)天下”良機,飲恨萬年的歷史見證,,丑到極致的唯一流傳到今天文物鼎級珍品,。福兮,?禍兮?美哉,?丑哉,?恐怕誰也說不清??粗@枚錢,,眼前立刻會浮現(xiàn)遼太宗耶律德光,黎陽渡痛陳“三失”的自責的悔恨場面,,立刻會浮現(xiàn)北歸大軍中,,躺在靈車中,被制成“帝羓”的大同帝耶律德光,,那死不甘心的面容……“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不由得在胸中翻滾…… 泉癡山人2013/8/6于京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