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帶狀皰疹的可選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進行治療,,但皮膚科醫(yī)生經常會遇見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開具帶狀皰疹的抗病毒藥物劑量及每日服藥次數。 另醫(yī)生頭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文獻的藥物用量與說明書不符,,另一個則是不同制藥公司對同一種藥物治療同一種疾病的藥物用量不相符。下面的表格(表 1)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權威」來源的指導藥物劑量,。 表 1 不同出處的帶狀皰疹口服治療劑量及服藥頻率 總結:表 1 關鍵點 1. 帶狀皰疹治療指南推薦劑量與說明書不完全符合,。 2. 同一種藥物、不同制藥公司的推薦劑量不完全符合,。 3. 同一種藥物,、同一制藥公司、不同地區(qū)的推薦劑量不符合,。 4. 國內的推薦劑量及服藥頻率普遍低于國外,。 那么:帶狀皰疹到底該怎么用藥?
1996 年,虞瑞堯等通過臨床療效觀察(非對照研究)顯示,,口服大劑量阿昔洛韋(每日 5 次,,每次 800 mg)治療帶狀皰疹確實療效高、安全性好 [2],。類似地,,1997 年,朱光斗教授等則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口服 4000 mg/d 阿昔洛韋組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口服 1000 mg/d 組,,服藥時間越早,,療效越高,并能顯著降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3],。 而在 2007 年,,我國皮膚科郝飛教授等也進行過隨機對照試驗 [4]。試驗組患者采用伐昔洛韋 1000 mg 每日 3 次口服,,共服 7 天,;對照組患者采用伐昔洛韋 300 mg 每日 2 次口服,共服 10 天。研究結果顯示,,增加伐昔洛韋用量治療帶狀皰疹安全而有效,,并且與較低劑量伐昔洛韋組相比,,高劑量組更能減輕疼痛程度較嚴重的患者的癥狀,。 國外的研究如何呢? 實際上國外早有研究顯示 [5],,口服阿昔洛韋每日 5 次,、每次 200 mg 的生物利用度僅 10%~20% , 血漿峰值濃度只有 1.8~3.1μmol/L , 而抑制 50%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復制濃度值應為 5.0~7.0μmol/L。每日 5 次,、每次 400 mg 的血藥濃度能達 4.8μmol/L,。只有每日 5 次、每次 800 mg,,其血漿濃度才能達到 4~8μmol/L,。更重要的是,只有足量口服阿昔洛韋才能防止耐藥菌株的發(fā)生,。 對于阿昔洛韋,,國外一項納入 4 項安慰劑對照試驗、共計 691 例患者(平均年齡 62 歲)的 Meta 分析顯示,,皮疹初發(fā)于 48 h~72 h 內的帶狀皰疹患者服用阿昔洛韋(每日 5 次,,每次 800 mg)后,其中度/重度急性神經炎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很可能會消退,,PHN 定義為皮疹消失后 3~6 月仍存在的疼痛 [7],。 對于伐昔洛韋,國外以每日 3 次,、每次 1000 mg 作為常規(guī)劑量,。一項隨機雙盲試驗共納入 1141 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帶狀皰疹患者(平均 68 歲),隨訪 6 月以上,,對比了伐昔洛韋(每日 3 次,,每次 1000 mg,共治療 7~14 天)與阿昔洛韋(每日 5 次,,每次 800 mg,,共治療 7 天)的療效和安全性 [5]。結果顯示,,伐昔洛韋組的急性神經炎消退速度快于阿昔洛韋組,,且伐昔洛韋組中疼痛持續(xù) 6 月的患者比例低于阿昔洛韋組。 對于泛昔洛韋,,國外將每日 3 次,、每次 500 mg 定義為「標準劑量」。甚至有一項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納入 419 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帶狀皰疹患者(平均年齡 50 歲),,評估了標準劑量(每日3次,,每次 500 mg)和高劑量(每日 3 次,,每次 750 mg)泛昔洛韋與安慰劑相比的治療效果 [8]。 隨訪顯示,,皮損愈合率方面,,泛昔洛韋組稍優(yōu)于安慰劑組。3 組的 PHN 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不過 2 個泛昔洛韋組的 PHN 平均持續(xù)時間短于安慰劑組,。 再來看近年來廣受好評的臨床顧問 UpToDate,UpToDate 是基于循證醫(yī)學原則的臨床決策支持系統(tǒng),,幫助全世界的醫(yī)生在診療時做出正確的決策,。查詢 UpToDate 可以看到 [9],其總結文獻后用于帶狀皰疹的藥物用法如下: 1. 阿昔洛韋:每日 5 次,,每次 800 mg,,共 7 天。 2. 伐昔洛韋:每日 3 次,,每次 1000 mg,,共 7 天。 3. 泛昔洛韋:每日 3 次,,每次 500 mg,,共 7 天。
結語:通過檢索大量文獻研究數據,并對比國內外說明書,,我們發(fā)現(xiàn)英文說明書,、UpToDate 和文獻研究是統(tǒng)一的,中文說明書推薦劑量總體過低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編輯:于昉 投稿及合作:[email protected] 題 參考資料 [1]《中國帶狀皰疹治療指南》(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5075) [2] 虞瑞堯. 口服大劑量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 [J]. 中華皮膚科雜志, 1996: 300-301. [3] 周萍英, 朱光斗. 常規(guī)與大劑量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對比 [J]. 臨床皮膚科雜志, 1997: 369-370. [4] 周村建, 王莉, 郭在培, 等. 不同劑量和療程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 [J].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7, 36(7): 420-422. [5] Morton P, Thomson A N. Oral 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in general practice[J]. N Z Med J, 1989, 102(863): 93. [6] Wood MJ, Kay R, Dworkin RH, et al. Oral acyclovir therapy accelerates pain resolution in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a meta-analysis of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J]. Clin Infect Dis 1996, 22:341. [7] Tyring S, Barbarash RA, Nahlik JE, et al. Famciclovir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herpes zoster: effects on acute disease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ollaborative Famciclovir Herpes Zoster Study Group. Ann Intern Med 1995; 123:89. [8] Beutner K R, Friedman D J, Forszpaniak C, et al. Valaciclovir compared with acyclovir for improved therapy for herpes zoster in immunocompetent adults.[J]. Antimi Age Chem, 1995, 39(7): 1546-53. [9] https://www./contents/treatment-of-herpes-zoster-in-the-immunocompetent-host [10] https://www./contents/acyclovir-an-overview [11] https://www./contents/valacyclovir-an-overview [12] https://www./contents/famciclovir-an-over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