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div> 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攀遲隨從孔子游于舞雩之下,,說:“敢問什么是崇德,、修慝、辨惑,?!笨鬃诱f:“問得好,!先修圣言而后得之,難道不是崇德嗎,?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對事不對人,,這難道不是修慝嗎,?若因一朝之忿,忘其身,,而傷害及其親,,難道不是迷惑嗎?” 象《論語》這樣的書,,是應該常讀的,,而且必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不斷品味,其意義才能夠凸顯出來,。 子張問崇德,,孔子直接告訴他“主忠信,徙義”,;而樊遲這里問崇德,孔子卻告訴他“先事后得”,。在《雍也》篇中,,樊遲問仁,孔夫子告訴他“仁者先難而后獲”,,跟這里的“先事后得”,,是同一個意義。我現在完全能夠懂得“先難后獲”的重要意義,,明白這是一種對待生活,、事業(yè)的正確態(tài)度。但是,,我還是不能理解“先難后獲”就是仁者所為,、就是崇德。錢穆《論語新解》是這樣把“先事后得”和“崇德”聯(lián)系起來的:“人能先務所當為,,而不計其后功,,則德日積于不自知?!钡矣X得這個聯(lián)系還是有些勉強,。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樊遲是一個不那么聰明的人,,孔子知道跟他解釋得太多只是添加他得思維混亂,,所以就只是讓他先做,,別去思考太多,反正跟著孔子他們在一起,,在現實生活中就能慢慢懂得什么是仁什么是德了,。也許是我還需要更多得生活經歷,才能理解孔子為什么這樣回答樊遲,。 修慝,,就是去除心中的惡念。夫子教樊遲要攻擊自己的過失而不要去攻擊別人的過失,。這比較好理解,,這是儒家一直主張的“反求諸身”、“見不賢而內自省”,。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這真是一個大惑,!在今天的社會中,還是經??梢砸姷竭@樣的人,。這就是受情緒所控制,失去理性,,失去自制力的人,,他們常常因為情緒的失控而傷害了自己,傷害了親人,,傷害了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