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歷史客棧在搜狐發(fā)表的所有文章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在任何其他搜狐自媒體看到的同樣文章,,均為轉載)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句話由來已久,,說出了秀才在大兵面前的無奈,,道理在拳頭面前的弱勢,。但如果反過來,秀才占據(jù)了強勢地位,,大兵遇到了秀才,,又該發(fā)生什么事呢?秀才們還會不會繼續(xù)跟他們講道理,?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來看看南宋初期一個真實的故事。 公元1130年,,金兵南下川陜,,準備以川陜入手,從西往東橫掃南宋,。 宋高宗趙構雖然不是什么好東西,,但金人的意圖他還是看得懂的,守住川陜無疑是現(xiàn)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于是趙構就緊急點將備戰(zhàn),。鑒于后來名滿天下的岳飛當時才剛剛出山,趙構還沒那個超前的眼光,,點來點去,,就點中了時任殿中侍御史的張浚。 在南宋初期,,張浚絕對算得上一個人物,。當年苗劉兵變,逼得高宗禪讓皇位,,幸虧張浚帶兵平叛,,高宗才得以保住了皇位,張浚也被史學家評為跟岳飛等人齊名的“中興四大名臣”,。而且,,從他的官職來看,殿中侍御史,,就是專門考察百官在朝廷上有沒有失儀的事,,可想而知,這個人絕對是個公正,、正直的人,,基本上可以當朝廷教科書使用。在關鍵時刻,,這樣的人自然很得高宗的信任,。 當然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原因,自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始,,就對武將心存忌諱,,到了后來更是形成了“以書生典戎行”的傳統(tǒng),,而張浚恰恰就是一位書生,而且是一位可以當教科書的書生,,所以,,高宗二話不說,當即任命他為川陜宣撫處置使,,趕赴川陜主政大局,。 而張浚也不含糊,臨行前扯著脖子對高宗發(fā)誓:“臣為陛下前驅清道,,明年上元佳節(jié),,你我君臣東京相會!”聽來頗有岳元帥“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的氣勢,,一代千古名帥仿佛就要噴薄而出了! 到了川陜后,,張浚來不及洗臉刷牙,,緊急召開軍事會議,發(fā)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抗戰(zhàn)宣言后,,就準備調兵遣將,,對南下的金兵以迎頭痛擊。 這時,,駐守川陜多年的大將曲端說話了:“張大人,你不是在玩戰(zhàn)爭網(wǎng)游吧,?” 鑒于網(wǎng)游直到八百多年后才出現(xiàn),,八百年前的張浚顯然不明白曲端的意思,就一臉疑惑地看著曲端,。 曲端掛上地形圖,,侃侃而談:“我們現(xiàn)在駐扎的地方是平原,最利于騎兵作戰(zhàn),,而我們宋兵都是步兵,,如果金兵的鐵騎殺過來,你想用我們宋兵的腦袋去擋馬蹄子嗎,?我看不如堅守城池,,金兵擅長游擊戰(zhàn)而不習慣陣地戰(zhàn),只要我們堅守城池,,再伺機反擊,,必然會大獲全勝!” 顯然,,這些都是從跟金兵的實戰(zhàn)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跟《孫子兵法》那會兒的戰(zhàn)爭完全是兩個時空的事兒,,所以自詡飽讀兵書的張浚聽得云里霧里,好半天才回過神來,,喝道:“你的意思就是當縮頭烏龜了,?金賊犯我中原,百姓流離失所,,生靈涂炭,,連二帝都被擄去,飽受欺凌,,我們每一個大宋人都心急如焚,,恨不能立刻殺盡金賊,光復中原,,你竟然還在這兒當縮頭烏龜,,有何臉面面對天下百姓!” 曲端一愣,,這都哪兒跟哪兒?。课以诟阏剳?zhàn)爭形勢,,你跟我扯那些東西干嗎,?曲端帶兵打仗這么多年,也不是省油的燈,,叫道:“如果按你的做法能打贏這一仗,,我甘愿把腦袋砍下來,以謝天下,!” 這句話把張浚的書生脾氣也激了起來,,叫道:“好!如果按我的做法打輸了這一仗,,我也甘愿把腦袋砍下來,,以謝天下!” 當下,,兩人立下軍令狀:仗打贏了,,砍曲端的腦袋;仗打輸了,,砍張浚的腦袋,。口說無憑,,立字為證,,違者罰款,全家當王八。建炎四年某月某日,。 眾人一看,,這不壞了嗎,兩個人總歸得有一個人的腦袋被砍下來,,這仗還怎么打?。康@二人都是說一不二的犟脾氣,,又立了軍令狀,,再勸也沒用,干脆樂得看場好戲,。 第二天,,張浚下令召集五路大軍全體集合,并下令:跟金兵作戰(zhàn)時,,五路大軍齊頭并進,,任何人不得后退! 這時,,旁邊的大將王彥小聲說:“張大人,,卑職有一個小小的建議?!?/p> 張浚瞅了他一眼,,示意他有話快說有屁快放,王彥便道:“這五路大軍都是臨時從各地征調過來的,,彼此不熟悉,,沒有默契,要是有一路被金兵沖散了,,其他四路必然會受到干擾,,很可能全軍潰散。我看不如讓這五路大軍分駐五座城池,,一路受到攻擊,其他四路可及時來援,,里外包夾,,必可大獲全勝!” 張浚一聽,,這不還是想當縮頭烏龜嗎,?便喝道:“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怎能貪生怕死,!我們世受皇恩,現(xiàn)在國家危難,,正是報效朝廷的時候,,你怎么能說出這么沒骨氣的話來,!” 王彥剛要反駁,忽然想起曲端的前車之鑒,,便低下頭,,擺出一副慚愧萬分的樣子。 又過了一天,,張浚帶著幾個將領去查看地形,。果然是一馬平川,正是大戰(zhàn)的好地方,!張浚豪情萬丈,,脫口而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等張浚吟完詩,,手下一位大將怯怯地說:“張大人,,那個……我看……” 張浚正在興頭上,瞪了那人一眼,,喝道:“有話快說,,有屁快放!” 那人道:“正如大人所說,,這里的確是個打仗的好地方,,但為了更大更方便地消滅敵人,我看是不是可以先占領高地,,等金兵來時,,光用大石頭就能讓他們損失大半……” 還沒等他說完,張浚就喝道:“放屁,!我大宋軍隊乃天朝神兵,,豈能干那些投機取巧的事!枉你食朝廷俸祿,,不想著光大我大宋神威,,竟光想著投機取巧,有何臉面活在世上,!” 那人一聽,,得,您就看著折騰吧,,我再也不說話了,,反正砍腦袋的又不是我。 張浚三斥落后分子,一力光大大宋軍威,,聽來真是慷慨激昂,,豪情萬丈!可惜,,天朝神兵的腦袋并沒有張大人想象的那么硬,,在大金騎兵的鐵蹄子下,一觸即潰,,血流千里,。 這真是“將軍遇書生,有理說不清”,,你跟他談地形,,他跟你談氣節(jié);你跟他談形勢,,他跟你談氣節(jié),;你跟他談戰(zhàn)術,他跟你談氣節(jié),;你跟他談保障,,他跟你談氣節(jié);你跟他談后勤,,他跟你談氣節(jié)……總之,,在書生的“氣節(jié)”面前,任何問題都是借口,,不值一提,,你只要提了,那你就是“不愛國”,。 也許是在書房呆得太久了,,歷史上的書生們好像特別喜歡指點江山,所謂“下馬著文,,上馬殺敵”,,只要一個書生能投筆從戎,不管他靠不靠譜,,都能得到大家普遍的尊重,。在書生們眼里,一生中最光榮的事,,除了金榜題名,就得算在沙場上建功立業(yè)了,。 在書生們腦海里的戰(zhàn)爭,,充滿了浪漫、豪情、大義,、氣節(ji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多么令人神往,!所以,,每一個書生心里都有一個戰(zhàn)爭夢,夢想著去馳騁沙場,,建功立業(yè),。 然而,戰(zhàn)場畢竟不是書房,,戰(zhàn)爭的規(guī)律也不是看幾本兵書就能掌握的,,更不是靠喊幾句豪言壯語就能扭轉戰(zhàn)局的。但是,,書生們可不管,,這些東西在書生們的眼里被自動過濾掉了,剩下的只有氣節(jié),!氣節(jié),!氣節(jié)!主戰(zhàn)必然是正確的,、光榮的,,求和必然是錯誤的、恥辱的,,不管在什么形勢下,,絕不能退縮,更不能丟了民族氣節(jié),! 所以,,像文天祥、史可法這些悲壯的英雄被無限地拔高,,卻沒有人去追究他們在領導戰(zhàn)爭時犯下的致命錯誤,。比如史可法,在堅守揚州時,,以“民族氣節(jié)”激勵軍民全力抗戰(zhàn),,但在戰(zhàn)略的運用上卻屢屢犯錯,還怒斥部下退守的建議,,雖然在當時退守是保存實力的唯一途徑,,最終導致南明弘光政權喪失回旋的余地,,土崩瓦解。但在“氣節(jié)”面前,,沒有人追究這些,,史可法也因“氣節(jié)”而被尊為民族英雄。 所以,,大將曲端,、王彥在書生張浚面前說什么都沒用,只要張浚打出“氣節(jié)”這個“炸彈”,,所有的牌都注定灰飛煙滅,。 更無奈的是,可憐的將軍們非但在當時沒有說理的份兒,,到了后世更是百口難辯——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市井話本、民間故事,,都是以書生的立場在敘述,,“氣節(jié)”成了評判一個人唯一的標準,如果你膽敢把所謂的“形勢”放在“氣節(jié)”之上,,那么岳王廟前跪著的秦檜就是你的終極下場,! 可憐的將軍們,在書生面前,,真是永遠都說不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