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為寧壽宮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寧壽宮建于單層石臺基之上,臺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fēng)燈… 壽安宮位于內(nèi)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xué),,乾隆十六年(1751)咸安宮官學(xué)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后改稱壽安宮… 古華軒為寧壽宮花園第一進(jìn)院落的主體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軒為座北面南的敞軒,,面闊3間帶回廊,,正面懸掛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卷棚歇山式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間置倒掛楣子與坐凳,金柱間安裝透空燈籠錦落地罩,,用以界分內(nèi)外,,形成… 建福宮位于內(nèi)廷西路西六宮西側(cè),清乾隆七年(1742)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狹長地段修建而成,。嘉慶七年(1802)重修,。建福宮為一南北狹長的院落,東西寬約21m,,南北長逾110m,。整座院落從建福門起,以撫辰殿,、建福宮,、惠風(fēng)亭和靜怡軒4座重要建筑為核心,依次構(gòu)成4進(jìn)庭院,。建福門是建福宮正門,,位于南端宮墻正中,門內(nèi)即第一進(jìn)院落,,撫辰殿居中而立,。撫辰殿后即建福宮,其間以寬闊的甬道相連,。撫辰殿后檐廊與建福宮前廊東西各接轉(zhuǎn)角游廊9間,,圍合成廊院。建福宮面闊5間,,進(jìn)深3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卷棚歇山頂,,檐下施斗拱,前后檐明間各安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梢間前檐為檻窗,后檐為磚墻,。室內(nèi)明,、次間以槅扇分隔,形成“一明兩暗”的格局,。明間后檐金柱間亦設(shè)槅扇,,槅扇前設(shè)寶座,上懸乾隆御書“不為物先”匾,。所有槅扇均為黑漆描金,,槅心為雙層燈籠錦欞條,中間夾紗,,裙板,、絳環(huán)板均繪五彩吉祥圖案,工藝十分考究,。東,、西兩次間后檐分設(shè)紅漆描金炕罩和落地罩,西次間落地罩內(nèi)供奉神位,。房頂設(shè)軟天花,,頂棚及墻壁通貼團(tuán)花圖案銀花紙。建福宮內(nèi)裝修色彩豐富,,做工精致,是紫禁城建筑室內(nèi)裝修的代表作,。由建福宮兩側(cè)游廊穿行可至第三進(jìn)庭院,,院中央即惠風(fēng)亭。亭之北以紅墻隔出最后一進(jìn)院落,,院中的靜怡軒,、慧曜樓后來劃入西花園(建福宮花園)內(nèi)。建福宮初建時擬為乾隆皇帝“備慈壽萬年之后居此守制”之用,,后因故未行,。乾隆帝十分喜愛建福宮,時常到此游憩,,吟詠亦頗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宮賦》、《建福宮紅梨花詩》等,。后清宮定制每年嘉平朔日(臘月初一)皇帝御此宮開筆書福,,以賀新禧,。咸豐皇帝曾奉皇貴太妃在此進(jìn)膳;孝德顯皇后,、孝貞顯皇后(慈安)的神位也曾設(shè)于此宮?,F(xiàn)建筑完好。 致虛涵白室,; 式古凜丹書,。 ——乾隆題建福宮敬勝齋 吉云垂大地; 慈鏡昭諸天,。 ——佚名題建福宮 交泰三陽肇羲象,; 斂時五福協(xié)箕疇。 ——乾隆題建福宮 十二靈文傳寶炬,; 三千凈土蔭慈云,。 ——佚名題建福宮凝暉堂 墨壺琴薦相先后; 舊詠新裁自品評,。 ——佚名題建福宮靜怡軒 蘭殿藹晴暉,,爐煙結(jié)翠; 芝宮呈秀采,,砌草舒芳,。 ——佚名題建福宮靜怡軒 雨潤湘簾,苑外青巒飛秀,; 風(fēng)披錦幕,,階前紅藥翻香。 ——佚名題建福宮靜怡軒 香藹綺疏,,惠圃敷榮滋湛露,; 風(fēng)清釦砌,芝房擢秀映長春,。 ——乾隆題建福宮 建福宮位于內(nèi)廷西路西六宮西側(cè),,清乾隆七年(1742)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狹長地段修建而成。嘉慶七年(1802)重修,。建福宮為一南北狹長的院落,,東西寬約21m,南北長逾110m,。整座院落從建福門起,,以撫辰殿、建福宮,、惠風(fēng)亭和靜怡軒4… 延春閣,,為建福宮的主體建筑,延春閣分為三層,,中間是暗層,,層與層之間的隔斷與連接虛虛實實,,繁復(fù)萬端,因此號稱“迷樓”,。流水如有意,;高云共此心?!}延春閣湘管摛新會,;蕓編發(fā)古香?!}延春閣牙簽披古鑒,;香篆引澄懷?!}延春閣軒墀… 景祺閣位于內(nèi)廷外東路,、寧壽宮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嘉慶七年(1802)和光緒十七年(1891)加以修繕,。景祺閣為二層樓閣式建筑,面闊7間,,進(jìn)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底層四面出廊,,前檐明間開門,,接穿廊直抵頤和軒后檐,次間開檻… 遂初堂位于寧壽宮花園中軸線上,,古華軒后,,為寧壽宮花園第二進(jìn)院落的主體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光緒年間重修。遂初堂面闊5間,,進(jìn)深3間,坐北面南,,黃琉璃瓦卷棚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前后出廊,。前廊下懸乾隆御筆滿漢文“遂初堂”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