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圍城中國現(xiàn)代城市排水防澇啟示錄張莫字 圖 張小白 楊東 廖彩新 沈昭龍 2016年入夏以來,,在超強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影響下,,中國南北大地普降特大暴雨,,內澇成災,致使多座現(xiàn)代化大城市交通癱瘓,、房屋倒塌……然而,,就在這些大都市因洪澇災害而損失慘重的同時,一些古城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卻在暴雨的侵襲中安然無恙,。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一些現(xiàn)代城市的排水防澇功能竟然不如古代…… 2016年7月19日凌晨,,一場暴雨開始襲擊北京城,,滂沱大雨鋪天蓋地而來,整個城市頓時陷入一片汪洋,。當天早晨7 點30分,,北京氣象臺發(fā)布了2016年首個暴雨藍色預警,28小時后,,暴雨預警連升兩級,,調為橙色預警,強降雨仍在持續(xù)……據(jù)專家粗略估算,,這場暴雨給北京城帶來了30多億噸淡水資源,,甚至超過了鄱陽湖的蓄水量。然而,,北京城卻沒能承受住大自然如此豐厚的“饋贈”——受此次暴雨影響,,北京的13條道路被淹,12個地鐵站站口滲漏不斷,,不得不臨時封閉…… 不過,,在這場暴雨中,位于北京市中中國古城往往都擁有一套“城水相依,,排蓄并舉”的防澇系統(tǒng),,這其中既包括了設計完美的排水網(wǎng)絡,又包括了河渠,、池塘,、湖泊等組成的城市水系。心的故宮卻安然無恙,?!氨本┍┯旯蕦m無積水”、“故宮六百年無雨潦致災記錄”的新聞標題,,迅速占據(jù)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與層出不窮的北京內澇報道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面積迅速蔓延,、擴大,但有些地方的排水系統(tǒng)不暢,,往往一場暴雨,,就會讓這些現(xiàn)代化大都市街道成河,交通癱瘓,,內澇成災,。然而,一些古城卻在暴雨中安然度過,,保持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均無雨潦致災的記錄,。事實證明,古人的智慧對現(xiàn)代城市防澇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中國古代排水系統(tǒng)完勝現(xiàn)代城市排水工程7月20日的那場大雨打亂了北京居民的生活,、工作節(jié)奏,,一些地方失去秩序,但故宮卻一如既往秩序井然地開門迎客,,當日接待的游客總數(shù)達3萬多人次,,不少游客還有幸目睹了三大殿周圍“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明清時期最高皇權的象征,,三大殿高聳在一座三層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上飾有1142個螭首,螭首為傳說中的蛟龍,,是古代人們崇拜的神獸,。每個螭首嘴里都暗含一個排水孔,每當暴雨侵襲,,雨水將通過這些排水孔有條不紊地逐層下落,,因而呈現(xiàn)出“千龍吐水”的景象,蔚為壯觀,。這樣的排水系統(tǒng)設計,,既保證了三大殿的地面不會出現(xiàn)積水,又充分彰顯出皇家至高無上的尊嚴,。 事實上,,“千龍吐水”僅僅是故宮復雜的排水系統(tǒng)的“冰山一角”。初建故宮時,,工匠們經(jīng)過一系列的精心測量,、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修建了一套主次分明,、明暗結合的排水網(wǎng)絡:各個宮殿院落有明溝,,雨水順著明溝流到地下暗溝,,明溝若遇臺階、墻等障礙物,,則從其下開鑿的“溝眼”穿過,,進入暗溝。另外,,故宮地面還廣泛分布著“錢眼”——鏤雕成明清銅幣形狀的方石板,,地表雨水可由此直接流入暗溝。地下暗溝四通八達,,雨水進入暗溝后,,由支溝匯集到干溝,再經(jīng)干溝排入內金水河,,最后從東華門南隅的水閘排出故宮,。《管子·乘馬》中指出,,建城應“因天材,,就地利”,故宮在建造時就順應了北京地勢,,整體走勢呈北高南低,,使得雨水可利用高差自然排泄,流入宮外護城河,。 依靠這套獨具匠心的排水系統(tǒng),,故宮保持著600年無一次雨潦致災的記錄,堪稱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跡,。事實上,,在古代,不僅是象征皇權的故宮,,就連普通百姓居住的城池,,其排水系統(tǒng)也都體現(xiàn)出古人令人慨嘆的智慧,贛州古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贛州古城位于贛江上游,,該地區(qū)常發(fā)生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然而,,贛州古城卻號稱“不會被淹沒的城市”,當?shù)厝藢⒋藲w功于古人留下來的排水系統(tǒng)——福壽溝,。贛州市博物館文博專家萬幼楠說:“福壽溝修建于900多年前,,至今仍在有效運行,就算現(xiàn)在看來,都非常先進和科學,?!?/p> 北宋熙寧年間,知州劉彝在規(guī)劃贛州城時,,根據(jù)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按照分區(qū)排水的原則,修建了福壽溝,。福壽溝實際上是兩條溝,,全長12.6公里,走向蜿蜒曲折,,因形似篆體的“?!薄ⅰ皦邸倍侄妹?。 福壽溝呈磚拱結構,,溝頂分布著銅錢狀的排水孔。據(jù)記載,,排水孔最大處寬1米,、高1.6米,最小處寬,、高各0.6米,,地面上的雨水沿排水孔流進福壽溝,最終排入江中,。當年,,福壽溝的施工質量極好,雖歷經(jīng)千年卻不曾坍塌,,而即便是坍塌,也因其采用了砌磚的修建方式,,維修起來十分容易,。 得益于這套高效運行的排水系統(tǒng),贛州的居民世代享受著“城外水災泛濫,,城內安居樂業(yè)”的特殊待遇,。據(jù)專家測算,即使是在現(xiàn)在的基礎上,,再增加三四倍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流量,,這套排水系統(tǒng)都可以應付自如,足見先人的前瞻性,。 建城需要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一理念在中國排水防洪規(guī)劃建設中影響深遠,?!敝袊ㄖW專家吳慶洲在接受采訪時,多次強調“因地制宜”在古城防澇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故宮的建造,,充分體現(xiàn)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北京北部為燕山,,東部為渤海,,地勢整體為西北高、東南低,,故宮在建造時就順應了北京的地理特點,,整體走勢呈北高南低:北門神武門地平高標46.05米,南門午門地平高標44.28米,,高差1.77米,。這一坡降為排水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使積水能自然排泄,。而院落中南北走向的御路或甬道,,呈中間高兩邊低的樣式,路面積水可借助地勢流入遍布四周的排水明溝,。 無獨有偶,,有著“千年不澇”美譽的贛州古城,在建造時也充分考慮了自然因素,。唐朝末年,,盧光稠趁亂起兵割據(jù)贛南,迎請當時的風水大師楊筠松修建城池,,楊筠松考察之后特意建造了一座“上水龜城”,,城形如龜,不僅風水寓意吉祥,,而且可以減小洪水對城墻的沖擊力,。北宋時期,贛州知府孔宗翰用鐵水澆固城墻石基,,并將土城墻改建為磚石城墻,,其防洪作用明顯提高。 此外,,贛州地勢總體呈中間高,、四周低,極像龜背,,而劉彝修建的福壽溝猶如龜背上的紋路,,充分利用了城市地形的高差,,使城內各處積水可以自然流到出水口。福壽溝修好后,,劉彝還利用江水的自然消漲,,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頓息”——每當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時,,借下水道的水力,將水窗沖開排水,。反之,,當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時,則借江水的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防止江水倒灌入城。 因此,,在贛州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贛州是一座“浮城”——城下有只巨大的烏龜馱著贛州城,,隨江水漲落而浮沉,不可能被淹沒,。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贛州古城還是故宮,均采用“城壕環(huán)繞,、河渠穿城,、湖池散布”的布局方式:福壽溝與數(shù)百口池塘相連,章水和貢水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增加了雨水調節(jié)容量,;故宮水系發(fā)達,護城河寬52米,,深6米,,河長約3.8公里,蓄水量相當于一個小型水庫,,此外,,故宮還與周邊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實現(xiàn)了古城“排蓄一體化”,大大減少了內澇災害的發(fā)生,。 “借用自然之力來進行城市規(guī)劃建設,,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最具特色之處?!眳菓c洲說,,“依據(jù)這一指導思想設計出來的城市,,是和地理環(huán)境完全吻合的,而且在建設中最省工,、省料,,不需要過多花費,實用,、好用又安全,。” (左右頁圖)贛州古城墻,,形態(tài)酷似烏龜,,防洪效果明顯,是贛州古城“千年不澇”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武漢現(xiàn)代化的排水網(wǎng)絡卻不堪重負,使其成為了“逢雨必澇”的代表城市,。 脆弱的現(xiàn)代城市暴雨圍城有何解2016年,,厄爾尼諾現(xiàn)象肆虐,中國大地南北接連出現(xiàn)大暴雨,,全國各大城市開啟了“看?!蹦J剑?月10日,華南地區(qū)暴雨成災,,廣州地鐵站樓梯驚現(xiàn)“瀑布”,;6月12日,黑龍江哈爾濱市突降大雨及冰雹,,部分城區(qū)路邊積存的冰雹厚達10多厘米,;7 月6日,湖北省武漢市遭遇2016年最強暴雨,,城區(qū)出現(xiàn)大面積內澇,,交通癱瘓,萬人連夜緊急轉移…… 當暴雨圍“城”,,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都市常常損失慘重,,許多古城在狂風暴雨中反而平安無事,這恰好說明了古代防澇經(jīng)驗十分重要,,對于現(xiàn)代城市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古城防止內澇最重要的經(jīng)驗,是建設一個完善的城市防洪系統(tǒng),,它既包括設計復雜的地下排水網(wǎng)絡,,又涵蓋了由河、渠,、湖,、池組成的天然排蓄水系,。而現(xiàn)代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則以排水管網(wǎng)為主,其建設標準通常為1~3年的暴雨重現(xiàn)期,,即僅能應對1~3年一遇的暴雨,。不僅如此,伴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人們向湖泊爭奪空間,、資源,瘋狂填湖造地,、填湖建城,,大大降低了城市水系的調蓄能力,排水管網(wǎng)承受的排水壓力陡增,,致使內澇災害日趨嚴重,。 武漢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武漢曾被稱為“百湖之城”,,城市水域面積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5%,,但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間,武漢湖泊總面積萎縮了將近70%,,而萎縮的大部分湖泊被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湖退城進,讓如今的武漢每逢暴雨必成澤國,。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趨勢已經(jīng)蔓延到了古城。改革開放以來,,贛州古城填壕建房,,城外的護城壕塘被不斷填塞,而贛州古城原本存在的上百個水塘,,如今已所剩無幾,。這些填塘建房的行為,實際上已經(jīng)大大削減了福壽溝作為城市排澇干道的功能,。至于福壽溝到底還能堅持到什么時候,,贛州城內的居民也很迷茫。 現(xiàn)代城市屢見不鮮的內澇災害,,已經(jīng)證明“人與水爭地為利,,水必與人爭地為殃?!彪m然,,現(xiàn)代城市不可能推倒重建,但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應當遵循生態(tài)優(yōu)先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溝渠等不受開發(fā)活動的影響,,同時利用生態(tài)草溝、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增強城市排蓄能力,,并逐步修復受到破壞的生態(tài),合理利用自然,,保證人與自然的共同發(fā)展,。 不合理的城市擴張,讓許多城市只擁有“表面的光鮮”,,往往一場大雨就讓這些現(xiàn)代化大都市街道成河,、交通堵塞、內澇成災,,造成的損失十分慘重,。 正是因為采取了這樣的整治措施,北京的這次暴雨,,并沒有讓4年前的那場大悲劇再次發(fā)生,。2012年7月21日,一場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北京城,,造成北京全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多處受損,,民房多處倒塌,,經(jīng)濟損失116.4億元,79人因災死亡,。暴雨之后,,政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整理內澇:提高重點區(qū)域雨水泵站排水能力,增加蓄水池,,治理河道及違章侵占行為,,鋪設透水磚,建設下凹式綠地…… 經(jīng)過這一系列“還地于水”的整改措施,,北京有驚無險地度過了4年后的這場暴雨,。盡管2016年7月20日前后的降雨總量超過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但北京城區(qū)基本沒有重現(xiàn)當年的“看?!眻鼍?,也未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對于這樣的改變,,不少市民在表示贊賞的同時,,又有些無奈,。一位親身經(jīng)歷了北京這兩場暴雨的市政人員說:“這次情況好了很多,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我們用破壞自然來發(fā)展經(jīng)濟,,再用賺來的錢治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