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逸 我 是一名剛考完高考的高三學生,,過去的一年,,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想著高考,睡不著,。有些話,,我想和這個世界談?wù)劇?/span> 高三給我的感覺是什么,? 壓抑 這種壓抑不是說壓抑了狂放的性格或張揚的個性,,而是我感覺有一些最基本的驅(qū)力被壓抑了。比如說,,好奇,,比如說,攻擊,。 高三一年,,我生活在學校,作為學生,,穿著校服,,對著書本,唯一不搭的就是不在學習,。我不停地被訓(xùn)練著,,像當年中考體育前被訓(xùn)練一樣,很多時候我坐在課室里,,做題,、聽講、記憶,,但我并沒有獲得任何有營養(yǎng)的東西,,只是在培養(yǎng)自己的反射能力。我做題快了,,審題準了,,思路更加清晰,分數(shù)越來越高,,但是這有什么好高興的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嗎? 我覺得自己值得驕傲的是什么——比別人冷靜,比別人更能理解自己,,比別人更能用直覺和邏輯理解事物,,比別人更能面對恐懼、焦慮,、意外和不公,,這才是一個人值得驕傲的事情,它們關(guān)乎個人,,關(guān)乎一個人內(nèi)心的力量,。 但是在應(yīng)考的這一年里,我不敢去真真正正地想一件事,,因為對題目的思考太頻繁,,沒有空余的時間,更是因為我怕我一旦深入地去思考,,會被老師批評“鉆牛角尖”,,被教育用“出題人的思路去理解問題”,相信這樣的擔心不只我一個人有,。 我想,,就算解題能力真的重要,也不值得花一年的時間去培養(yǎng),,更何況我不覺得這種做題的智力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標準答案并不存在,,題干,、題支的假設(shè)也沒有,我們更多時候需要面對的是未知和不確定,,這才更重要,。 有人說高考浪費青春,更不如說高考定義了我們的青春,。只是我覺得這個年紀如果把這個去刷題的時間給我,,讓我去做自由聯(lián)想,去做個人體驗,,甚至讓我追追劇,,寫寫文,至少我能搞明白更多的東西,。 我的攻擊性又是怎么被壓抑的呢,?對于我們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來說,,表達就是一種升華的攻擊,。能夠去表達觀點,,抒發(fā)感情就是在展現(xiàn)自己的“武器”。 但高三所有東西以分數(shù)和答案為重,所有人都說:自由表達這種東西留著畢業(yè)后慢慢表達吧,。好吧,,其實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人在這種攻擊受阻的環(huán)境下還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智力,,把自己的自戀投注到分數(shù)和解題上,,這不是強人所難嗎?我覺得我被控制了,。 憤怒 大家有沒有覺得高三學生比一般人敏感,,像瓷娃娃,不敢碰,,我覺得這是高三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把他們異化的防御性反應(yīng)。我希望能夠喚醒某些“責任人士”的反思,,特別是父母和老師,,大家都不敢說,不敢罵,。在有些時候,,有些父母、有些老師應(yīng)該罵罵,,罵不是為了爽,是要清晰不含糊地把一些遮攔去掉,,讓人有羞愧感,。因為羞愧了就會思考,就會改變,,改變就是成長,。 歐文·亞隆說,這世界上有真正的責任,,也有偽裝成責任的偏執(zhí),。 在高三這一年,我看到父母干涉子女的學習生活,,問成績,,問在校情況,巴不得把每節(jié)課上了什么內(nèi)容,,考試每分鐘在干什么都問出來,; 我看到父母不尊重子女意愿,用自己一套套“高三不應(yīng)該”,、“現(xiàn)在不要”對子女施加強硬的舉措,,比如,在“家庭會議”時,雙人言語炮轟的精神施壓,,也有直接收手機的行為施壓,; 我看到了父母對子女的精神綁架,用自己如何如何辛苦把子女拉扯大,,如何不容易,,家里的希望如何寄托在子女一個人身上,自己又為子女的“教育”犧牲了多少多少,,如此云云來讓子女處在要么“學習—抗拒”,,要么“不學習—內(nèi)疚”的道德窘境中; 我也看到了老師利用學生的焦慮不當“恐嚇”學生,,在課上用過激的語氣去“激勵”學生學習,;我看到了老師過度強調(diào)答題規(guī)范和正確答案,而忽略學生的“鉆牛角尖”的提問,; 我也看到了老師沒能處理好高考帶給他們的焦慮,,并將它發(fā)泄到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我還看到社會對高考的過度重視,,用各種各樣的補習,、提分、高三特權(quán)等,,使家長和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更具緊張,。 思考 父母對孩子的精神綁架 父母干涉子女生活,這個就算不是高三,,在中國式家庭中也不少見,,高三只是爆發(fā)期。父母自己對高考的焦慮,,這是他們和他們的高考曾經(jīng)沒有處理好的關(guān)系的再現(xiàn),。 他們把自己對高考的焦慮感和無力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在他們眼里孩子是懶惰的,、玩起來收不住的,、不知道正確學習方法的。總而言之,,孩子就是很菜,,沒啥能力,沒父母不行,,父母不“及時說兩句”孩子就會陷入萬劫不復(fù)之境,。 然而實際情況是,父母往往過慮了,,到了高三,,孩子往往知道該怎么做,,但是潛意識里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無能的投射,碰到事情就焦慮焦慮焦慮,。 往深處看,,父母的焦慮是因為害怕被拋棄。畢竟高三了,,要飛的要走的也差不多要飛了走了,,對自己焦慮察覺差一點的父母就開始“采取措施”了。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干涉和不尊重在中國的大文化背景下是愛的表現(xiàn),,但是,控制就是控制,,不是愛,。 那些犧牲自己去精神綁架孩子的父母就更可怕了。如果一個人為了另一個人把自己搞得很慘,,省吃儉用就為孩子,,然后孩子凡遇人生大事就要聽父母的,這跟上市公司搞股份責任制有什么區(qū)別,?父母要是把自己人生的51%都獻給了子女,,那是不是就有子女人生的一票決定權(quán)了? 從關(guān)系本質(zhì)上看,,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犧牲后的回報主體,,用自己的付出去換取對孩子人生的操控,這樣的關(guān)系一定要不得,,這可能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模式,,但中國家庭的犧牲式控制該停了,該停了,!父母應(yīng)該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成就,,在自己的成就里找成就感,,自己的犧牲和遺憾自己去負責。 老師把反思和自責混為一談 再說老師,,老師在學校也開口閉口“你們這幫小崽子”,、“你們這幫娃”,然后學生的自我功能又被進一步地貶低,、矮化,,變得需要各種督促,變得被教育了先想想自己哪里不是,。有人可能會說,,難道不應(yīng)該先反思嗎,? 其實,反思和自責是兩回事,。中國教育者喜歡把他們聯(lián)系到一起,,整天用一套不自責就不會有進步的理論去攻擊學生。在這種批評式的教育下,,自卑,、煩躁的學生遍地都是,他們每天就是不斷地重復(fù)“我怎么這么蠢”“我怎么又沒審清題”“我怎么這么粗心”的無意義的思考,,唯一的用處就是緩解他們被懲罰的焦慮,。 我常想,教師是不是也應(yīng)該有一些督導(dǎo)和個人體驗的東西,,來處理自己的焦慮,,以及提高怎么和一個班的學生相處的能力。 制造緊張氣氛的社會 至于社會上大肆宣傳的補習機構(gòu),、渲染緊張氣氛的媒體以及給高三各種各樣特權(quán)的政府部門,,我只能說作為一名考生,這個好意我理解,,也很感激,,但是全社會那么緊張高考,這本身就是病態(tài),。 《高考,,越重視越破壞》這篇文寫出了我的心聲,有一段話是這么說: “所有的信息都在突出:高考不僅僅是考生的事情,,全社會都在重視你們,,祝福你們,這不是面對考試的態(tài)度,,而是面對一場即將發(fā)生的災(zāi)難的高度戒備的狀態(tài)”,。 這也是整個社會體制的問題:高考太重要,升學太依賴考試,,整個升學的方方面面就會陷入窘境,,就像導(dǎo)線太細,電阻過大,,電流通過就會發(fā)強熱,,導(dǎo)線就會熔斷一樣。 是的 我在抱怨 抱怨在高三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施加于我們高三黨身上的制度和人際的問題,,這遠比應(yīng)試帶給我的煩惱和思考要多得多。 我認為高三遠遠不止應(yīng)試,,還要應(yīng)很多很多別的東西,,教育就算不能讓一個人更加聰明,,也至少不要破壞一個人天生對世界探索的欲望。家庭就算不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強大,,但至少不應(yīng)去妨礙一個人的成長,。 高三只是一面讓事物放大的曲面鏡,那些我們到了高三才看到的問題,,其實一直都在,。 編輯 徐倩 |
|
來自: 那片海藍藍 > 《親子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