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證治準(zhǔn)繩》
【適宜】
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屬脾虛食滯者,,可加減使用,。
【組成】
白術(shù)、木香,、黃連,、甘草、白茯苓,、人參,、神曲、陳皮,、砂仁,、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
【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主治】
脾虛停食證,。食少難消,脘腹痞悶,,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象虛弱,。
【方解】
本方治證為脾虛食停,,生濕化熱所致。脾主運化,,脾虛失運,,食停生濕,故食少難消,,大便溏?。皇撤e內(nèi)停,,阻礙氣機,,則脘腹痞悶,苔膩微黃乃食積化熱之象,。脾虛宜補,,食積宜消,,治宜健脾消食,兼以清熱祛濕,。
方中以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補脾虛,,其中自術(shù)、茯苓用量偏重,,意在健脾滲濕以止瀉,;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化滯以消食積;山藥,、肉豆蔻助其健脾止瀉,;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助運而消痞;黃連清熱燥濕以解濕熱,。諸藥相合,,共成消補兼施之劑,使脾健食消,,濕祛熱清,,諸證自除。本方健脾藥居多,,且食消脾自健,,故得“健脾”之名。
本方與枳實消痞丸均為消補兼施之劑,,但枳實消痞丸中枳實,、厚樸用量獨重,著重于行氣消痞,,消重于補,,且黃連用量大于干姜,主治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于寒,實多虛少之心下痞滿,;而本方健脾藥居多,,重在健脾消食,,補重于消,適宜于脾虛食積之證,。
【運用】
1,、本方主治脾虛食停,兼有濕熱之證,。以脘腹痞悶,,食少難消,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虛弱為證治要點。
2,、若脾虛食滯兼寒者,,去黃連,加干姜以溫中祛寒,;濕甚者,,可加車前子、澤瀉以利水
【歌訣】
健脾參術(shù)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楂肉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此方尋,。
【來源】
《方劑學(xué)》 主編:段富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