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鐵券 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功臣之后在犯了律法之后常常拿出祖先留下的丹書鐵券,用此來免除即將到來的殺身之禍,,因此丹書鐵券也有了免死的效果,。那么丹書鐵券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真的可以免死嗎,?讓我們來說一說。 第一位發(fā)行者劉邦 所謂的丹書鐵券是指中國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的一種特殊憑證,又稱“丹書鐵契”,,亦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丹書鐵券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它的首位發(fā)行者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在即位后為了獎賞那些追隨自己出生入死,、征戰(zhàn)天下的功臣及戰(zhàn)將們,頒給他們丹書鐵券以示恩寵,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于宗廟?!暗?、鐵契、金匱,、石室”,,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鐵券”上,裝進(jìn)金匱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廟內(nèi),,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安全,。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將鐵卷從中剖開,,朝廷和諸侯各存一半,,故稱之為剖符。但丹書鐵券最早的那批使用者并沒有免死的特權(quán),,丹書鐵券也僅僅做為一種功勛的憑證以便之后的加官晉爵封侯,。 明太祖朱元璋 此后歷朝歷代皆有頒發(fā)給功臣的丹書鐵券,,從隋代起,“鐵券”上的丹砂填字漸漸改為用金填字,,所以又稱為“金書鐵券”,。其所具有免死的功能始于南北朝時期,發(fā)展到唐代后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甚至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宋代時,因?yàn)樗翁孚w匡胤是從后周柴氏的手中奪得政權(quán),,因此賜柴氏子孫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明代時共有兩次大頒丹書鐵券,,一次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時封賞功臣,,一次是明成祖朱棣奪得帝位之后,。鐵券鐫刻的內(nèi)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賜券的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勛業(yè)績;三,、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quán),,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關(guān)法律,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quán)。 明太祖朱棣 朱元璋時代的鐵券上書“開國輔運(yùn)”四字,代表了你開國功臣的身份.朱棣時代的鐵券上書“奉天靖難”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幫助我朱棣奪位,。但丹書鐵券的作用卻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神奇,,明初洪武年間,即使功臣們手握丹書鐵券,,但犯法之后依然難逃一死,,丹書鐵券甚至成了這些功臣的催命符,明初的那些功臣宿將幾乎被朱元璋殺盡,。這么一個鐵牌子并不能保住脖子上的腦袋,,他是君王給的,有沒有用當(dāng)然也是君王說的算,。我國古代的鐵券無論其形制如何演變,,內(nèi)容如何豐富,目的始終沒有超出“表德彰義,,率世歷俗”的范疇,,到了清代,丹書鐵券被完全廢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