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覽將展出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國內(nèi)23家博物館及蘇州博物館收藏的吳,、越、楚青銅器近百件/套,。 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 兵戎相見——青銅兵器 戰(zhàn)爭是吳越楚相互關(guān)系的直接形式,青銅兵器是吳越楚爭霸會盟的真實寫照,。在追逐大邦之夢的征途中,,在戈光劍影的戰(zhàn)場上,他們常年兵戎相見,,互相廝殺,。吳、越兩國尚武輕死,,兵器數(shù)量豐富,,質(zhì)地優(yōu)良,。楚國好勇善戰(zhàn),兵器兼容并包,,盡收吳越,。
吳王夫差劍 春秋晚期 通長58.3cm,、身寬5cm、重0.98公斤 2013年王振華夫婦處征集 蘇州博物館藏 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這柄劍鑄工精致,,歷經(jīng)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無比鋒利,,是迄今已知幾柄吳王夫差劍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按《周禮·考工記》,、《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古籍,皆對當代吳越鑄寶劍的工藝技術(shù)大加贊賞,,這柄劍的出土更證明確非虛言,,實是一代名王寶劍,國之重寶,。 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 長55.6cm,、寬4.6cm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nèi)鑄有十一道同心圓圈,。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劍格兩面分別鑲嵌藍色琉璃和綠松石。劍身近劍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傍F淺”即勾踐。楚越關(guān)系密切,,楚惠王之母為勾踐之女,,越亦為楚所滅。此劍或為越人陪嫁品,,或為楚國戰(zhàn)利品,。 不過要提醒的是,,越王勾踐劍只展出十天,即6月28日—7月7日展出,,看劍要趁早啊,。 吳王余眜劍 春秋 通長57.5cm、寬4.8cm 2014年征集 蘇州博物館藏 銘文在劍脊兩側(cè),,每側(cè)各一行共75字,。吳國王室青銅器存世較少,且多為兵器,,但銘文極少有記事內(nèi)容,。本劍銘文涉及壽夢、余祭,、余眜三位吳王,,吳、越,、楚三個國家,,伐麻之戰(zhàn)、御楚之戰(zhàn),、御越之戰(zhàn)三場戰(zhàn)爭,。因此,本劍是吳國王室兵器中較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見先秦兵器中銘文最多的一件,。 王子于戈 春秋 長24.3cm、寬11cm 山西省萬榮縣后土廟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舌形長援微翹,,上下有刃,,中脊隆起,下刃弧連寬胡,,胡上三穿,,闌、胡端截平,,長方直內(nèi)有一穿,。戈上共有錯金鳥書七字,一面援上兩字,,胡部四字,,識為:“王子于之用戈”,另一面援上一字識為:“王”字,。內(nèi)端錯金云紋,。此戈同時出土兩件,系吳王僚為王子時器,。銅質(zhì)極佳,,鋒刃犀利,,制作精良。 第二單元 禮尚往來——青銅禮器 禮儀是吳越楚逐鹿會盟的內(nèi)在動力,,青銅禮器是吳越楚文化交流的實物佐證,。在嫁娶姻親的儀式過程中,在烹食煮酒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學(xué)習(xí)中原禮儀制度,,保持禮尚往來。楚國與中原相通較早,,率先禮制革新,,吳、越兩國相較懸遠,,自成風(fēng)尚,。
楚王酓(熊)歬(前)鼎 戰(zhàn)國 高59.7cm,、口徑46.6cm,、最大腹徑60.5cm 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 故宮博物院藏 器口沿刻有銘文十二字:“楚王酓歬作鑄鐈鼎,以共(供)歲嘗,?!币馑际浅踽D歬鑄造了這件鼎,用于祭祀,。蓋頂刻有銘文四字:“集脰攻鼎”,,蓋內(nèi)銘文三字:“囗集脰”。 “集脰”是負責(zé)王室飲食的機構(gòu),,“攻”是祭祀名稱,。銘文表示這件鼎由集脰管理,以作祭祀之用,。 蔡侯申作媵( yìng )尊 春秋 通高28.5cm,、口徑23.5cm 1955年壽縣西門內(nèi)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喇叭形口,,長頸,鼓腹,,圈足,。 口部飾嵌紅銅三角形回紋,頸,、腹之間鑄銘文一行九字,曰“蔡侯(申)作大孟姬媵尊”,。銘文記蔡桓侯嫁長女大孟姬于吳王頗高之事,因此,,蔡侯尊銘文反映了蔡國與吳國聯(lián)姻的史實,。 羅兒匜 春秋晚期 高14.5cm、長23cm,、寬20cm1988年南京市六合區(qū)程橋M3東周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館藏 內(nèi)底有銘文: 第三單元 樂享天籟——青銅樂器 音樂是吳越楚古韻流淌的重要象征,,青銅樂器是吳越楚藝術(shù)碰撞的承載主體。在敲鐘鳴镈的伴奏中,,在句鑃錞于的擊打中,,他們樂享天籟,如夢如幻,。楚國的音聲悠遠流長,,令人心曠神怡。吳,、越兩國曲終人散,,終成千古絕唱。
曾侯與鐘 春秋晚期 殘高87.2cm 正鼓厚1.6cm 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1:2出土 隨州博物館藏 此件銅鐘,,為出土8件曾侯與編鐘中形體最大的一件,。惜已殘破嚴重,僅存局部鐘體殘片,,可基本復(fù)原,。在鐘體的鉦部、兩側(cè)鼓部鑄有陰刻銘文,。銘文中多有自銘“曾侯與曰”,,故可將編鐘定名為“曾侯與鐘”。 M1:2全鐘銘文內(nèi)容與M1:1基本一致,只是行款有所差別,,個別字的寫法也有不同?,F(xiàn)存84字,閱讀順序為“右起左行”格式,。 從考古資料與文獻記載的對照研究,,2009年曾侯與編鐘的出土,記載了吳,、楚之戰(zhàn)中“吳恃有眾庶,,行亂,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荊邦既變,而天命將誤”,,是曾侯“親博武功”才使得“楚命是靜,,復(fù)定楚王”。曾國保護了楚王,,楚王便與曾侯與共立齋盟,,恢復(fù)了曾國故有的疆域“余申固楚成,改復(fù)曾疆”,。故曾侯與鑄此鐘以記載這段豐功偉業(yè)“擇選吉金,,自作宗彝,和鐘”,。 這段銘文與《左傳》,、《史記》、清華簡《系年》等歷史文獻中記載“吳楚相爭,,吳師入郢,,楚昭王避難隨國,受到隨國的庇護”之事相印證,。此外,,銘文中鑄刻國名“吳,、楚,、曾”同文獻記載國名“吳、楚,、隨”可合二為一,。據(jù)此認定:“曾國即是隨國,為一國兩名,?!睆亩平饬藢W(xué)術(shù)界一直以來的“曾隨之謎”。 秦王卑命甬鐘 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 通高38.2cm,、甬高10.4cm,、兩銑間距20.5cm、壁厚0.9cm 1973年湖北枝江季家湖楚城遺址出土 宜昌博物館藏 圓柱形甬部,,上細下粗,,上部兩側(cè)分別有一鈕;鐘體呈合瓦形,,平舞,,鉦部共有柱形枚36個,銑部下闊,,于部向上收成弧形,。該鐘銅質(zhì)優(yōu)良,制作精細,,鐘體大部分飾有花紋,,以蟠虺紋為主,間以云雷紋,、绹紋,、渦紋等。 鐘體一面鉦部與鼓左分別鑄有銘文“秦王卑命”,、“競坪王之定救秦戎”,,共12字,該鐘銘文不全,,應(yīng)為一套編鐘中的一件,。學(xué)界對銘文釋讀意見不一,其中較為公認的意見之一認為其大意為:受秦王卑(秦哀公畢)求師之命,,強大的楚平王率軍至定援救秦軍,。銘文可能反映了楚國出兵救秦的重要歷史事件,尤其對研究秦楚關(guān)系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單元 工精技良——青銅工藝 鑄銅是吳越楚富國強兵的基本保障,,青銅技術(shù)是吳越楚高超工藝的典型代表。在鑄范成型的青銅器物上,,嵌錯以金,、銀、紅銅,,可謂交相輝映,,工精技良。吳,、越兩國兵器上的同心圓首,、菱形暗格紋,、復(fù)合劍技藝,在當時獨領(lǐng)風(fēng)騷,。楚國首創(chuàng)失蠟法,,青銅冶煉和紋飾裝置,實乃登峰造極,。
楚途盉 春秋 通高25.2cm,、口徑10.8cm 1980年出土于楓橋何山東周墓 吳中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 肩部有篆書銘文“楚叔之孫途為之盉”八字,。腹下設(shè)三蹄足,足上部鑄獸面紋,,獸面兩眼之間附以扉棱作鼻,,獸面兩側(cè)輔以卷云紋。這件銅盉以蟠虺紋與立體夔龍為裝飾題材,,組成的紋飾古樸,、典型而華麗,極具時代特點和地域風(fēng)格,。 名稱: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展 時間:2017年6月28日——9月3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負一層特展廳 一層爭伯春秋展廳 主辦單位:蘇州博物館 支持單位: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紹興博物館,、皖西博物館、襄陽博物館,、隨州博物館,、宜昌博物館、南陽市博物館,、南陽市考古研究所、盱眙博物館、谷城縣博物館,、吳江博物館,、蘇州市吳中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資料】由蘇州博物館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