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育苗技術(四) 五,、培育幼苗 1.播種秒的培育 播種的幼苗出土后即進入培育管理階段,。這個階段的管理工作對苗木的生長有很重要的意義。幼苗培育管理得好,,為苗木的生長,、發(fā)揮綠化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培育管理不好,,幼苗老化,,將抑制苗木的生長。 幼苗的培育管理包括遮陰,、澆灌,、松土除草、間苗補苗,、施肥,、病蟲害防治及防寒等日常管理工作。重點抓好遮陰,、間苗補苗,、施肥等環(huán)節(jié)。 2.營養(yǎng)苗的培育 扦插苗,、嫁接苗和壓條苗等除進行正常的培育管理外,,還特別注意抹芽工作,抹除多余的芽,、側芽和砧芽,,使幼苗長高,,以培養(yǎng)樹形。 3.培育苗木的措施 (1)揭膜和遮陰,。幼苗出土后,,在傍晚或陰天陸續(xù)揭除薄膜或覆蓋物。大部分熱帶樹種幼苗階段適宜偏陰環(huán)境生長,,因此,,在幼苗出土后在在苗床上搭1米~1.2米高的蔭棚遮陰,透光度約30%,。陰天或小雨天氣可揭開,,大雨或暴雨前及時遮蓋以免沖毀苗床及幼苗。在播種苗根頸木質化后可逐步撤去影棚,。對易受日灼的樹種和軟枝插條也應及時搭棚遮陰,。 (2)保水保濕。幼苗培育區(qū)應設噴灌,,扦插床應設噴霧裝置。噴水量和噴霧量根據苗木生長情況而定,。 (3)中耕除草,。應清除床苗、步道和溝渠中的雜草,。一般采用化學除草,。雨后和灌水后表土微干時進行中耕。 (4)間苗和補苗,。播種苗出齊后應間苗2~3次,,第一次在長出2~3片真葉時進行,先間除病苗,、弱苗,;5~7天后第二次間苗,去弱留壯,,并進行補苗,;第三次在間隔一星期后進行定苗,株行距為15厘米~25厘米,,間苗時需保持幼苗疏密均勻,、大小整齊一致,過于稀疏處應予補栽,。盡量減少因苗木大小不均而出現分化,。間苗補苗時如土壤干旱應先灌溉,完成工作后隨即灌溉一次,。 (5)剝芽去蘗,。扦插,、壓條、埋條及嫁接繁殖苗應及時剝芽去蘗,,已木質化者則用枝剪剪除,。 (6)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幼苗病蟲害,,一經發(fā)現病蟲,,應及時噴藥,防止蔓延,。 (7)施肥,。苗木生產與農作物生產一樣,根據幼苗生長發(fā)育情況及時追肥,,施肥采用“薄肥勤施”的原則,。生長旺季每10~15天施肥一次,促進生長,,以培育壯苗,,還可酌情進行根外施肥。最后一次施肥在秋初生長停止前一個月,,目的是促進苗木木質化,,以安全越冬。 (8)防寒防凍,。幼苗的生長勢比較弱,,因此注意保暖防寒工作。根據其抗寒能力的強弱,,分別采用灌封凍水,、設風障、覆蓋,、搭棚等措施,,長根而未出土的秋播苗應覆土越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