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西線游:法門寺-乾陵-茂陵
昨天晚上和朋友見了面,朋友很熱情地提出把自家新車借給我,,說方便出去玩,。雖然我一再表示去火車站坐旅游專線車也很方便,他還是執(zhí)意要借,,而且“恐嚇”我說旅游大巴坐去容易坐回來難(回來太多人排不上隊),,想想有車的確方便不少,于是萬般感動地接受了建議,。西線景點他強烈推薦法門寺,,而且說7號是節(jié)假日最后一天,也是佛指舍利最后一天公開展覽的日子(舍利只有初一到十五才能參觀),。為了親眼瞻仰一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佛指舍利,,于是我們把法門寺為旅游的第一站(后悔ing。,。。,。,。)
法門寺,,位于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zhèn),。始建于東漢末年,發(fā)跡于北魏,,起興于隋,,鼎盛于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原名阿育王寺,唐初改名法門寺,,素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美稱,,分為法門寺珍寶館和法門寺緊鄰的兩個景點。法門寺出土的寶物基本上都在珍寶館里,,如雙輪十二環(huán)大錫杖,,鎏金銀寶函,金銀器和秘色瓷,。而法門寺則是近年重修的,,個人游覽的意義不是很大。除非是佛教徒朝圣,。2009年擴建后門票為聯(lián)票120元(真貴),。
車剛停好,,還沒等我下車,,一下子涌上來一群賣香的婦女,不買就軟磨硬泡,,有的把香硬塞在你的手里或兜里或車里,,即使說了不買也跟出一二百米去,差點就要強賣了,。
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面積約14萬平方米,是一條成佛之道,,同時又是景區(qū)的景觀主軸,。佛光大道分別設有經幢、菩薩等景觀,。
放生池
好像剛有表演結束
歷時3年建成的法門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部分是一座傳統(tǒng)形式的唐塔,。塔前鋪設了一條長達1230米,、寬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經典題材的景觀小品及金色菩薩像點綴在大道兩側,。大道兩頭分別是可容十萬人的朝圣廣場與山門廣場,。
自助餐
好像是佛學院的學生
這就是著名的合十舍利塔,由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李祖源策劃設計,,臺灣標志性的建筑-101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歷時3年建成的法門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部分是一座傳統(tǒng)形式的唐塔,。
那個標志建筑多中國信用合作社的LOGO啊,。
這一段路如果坐電瓶車要30大洋,,想想太不值,就堅持走到舍利塔,。太陽非常毒,,等走到目標我已經頭暈眼花,后悔沒帶帽子墨鏡啊,。,。
走進舍利塔,遠遠地看了一眼舍利,,放在很遠的一個密閉玻璃盒子的底座上(實際上我根本沒看清楚),,然后就出來了,汗,。,。,。
買了兩個禪堂包子,,2元一個
接著去了老法門寺的珍寶館,,這才感覺值回一點門票價,。
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被發(fā)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寶,其中有121件璀璨奪目的金銀器,,17件玲瓏玉潤的琉璃器,,16件已失傳的“秘色瓷”器,還有700多件錦,、綾,、羅、紗,、絹,、綺等各類紡織品。這批文物種類之繁,、數量之多,、質量之優(yōu)、制作之精,、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這一考古發(fā)現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巨大轟動,,專家們指出:法門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陜西繼秦兵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發(fā)現。 從地宮發(fā)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一枚置于嘉陵頻伽紋壺門座銀棺中,,一枚置于雙鳳寶蓋紋銀棺中,還有一枚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寶函中,。這是套裝的八重寶函,,從里向外第一重是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塔庭銀柱上套置佛骨舍利,。發(fā)掘的真身舍利“秘藏”于一普通的鐵函里,。打開鐵函,里邊是盝頂銀函,,上有45尊造像和“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的鏨刻,,再里層是銀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內放置著一具嵌寶水晶槨,真身佛指就安放在槨內的壺門座玉棺中,。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經過考古科學發(fā)掘,有文獻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是當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雙輪十二環(huán)金銀花錫杖,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比藏于日本正倉院號稱“錫杖之王”的白銅頭錫杖還要大,。錫杖尊體由復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于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藝制作精致,可謂法器中的至寶,。
八重寶函
真是能工巧匠啊
從法門寺出來,差不多下午兩點鐘,我心里唯一的感覺就是好浪費時間(除了最后看的老法門寺),,還是不喜歡新修的法門寺,,心想還是原汁原味的好。 路邊很多蘋果樹,,也有很多賣蘋果的攤子
開了半天車,停在路邊一家小館子吃面
涼菜7元,,醋好像不要錢,酸啊
說實話面條還是不錯的
吃完飯將近下午2點,我們繼續(xù)趕路,,路比較好認,,很順利就到了。乾陵在西安西北的乾縣,,八卦中西北處于“乾”位,,故稱乾陵。個人認為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的話,,乾陵還是很值得一去的,。這是關中18座唐陵中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也是氣勢最大,,布局在唐代帝王陵寢中比較規(guī)范的的一座陵墓,。而且它還是中國唯一兩個皇帝(大唐高宗,武周皇帝)合葬的陵墓,,其中的無字碑也是歷史罕見的,,讓你有一種夢回唐朝盛世的感覺。 門票46元(記不清楚了),,導游講解費20元,。
眾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體,共同構成了乾陵雄偉壯觀的氣勢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物,??碧奖砻鳎簝瘸强偯娣e24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疤聘咦诹昴埂蹦贡?,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F在外城遺跡已消失,,內城遺跡仍保存完好。乾陵東南有17座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現已發(fā)掘復原,,并在永泰公主墓園內建有乾陵博物館,。 盡管乾陵尚未開掘,但地面的石雕和石碑無論數量還是藝術品位,,實在是唐陵之最,。
乾陵之石翁仲。傳說翁仲姓阮,,是秦朝鎮(zhèn)守臨洮的大將,威震夷狄,。秦始皇樹翁仲像于咸陽宮司馬門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衛(wèi)陵園。
石獅,,有沒有發(fā)現這里的石獅是不分雌雄的。,。
闕樓
六十一番臣像,。東側29尊,,西側32尊。石人一般高1.6米,,寬0.65米,,頭部早已失去,但從服裝和腰間佩物可以看出,,他們不是漢族官員,,西面兩尊石像的殘存頭部,濃眉深目,,高鼻短須,,具有中亞一帶民族的面貌特征。“六十一番臣”石像的來歷為,,唐高宗駕崩后,,各國的王侯與使節(jié),紛紛來唐都長安吊唁,,并前往乾陵送葬,。為紀念當時盛況,武則天命人將參加葬儀的各地王賓和使節(jié),,仿真人服飾及大小雕刻成61尊石像分站兩旁,。中央十套《走進科學》欄目曾播出過“乾陵”的節(jié)目,好像說這個地方只有六十座番臣石雕,,另外有一座石像因為某種意外沒有來得及完成,,則被拋棄在旁邊的農田里。關于沒有頭說法有兩種,,一是因為當時外國來使發(fā)現他們以前的君主在為中國皇帝守靈,,感到沒面子,自己解決又怕惹事,,就踐踏農田并造謠說是因為石像變鬼所為,,解決的辦法就是打掉石像的頭。于是農民們打掉了石像的頭,。還有人說唐朝滅亡后,,這些番臣的子女來到中國,看到自己的先人竟然還在為已經滅亡的唐朝皇帝守陵,,就將各自先人雕像的頭顱打掉,,便成了現在的無頭番臣;另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地震導致,,因為石像頸部地方是最脆弱的地方,,就把頭給震掉了……
無字碑由一塊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8噸。 圓首的碑頭上刻有8條相互纏繞的龍首,,碑身兩側各有一條騰空 飛升的巨龍,,立碑時沒有刻字,但有后人題字于碑,,反而成了有字碑,。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民間出現了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為了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還有幾種說法認為: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對武則天無法稱謂,,是稱武則天為先帝還是稱其為太后?二是,,唐中宗雖然是武則天的兒子,,卻曾被廢而復立,因而心懷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進一個21年的“武周”更是奇恥大辱,,為了雪恨,故意立碑,,讓她難堪出丑,。三是,如何撰寫碑文,,評價武則天,,一直爭論不休,,由于沒完沒了,,那碑就始終空著。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述圣記碑,墓碑原本四壁刻字,,由于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只留下些模糊的印跡,,反而變成了無字碑,。
臨走之前,回眸一望,,心生無限感慨
提示:因為沒有開挖,乾陵1小時不到就可以看完,,基本上就甬道和無字碑可以看看,。可以登到山頂,,但我們問了山上下來的游客,,說俯瞰一下全景不錯,其他就沒什么可以看的了,。如果有老人還是不要上去,,因為路不太好走。當時已經接近下午四點,,想想還是抓緊時間去玩下一個景點吧,。
由于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都在附近,,我們就選擇去永泰公主墓看看??梢詤⒓右幌碌貙m,,墓里有壁畫,雖然壁畫真跡都不在此,,但是還是值得看看,。提示:永泰公主墓園區(qū)里面有個胡人俑博物館,有興趣可以買票看一下,。但旁邊那個乾陵地宮是騙人的把戲,,千萬不要去。我們就被導游忽悠著買了門票,,大家注意不要上當,。 這里的翁仲石像比起就袖珍很多了
永泰公主是中宗李顯的女兒,傳說中因為難產而死,,也有野史說是因和她的哥哥懿德太子和老公議論武則天的私生活被武則天杖殺,。在《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中有:“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爸樘ァ奔磻言?。那么“珠”與“月”又是什么關系呢?古人認為“珠”與“月”有著直接的關系,。李商隱《錦瑟》詩有“滄海月明珠有淚”句,,《昭明文選》注“月滿則珠全,月虧則珠闕”,。胡道靜《夢溪筆談校正》有“月虧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折”句。這里古人把“珠”與“月”的關系說得清清楚楚,。如此推測,,永泰公主懷孕,即“珠胎”遇到的不是“月滿”或“明月”,,而是”月虧”,,故“珠胎”不能全,謂之“毀月”,。至于“十里之無香”之句,,雖不記出處,但中國素有偉人降世其胎異香經宿不散的傳說,,“無香”自然就有“怨”了,,總之就是說公主懷胎沒有什么祥兆。還有人根據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十一塊骨盆碎片,,復原了永泰公主的骨盆,,經科學測量與鑒定,認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較之同齡女性骨盆都顯得狹小,,顯然,,如此狹小的骨盆,即使一般胎兒也“難順產,,……”再結合墓志銘“珠胎毀月”句,,故斷定“永泰公主死于難產”。但醫(yī)學鑒定所謂永泰公主”骨盆狹小”的問題,,也不過僅僅證明“骨盆”的“狹小”而已,,但斷不能就此證明永泰公主是“難產”而死,。而且,,還有人猜測,“珠胎毀月”是志文作者隱喻永泰(珠胎)被武則天(月虧)所毀了,。古人撰寫墓志銘有三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長者諱,。所以書人之善惡,,一般是以典故喻之,,直書其善惡者少。永泰公主死于祖母之毒手,,自然作者不敢直言其事,。志銘的作者據記載叫徐彥伯,他在中宗李顯執(zhí)政時一直參與《則天實錄》的撰寫工作,,所以對永泰公主的死因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但是鑒于古訓,徐彥伯不敢說真話,,可是對于永泰公主的慘死在他心中又懷有深切的同情,。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才會有很多“隱喻”的出現,,并發(fā)出了“千秋萬歲何時曉”的悲嘆,!這就是關于永泰公主的死因的另一說法。 永泰公主墓的發(fā)掘是這樣的:六十年代的時候,,國內的各省考古人士紛紛要求發(fā)掘本省的帝王陵,,而乾陵是首當其沖的,當時中科院的院長郭沫若非常興奮,,多次上書支持和請求發(fā)掘,。幸好他們在準備挖開乾陵地宮大門前還向上呈交了最后一步的報告,結果國務院批示,,不許挖,,留給后人。這才保住了乾陵,。而永泰公主墓的發(fā)掘過程,,則是當時的文物局副局長,為了安撫這些失望的考古學者們,,同意他們在附近挖掘一個陪葬墓,。發(fā)掘之前,所有人(包括郭沫若)都將它當作了章懷太子墓,,根本沒有人知道這是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前排列有石獅1對,,石人2對,華表1對,。這是建國以來發(fā)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冢為覆斗形,墓道全長87.5米,,寬3.9米,,墓室深16.7米,。全墓由墓道、5個過洞,、6個天井,、甬道、8個便房,、前后墓室組成,,象征著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 墓道兩側共有8個偏房,,房里擺放了許多陶器陶俑,??上У氖瞧看皯舨A铣睔馓?,看不太清楚,。
此墓曾被盜過,,這是墓道中一處留有盜賊進入的痕跡。啊啊啊,。,。。,。我又聯(lián)想到了《鬼吹燈》摸金校尉
公主墓的前室中左右繪有16個面龐秀美的宮女,。七宮女圖中的女子頭梳雙丫髻,著唐朝流行的男式胡服,;九宮女圖中的女子頭梳高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16個宮女個個體態(tài)豐盈,,婀娜多姿。不過這些壁畫都不是真跡,。
從右邊數第四個宮女,據說是被現代人鑒定的古代第一美女,,因為她不僅面龐秀美,,還具有S的體形...
參觀完永泰公主墓已經接近五點,,本來還想去昭陵。但實在是時間緊迫,,于是決定還是去茂陵博物館,。茂陵博物館實際上位于霍去病墓前。該館是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聞名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館藏文物4100余件,國寶文物14件,。其中石刻伏虎,、鎏金銅馬、秦漢畫像,、青玉雕鋪首,、四神空心磚、文字瓦當等更是其中的珍品(可惜不能拍照),?;羧ゲ∧骨笆趟囆g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其雕刻手法簡練,借石擬形,,渾然天成,。這里應該要登臨一下墓頂,觀望一下茂陵和附近的李美人墓,,追憶大漢的盛世風采,。(太晚了我們就沒有登山) 這一帶共有漢帝陵5座,故此地稱為五陵原,。古語“五陵少年”從這里來的,。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的意思差不多,指的是富家少年公子紈绔子弟,,因為古時漢朝以居住在皇帝陵墓周圍為榮,,因此此地富豪官宦之家云集。漢武帝最大的功績是趕跑了匈奴,,開疆拓土,,開辟了“絲綢之路”。茂陵的規(guī)模也是5座陵墓中最大的,,曾營建53年,,墓為封土丘,平頂錐形,高46.5米,,四面有城墻圍護,,底部每邊長240米。其周圍還有20多座陪葬墓,,如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猜猜這個人名咋讀。,。,。)等歷史人物的墓藏。
“馬踏匈奴”被公認為是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代表作。導游介紹這件屬于國寶級作品,,它表現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戰(zhàn)馬,,四足踩踏著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馬腿粗壯結實,,如四根巨柱,,顯得堅實穩(wěn)固。馬安詳而不失警惕,,端莊肅穆中蘊含著力量,。掙扎的匈奴人露出絕望的神色,形容委瑣,,面目可憎,。
“伏虎”,,虎的身軀基本是借用了石塊本來的起伏形態(tài)變化,,略加雕琢,有渾似天成的意趣,?;⑸砭砬拿t是順著石料天然的紋理,佐以線刻的斑紋加以表現,,豐富而簡潔,。整體造型很有氣磅礴之感,。
躍馬,。馬的后腿蜷曲而臥,,弓起的前腿和昂仰的頭卻昭示出戰(zhàn)馬蓄勢待發(fā),欲凌空騰躍,,全身顯露出豪邁昂揚,、雄氣勃發(fā)的赳赳氣勢,。
石魚,導游介紹因為魚的上半身損壞,,所以未能被評為國寶級石刻,。
“人與熊”,。以人與熊格斗為題材,,石人體形粗壯,以鐵鉗般的雙手,,用力緊抱住一只野熊,,熊則狠咬此人的下唇,斗得難解難分,。
這個角度看得清楚點。
“怪獸吃羊”,。,依石塊自然形態(tài)就勢刻畫,,怪獸的眼與嘴透露著兇殘和貪婪,,線條簡練準確,用線雕勾勒出怪獸的前肢,,用石面自然形狀表現羊身上的肌肉,,通過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刻畫出羊在怪獸嘴中掙扎的痛苦表情,。
野豬,這件石刻選用棱面交接的條石,,采用鏨鑿手法,。塑造野豬的形象。
臥象,。臥姿、前肢盤曲,象鼻斜搭于前足之上,,寧靜中透出頑皮可愛的神情,,栩栩如生,不失溫馴之感,。
臥馬。塑造的是一匹靜臥憩息的馬,,臥馬雖暫作臥狀,,卻顯出即將起身的神態(tài),即由靜到動的過程,,所以頭部微仰,,一只前腿向前伸出,蹄用力著地,,另一只前腿微曲抬起,,都反映出這匹馬將起未起的動作過程。
石蟾
臥牛。臥?;厥籽鐾?,神情安詳寧靜,顯示出堅韌耐勞,、質樸敦厚的性格,,圓睜的雙目,肥大喘息的鼻和寬厚的嘴,,使牛的形象更為真實而生動,。牛四肢盤曲,蹄質棱角分明,,成功地表現了牛的溫良順服,,健壯有力的特點,儼然一頭關中秦川牛形象,。
據說霍去病死后,,漢武帝為了表彰他的卓越功勛,,特地在自己的陵墓茂陵東面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而且從祁連山運送石頭過來雕刻了這批作品,。石刻我只放了大部分的PP,不過也已經充分反映漢代石刻的特點和氣勢,。魯迅先生說:"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是很正確的,。這批樸素無華而又令人嘆為觀止的石刻群,的確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石刻中古拙質樸的至上精品,。
一天行程結束后感到游西線交通的確很不方便,。因為最遠的法門寺在在約150公里遠的寶雞扶風縣,而其他景點在沿路的好幾個地方,。法門寺到乾陵都沒有交通大巴,,要是自助坐公交一個個走肯定走不完,而且還要不斷地倒當地農民的三輪或摩托,。自助游的精華就是以有限的精力金錢時間最大化領略某個地方的歷史人文地理,。所以緊湊的行程安排很重要,,我可不想在路上和等車找車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因此我認為如果不是自駕不租車的話還是報個團吧,西安的一日游還是可以參加的,,當然前提是要找正規(guī)旅行社,,安全,而且游覽時間等都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