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之助資深作者 馮雪嬌 盧悅 主播 | 凱小西 怨恨父母?那就對了 來自心之助 00:00 20:58 小時候,,我爸曾不只一次對我說:再XXX就摔死你,! 當然,他真的曾隔著幾米把我瘋狂地摔床上好幾次,,就因為晚上他們要把我鎖家里,,我很害怕,希望和他們一起出去,。 上小學考試得了第二名,,興高采烈拿了第二名獎狀,飛奔回家,,我爸卻說:拿了第二還有臉說,!
父母曾想要領(lǐng)養(yǎng)一個男孩,還對我說:“如果你對那個男孩不好,,就把你扔出去,。”
家,,本來是我們溫暖的港灣,,但對很多人來說,,卻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即,。
01 恨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
《當怪物來敲門》里的小男孩康納,寧愿選擇去死,,也不愿意承認自己心中對母親的詛咒,。
他每天都活在母親隨時要病逝的恐懼中,他實在是受不了了,,所以他寧愿媽媽能馬上死去,,這樣就不用再擔心受怕了。
他太害怕,,所以生發(fā)出“希望媽媽馬上死去”的這種想法,,但并不代表他真的希望媽媽死去。
即便如此,,他仍舊不肯原諒自己有“希望媽媽馬上死去”的想法,。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我們通常會把怨恨父母,,視作一件最卑劣的事,。
其實,恨的情緒很健康,。 恨父母,,很正常。不健康的是,,我們不允許“恨父母”的情緒存在,。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恨父母”的情緒,我們就很難穿越“恨”,,走向愛,。
當康納最終接受了自己恨母親的情緒,他終于可以面對母親的離世,。母親臨終時,,他終于可以將內(nèi)心深處對母親的愛意和不舍表達給了母親,平靜地完成了與母親的分離,。
當我們穿越心中所有的情緒,,才能抵達內(nèi)心深處,遇見愛,。接納“恨”,,才能表達愛。而未被表達出的“恨”,,會轉(zhuǎn)化為對自我的懲罰,。我們會通過使自己不幸福來報復(fù)父母:看你們對我做了什么,! 前段時間,我再一次看了柴靜對周星馳的采訪,,當柴靜問到結(jié)婚問題的時候,,星爺說了一句令人十分心酸的話:“我已經(jīng)沒有機會了?!?/span>
電影里的星爺充滿無厘頭,,搞笑十足;現(xiàn)實生活中的星爺孤獨,、敏感,。其實,無厘頭,,只是他應(yīng)對恐懼的防御,。
小時候的星爺,成天要面對父母的吵架,,一言不合還要當著孩子面打上一架,。“他們其中一方,會不會被打死,?”這是小孩在面對父母打架時最常見的恐懼,。
為了擺脫這種恐懼,星爺?shù)霓k法是,,把眼前兇狠的男女想象成卡通人物,,即便一拳被打倒,他們也不會真的死掉,。這是星爺無厘頭的來源,,是從小保護他不被恐懼吞噬的保護傘。
如果我們能夠允許這些情緒表達出來,也許我們便能允許自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而哭不出來的淚,,會憋成內(nèi)傷。 我們最大的內(nèi)傷,,便是懲罰自己不去幸福,。本該在孩童的年紀,享受做一個孩子的權(quán)利,,然而,,我們卻背負了太多東西,。 是時候,卸下來了,。 02 說到底,,還是因為不能原諒自己
求助者莉莉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深受焦慮的困擾,。在她焦慮癥狀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刀,都不敢靠近,。一切鋒利,、危險性的事物,都會引發(fā)她的焦慮,。
后來,,莉莉開始進行內(nèi)在工作療愈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焦慮癥狀,,或者說,,一切心理問題或者創(chuàng)傷的修復(fù)障礙,都來自我們不肯原諒自己,。
焦慮,,是對將要發(fā)生事件一種過度危險化的解讀,是我們高估了事件后果的表現(xiàn),。焦慮指向著未來,,但焦慮的形成主要來自過去的經(jīng)驗世界。 當回溯起自己的焦慮與過去經(jīng)驗的關(guān)系,,莉莉談到了與父親的回憶: 記得有一次,,我坐在沙發(fā)上玩游戲,奶奶突然回家,,父親讓我去把飯菜給奶奶熱一下,,我當時貪玩,隨口說了一句,,「等一下,,等我這盤游戲玩死了,我馬上去,!」我還沒回過神來,,父親幾個大巴掌已經(jīng)狠狠地甩在了我的身上,。
在我記憶中,每當面對父親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好像在懸崖上行走,。我不知道父親什么時候又會暴怒,我不知道我的哪一件事情又會做錯,,遭到父親的懲罰,。 成年后的莉莉,總會把一件事情的后果嚴重擴大化,,總覺得做了一件事,,很可能伴隨一些毀滅性的后果。而這樣的經(jīng)驗世界,,和莉莉早期與父親的經(jīng)驗世界不無關(guān)系,。
創(chuàng)傷帶給我們的最大影響,來自我們會陷入的一個思想死角,,也就是我們通常會有的一個想法:我之所以有這樣的遭遇,,一定是我哪里有問題。 當孩子有了不良言行,,其實這是一次很好的正面引導的契機,,家長可以通過這次機會去引導孩子,培養(yǎng)孩子反思自己言行的能力,。而絕大多數(shù)父母采用的是辱罵,、暴力的方式,這些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是孩童創(chuàng)傷的最主要原因,。 面對來自父母的懲罰,孩子很難認識到父母這種教育方式到底對不對,,只會單純地認為:一定是我有問題吧,?否則我為什么憑白無故遭受懲罰?
莉莉在創(chuàng)傷修復(fù)過程中,,一遍一遍地告訴自己:這不是我們的問題,,這是一件關(guān)于他(父親)的事。即莉莉父親的情緒失控,,是父親的性格和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莉莉的問題。
一旦我們形成不肯原諒自己的心理模式,,一旦“一切都是我的錯”生長于我們的潛意識中,,成年以后,我們便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出很多自我傷害的行為。 意識到我們所受的創(chuàng)傷并不是我們的過錯,,這是很多心理治療產(chǎn)生效果的最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電影《心靈捕手》中的心理醫(yī)生西恩不斷地告訴威爾,這不是你的過錯,;心理電影《凡夫俗子》里的康納德原諒了自己——“自己僥幸活了,,哥哥死了”,得以救贖,。
原諒自己,,意味著我們開始明白,并不是因為我不好,,才會發(fā)生那些“恐怖”的事,。也只有我們在原諒自己之后,才能停下自我攻擊,。
當我們放下自我攻擊的時候,,意味著我們開始愛自己,給自己力量,,而不是鞭打自己,使自己活在恐懼和卑微之中,。
03 不要在過去和痛苦中尋找存在感
創(chuàng)傷修復(fù),,除了原諒自己以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放下對過去經(jīng)歷的執(zhí)著,。
如果說,,原諒自己意味著與過去生活的告別。那么,,放下對過去生活的執(zhí)著,,便是我們走向未來生活的必要途徑。
在莉莉的故事中,,她有一個可怕的父親,,這導致她成年后極度缺愛。她的不安全感,,不斷讓一個又一個心儀男士離她而去,。 由于長期受父親負面情緒的影響,她變得焦慮,,這種焦慮影響到了她日常生活——從吃喝到睡覺的各種問題,。
而莉莉的媽媽卻與莉莉的故事版本大相徑庭。母親這樣形容女兒的成長: 我這個女兒算很幸福了,,家里條件再不好,,都先滿足她,從來沒讓她餓著凍著。從小到大都送她去最好的學校,,每次都要交擇校費,,我們也沒心疼過。 別人家的父母老把孩子管著,,我們家算很開明,,從來都是她想要怎么樣就怎么樣,我們從來都支持她,。我們對她沒啥要求,,她好就行,只要她偶爾回家看我們一次就行,。 在這個故事版本中,,我們看到,莉莉是一個如此幸福的小孩,。到底,,誰的故事版本是真的?
其實,,都是真實的,。我們的經(jīng)驗世界本來就是主觀的,我們總是傾向于選擇相信自己的故事版本,,而忽略了其他角度去解讀我們的故事,。
為什么,我們對于自己的故事版本如此執(zhí)著,?
因為我們在其中獲得了存在感,。至少,活在我們的故事中,,解決了三個引發(fā)存在感的焦慮性問題:
當我們活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中,,我們以受害者自居,這個身份可以幫助我們?nèi)ソ忉尠l(fā)生在我們周圍的一切:
我們執(zhí)著于自己的故事版本,除了是因為人性,,天然地想要待在舒適區(qū)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則是: 我們拒絕開始新生活;我們不敢去實現(xiàn)自己,;我們不愿意使自己快樂,,快樂仿佛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黛比·福特在《陰影,,屬于你的生命禮物》一書中,,這樣寫道: 如果我們不能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想要的,就可能對某人或某事心懷怨恨,。 如果我們沒有實現(xiàn)心中的全部愿望,,我們會在某個方面自虐。 如果我們開始努力去實現(xiàn)心中的每個愿望,,我們就用不著去證明他人是錯誤的,。 當我們放棄受害者的權(quán)利,我們就會理解我們的父母非常好,,他們教給我們彌足珍貴的道理,。 我們的個人故事「痛苦、抱怨,、不滿」經(jīng)常成為我們不展示最強大的自己的借口。 想一想,,如果跳出我們自己的故事版本,,我將成為誰?如果放棄我們自己的故事版本,,我害怕失去什么,?當你得到答案,也許就能解鎖,,多年困擾的事情,。 04 后記
在莉莉的治療后期,她已經(jīng)丟掉了很多自我攻擊的方式,。以前的莉莉,,總是被自己這樣的聲音困擾:
現(xiàn)在的莉莉,,不再執(zhí)著自我攻擊的模式,而是: 前兩天工作半天都沒有出成績,,心里開始批評自己“你真沒用”,。當我放下頭腦中批評的聲音時,我感到好輕松??!今天我在這種輕松的狀態(tài)下,工作思路居然自動出來了,!這種感覺真好,。
我的內(nèi)心總是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負面的,、陰暗的,、懷疑的,一種是充滿愛的,。我發(fā)現(xiàn)那些負面的聲音是從我內(nèi)心的表面一層發(fā)出來的,,而愛的聲音則是從內(nèi)心深處。我應(yīng)該多傾聽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 當我放下“我總是那個最受傷的人”的時候,,我學會去看見他人,去理解他人,,當因為我對別人的關(guān)注和幫助,,而使別人感到快樂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我應(yīng)該想想我能為他人帶來什么,,而不是他人如何來為我負責。 莉莉從過去的自我攻擊,、自我傷害模式,,升級到了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現(xiàn)力量和智慧。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智慧本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療愈自己的力量。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寶藏,。
愿你在穿越荊棘的道路上,有陽光相伴,,愿我們有幸相伴同行,。 作者簡介:馮雪嬌,文學學士,、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詢師、心理講師,、心之助資深作者,。常住地成都、香港,。旅行者,,火鍋控。愛閱讀,、愛寫作,,偽文青、純逗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