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發(fā)汗法首載于明朝周子蕃所著《推拿秘訣》,用于治療 “小兒作寒作熱,,或鼻流清涕,,或昏悶,以應急慢驚風等癥”,。張振鏊又將該法錄入《厘 正按摩要術 》之中,,并評價說 “余用以治外感諸邪 ,靈妙異常 ”。然而在《厘正按摩要術 》以后的醫(yī)籍中卻再無對發(fā)汗法系統(tǒng)論述 ,,而是將該法分解成數(shù)個獨 的手法 ,,如黃蜂入洞 、開天門,、推坎 宮等等 ,,還有一些步驟被忽 略 ,臨床也不再應用 ,。筆者仔細研究了周子蕃的發(fā) 法 ,,并通過臨床應用 ,認為發(fā)汗法是一個有固定程序和步驟的較為系統(tǒng)的治療方法,,各步驟之間有連續(xù)性 ,,其療效相互促進 ,相互補充 ,,具有協(xié)同作用 ,。因此治療外感病需要發(fā)汗時 ,應按操作步驟逐項進行,。如果將各步驟拆開單獨 使用 ,,或步驟錯亂 ,均會影響療效 ,。因此在臨床應用發(fā)汗法時需要以規(guī)范 ,、嚴謹?shù)姆绞讲僮?/span> 。筆者就此方面作簡單介紹如下 ,。
方 法
先 制備推拿介質 :取生蔥白約2cm長 ,,切成 0.5cml~段 ,核桃大小生姜1塊 ,,切片 ,,加入200ml水,煮沸后繼續(xù)煮 5min,,濾液即為推拿介質—— 蔥姜水 ,。也可直接將蔥白、生姜搗爛 ,,加50ml溫水混 ,,過濾后備用 ?;純和颇们靶栾嬜懔克驕?/span> ,。
操 作 步驟 :① 用右手大拇指蘸湯摩洗兩鼻孔 36次 ,謂之洗井灶 ,。②用兩手大拇指蘸湯摩洗鼻兩 邊 24次 ,。再用兩手大拇指蘸湯由鼻梁山根推至印 堂 ,、囟門 36次 。③ 兩手食指 ,、中指 ,、無名指 、小指將病者兩耳掩 向耳門 ,,兩手大拇指 自天庭左右分推兩額 ,,各 36次 。④ 其他四指不 動 ,,仍以大 指掐揉兩側 太陽穴及印堂 24次 ,。⑤ 用兩手大拇指按兩側太陽
穴 ,兩中指按腦后兩側風池穴 ,,一齊用力按搖36 ,,令d,J大哭出汗 。
上述操作可反復做 2~3遍 ,,直至患兒全身出汗為止 ,。
在小兒飲水量充足,環(huán)境溫度適宜的情況下 ,, 若用上述手法不能出透汗 ,,可配合拿風池 、拿肩井 ,,則小兒一般均有汗出,。若仍無汗 ,可用熱水泡腳 ,,并升高環(huán)境溫度(如抱到太陽下曬或開大暖氣 ),,直至出汗為止 。另外還可配合膀胱經刮痧或走火罐 ,,使其腠理開放出汗 ,。術后護理 發(fā)汗后應注意避風 ,并應馬上揩干頭面及身上的汗液 ,,囑患兒的家屬帶患兒回家后應及時更換內衣 ,。若患兒體質較 弱 ,或本有自汗出癥狀 ,,則在發(fā)汗后需補脾土以斂汗 發(fā)汗法操作簡單 ,,收效迅速 ,療效確切 ,,為開泄腠理的妙術 ,。適用于治療具有外感表證 ,發(fā)熱無汗
或 汗出不暢的患兒 ,。
筆 者不揣淺陋 ,,將此法介紹給讀者 ,以期拋磚引玉一 步發(fā)揚光大推拿傳統(tǒng)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