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一些村名的由來 趙濤 在沛縣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古老而又美麗的土地上,,分 布著一千五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村莊,如果考究一下這些村莊 的名稱,,倒也別有一番情趣,。 沛縣的村莊多以什么莊、什么樓,、什么集和什么廟為名,。 粗略的統(tǒng)計,單是叫什么莊的就有六百六十多個,,占村莊總 數(shù)的百分之四十三,。但不少村名卻頗有來歷,耐人尋味,。歸 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有的村名與沛縣古代地理有關(guān)聯(lián) 廟道口(安國鄉(xiāng)),、金溝(湖屯鄉(xiāng)),、沽頭(胡寨鄉(xiāng)) 這些村莊都位于泗水沿岸。泗水發(fā)源于山東泗水縣,,經(jīng) 魚臺流入沛境,,繞沛城,經(jīng)徐州,、靖江,,注入淮河。元朝以 后,,灑水又成為大運河的河道,,因而它為古代沛縣帶來了水 利和交通之便。鍘水在沛縣境內(nèi)的渡口不少,,主要是: 廟道口:在明沛城北三十里處,,濱臨泗水,元時起設有 運河水閘,,過去在沛縣民間曾流傳著一歌謠:“豐縣的煙,, 沛縣的酒,光棍(流氓,、頭面人物)出在廟道口,?!瘡R道口 所以能與豐、沛縣齊名,,就是因為它當時是水路交通上的大 渡口,。明朝武宗皇帝在正德十四年(1504年)沿運河南 下巡視,曾住過此處,,并在宋氏樓設宴款待群臣,。廟道口的 名稱與廟有關(guān),據(jù)民國九年《沛縣志》記載,,廟道口的廟宇 有武廟,、火帝廟、玉皇廟,、玄帝廟,、四面佛寺、三元宮和地妃 行宮等,,眾多的廟宇也說明當時廟道口的規(guī)模是頗為壯觀 的,。但后來隨著地理變遷,舊觀已不復存在了,。 金溝:在明沛城東南六里,。民國九年《沛縣志》上說: 附近水中多沙,有的像金末,,因此稱為金溝,。金溝也是泅水 上一個重要渡口。泗水的濟寧段地勢北高南低,,河水常受淺 阻,,大船通行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沿途設閘控制水 流,。元大德十年(1306年)即在金溝建閘,以后在元,、 明時期多次對金溝閘進行改建,,使金溝成為一個重要波口。 沽頭:在明沛城東南二十里泅水東岸,。元大德十一年 (1307年)在此設閘,,閘分大、中,、小三個,,每閘相距五 里,大閘(湖西農(nóng)場)在北,,中閘(胡寨鄉(xiāng))靠近沽頭,,小閘 (今屬山東)在南,。明、清兩朝對沽頭閘不斷擴建,,明嘉靖 二十二年(1543年)在沽頭又建筑了城墻,,城內(nèi)設有 '工部分司署’,專管沛縣一帶河道和閘座事務,。城內(nèi)還建 有仰圣書院和沽頭精舍(學舍),這些都是當時沛縣較高的 學府,。該城于嘉靖四十四年(15 65年)毀于水災,,工部 分司署于次年遷到夏鎮(zhèn)。現(xiàn)在沽頭,、大閘,、小閘等村,都是 在原處建起的村莊,。 頭堡,、二堡(沛城鎮(zhèn)),三堡,、四堡(郝寨鄉(xiāng)),,五堡 (朱寨鄉(xiāng)),六堡(安國鄉(xiāng)),,七堡,、八堡(八堡果園), 閔堤口,、吳堤口,、揚卜口(鴛樓鄉(xiāng)): 以上村莊都是沿著沛縣古堤一一太行堤建成的村莊,明 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黃河在河南黃陵崗大決口,, 黃水分數(shù)道東流,浸吞了無數(shù)田園和村舍,,安徽和江蘇北 部,,山東西南部的廣大地區(qū)受害很深,運河航運也遭到破 壞,。明政府派官員多方治理,,于弘治八年(1495年)修 筑了一條西起河南昨城(今汲縣東南),經(jīng)滑縣,、長垣,、東 明、曹縣,,東至豐,、沛縣的長堤,,全長三百六十多里。因 其聳峙起伏如山,,故名太行堤(又名泰黃堤),。以后對該堤 不斷進行修復,如明隆慶六年(1572年)修豐,、沛泰黃 提,,并在險要地段,實行'三里一鋪,,鋪十夫,,設官劃地而 守,措施,?!睹魇?/span>.河渠志》 太行堤的沛縣一段是從明沛城西關(guān)向西北,經(jīng)今沛城鎮(zhèn) 西北部,、郝寨鄉(xiāng)西南部,、朱寨鄉(xiāng)北部、安國鄉(xiāng)南部,、八堡果 園,,至鴛樓鄉(xiāng)中部入豐縣境。堤的東段是險要地帶,,所以實 行三里一鋪(堡)的護守制度,。從一(頭)鋪一直設置到八 鋪,傳說還有九,、十鋪,。在設鋪的地方,逐漸居住了人家,, 形成了村莊,。村名也就以鋪為名的稱呼下來,就是今天的頭 堡……八堡,。堤的西段在堤上的一些重要過往路口,,逐漸 形成了村莊,便以姓氏叫做張堤口,、吳堤口和楊卜口等,。年 代久遠,土堤已不存在,,而村莊卻保留了下來,。 魏堤口(棲山鄉(xiāng)),田堤口(河口鄉(xiāng)),,崔堤口,、閔堤 口,、孔堤口、劉堤口(孟莊鄉(xiāng)),,魏堤口(崔寨鄉(xiāng)): 這些村莊的名稱,,與另一條古堤有關(guān),就是攔黃堤,。乾 隆二十三年(1758年),,為了防止黃河從南而來內(nèi)灌微 山湖,以減少濱湖各縣受水災之害,,在微山湖南修一條攔黃 堤,。該堤西起豐縣的華山,東到沛境微山湖邊,。在沛境內(nèi)西 起今棲山,經(jīng)河口,、孟莊,、崔寨等鄉(xiāng)的北部,至魏廟鄉(xiāng)中 部,,在斗虎店南到微山湖邊,。時經(jīng)二百多年,攔黃堤已無跡 可尋,,但在此堤一些交通路口處形成的居民點,,大多以主要 姓氏命名,稱為魏堤口,、田堤口等村莊仍保存在現(xiàn)在,。 棲山(棲山鄉(xiāng)): 沛縣地勢從西南向東及東北傾斜。西南最高處,,就是沛 縣現(xiàn)今境內(nèi)唯一的一座山一一棲山,。該山系寒武紀石灰?guī)r組 成。在明朝時山勢還較高,,光緒《沛縣志》描寫為“園聳前 參.,,后因黃水淤沒和歷年開山取石,現(xiàn)已低于地平面,。 '此山本名戚山,,俗稱七山,今改名為棲山”(民國九年 《沛縣志》),。在民間還流傳著三易其名說法:該山原有七 個山頭,,名叫'七峰山”,清初被黃水淤沒了六個,,只剩下一 個山頭,,山上住滿了居民,,當時的縣官與山上的人有親戚, 就將山名改為戚山,,俊后,,縣官告老離職,沒回原籍,,就住 在此山上,,故又將山名改為棲山,取隱退棲身之義,。 杏花村(朱寨鄉(xiāng)): 原名杏堌堆,。據(jù)光緒《沛縣志》記載:明朝以前,這里 有個高地,,高五六尺,,方園有數(shù)畝之大,上有一棵生長數(shù)百 年的大杏樹,,高三丈多,,遠在沛城西門就可以望見。在這一 高地旁建的村莊,,人們便叫它杏堌堆,,后改為杳花村。 二,、有的村名和沛縣古跡相聯(lián)系 北門口,、南門13、西門口,、東門口,、小街子(現(xiàn)屬沛城鎮(zhèn)): 沛縣縣城始建于秦朝,后經(jīng)多次變遷,,到了明嘉靖二 十二年(1543年)在泗水西岸筑有土城,,周圍五里,三 年后又復改建為磚城,,此縣城共存在了將近二百四十年,。于 清乾隆四十六年(1 7 8 1年),遭黃水淹沒,。到了咸豐十 一年(1861年)縣城經(jīng)棲山,、夏鎮(zhèn)又遷到原城南的大橋 寨,即今沛縣縣城所在地,。城北一里多的地方就是明時舊城 遺址,,一般稱為.老城里”,在原有四個城門舊址建有村 莊,故稱為北門口,、南門口,、西門口、東門口,。 從明萬歷《沛縣志》縣志圖中,,可以看出當時明城南門 和東門外靠臨泗水、泡水處有縱橫多條街巷,,是個商業(yè)繁華 的地區(qū)?,F(xiàn)今有個口小街子即村就是在原來這一地區(qū)一條小 街的舊址上建立的。 堌堆,、防陵(沛城鎮(zhèn)): 在明縣治一里處有個呂母冢,,葬的是劉邦的老房母,呂 后(雉)的母親,。明清時期,,這里還是個高起的土崗,墓道上 存有石人,、石馬等物,,靠近土崗建起的村莊便叫.堌堆,(原 作孤墩),。漢時,呂墓曾建有圍墻,,并派人保護,,墓東有一 村,因此稱為“防陵”,。 劉邦店(安國鄉(xiāng)): 相傳秦末有個劉八在此開店,,劉邦稱帝前在此居住 過,故后來將此地改稱為劉邦店?,F(xiàn)村中還留存著劉邦當時 用過的飲馬井和馬蹄印石等遺物,。 安國(安國鄉(xiāng)): 原名安國集,此村是王陵的故居,。王陵在楚漢戰(zhàn)爭時,, 聚眾數(shù)千人據(jù)南陽。后歸劉邦,,轉(zhuǎn)戰(zhàn)各地,,漢朝建立封為安 國侯,此村因而取名安國集,。 周田(安國鄉(xiāng)): 此村是周勃的故里,。周勃從劉邦起義,以軍功為將軍, 封絳侯,,是漢初開國大臣,。在平定呂氏叛亂中,又立下功 績,。他原是此村織薄曲(蠶具),,當吹鼓手的一個農(nóng)民。 灌嬰寺(安國鄉(xiāng)): 這里建寺是紀念漢初大臣灌嬰的,。灌嬰原是睢陽(今河 南商丘南)人,,秦末戰(zhàn)斗中,從劉邦轉(zhuǎn)戰(zhàn)各地,,后任車騎將軍,, 封穎陰侯。相傳此處是'灌嬰之食邑,,,,建有城池。為了紀念 灌嬰,,立一廟宇,,稱'灌城寺”。現(xiàn)今的村名灌嬰寺從此演 變而來,。 以上安國,、周田和灌嬰寺三個村莊,相互距離各不超出 五里,,因此美傳為“五里三諸侯”,。 十里鋪、二十里鋪(胡寨鄉(xiāng)): 這兩個村名與釋站有關(guān),。釋站為在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 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自清末舉辦郵局后,,即 廢除釋站制,。沛縣早已設有釋站,名為泅亭釋,,釋址設故城南 關(guān)靠近泡水處,,備有船只和馬匹。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遷 往夏鎮(zhèn),,縣署旁設有總鋪,。全縣分三路傳遞公文,南路至徐州,, 東路至滕縣,,西路至豐縣。十里鋪、二十里鋪就是南路通往徐 州的前兩個站,,后在原地建成了村莊,。 費橋(沛城鎮(zhèn)): 據(jù)說是費姓人家在飛云橋邊建起的村莊。飛云橋是近代 沛縣很有名氣的一座橋,,該橋位于明沛城南門外,,跨泡水 (從豐縣來的一條河)之上,橋近歌風臺,,因摘《大風歌》 中“大風起兮云飛揚”句為橋名,。 三、有的村名來源于民間故事和傳說 曉鳴寺(沛城鎮(zhèn)),、草廟(胡寨鄉(xiāng)),、粱橋(唐樓鄉(xiāng)) 郭莊、敬安集(敬安鎮(zhèn)),、高宅廟(棲山鄉(xiāng)),、楊明集(鴛 樓鄉(xiāng)): 清乾隆皇帝從乾隆十六年(1751年)到乾隆四十九 年(1784年)的三十四年中,曾先后六次南巡,,沿運河 順流而下,,途經(jīng)沛境,但是否登陸停留,,尚末查到有關(guān)記載,。而 在民間卻流傳著乾隆到過一些村莊的說法,且多與村名有關(guān) 聯(lián),。 曉鳴寺:傳說乾隆下江南,,在一天拂曉雞叫時,經(jīng)過此 村,,便到尼姑庵中休息,因而這里就改名為曉鳴寺,。 草廟:原名草料集,。傳說乾隆下江南時,路過此村休 息,,后來村中建起廟宇以紀念此事,,故將村名改為草廟。 梁橋:傳說乾隆路過此地時,,正巧天下大雨,,衣服盡 濕。不久雨過天晴,,皇帝等人把衣服放在橋欄上晾曬,,為此 這座橋便名為.晾衫橋”,后演變?yōu)榱簶颉?/span> 敬安,原名敬安集,。傳說乾隆下江南,,路過此處,緊了 緊馬鞍子,,因為取名'緊鞍集,,后演變?yōu)榫窗布?/span> 高宅廟:傳說乾隆下江南,在此廟內(nèi)燒茶休息,,因而取 名高茶廟,,后演變?yōu)楦哒瑥R。 楊明集:傳說乾隆下江南,,路過此地住宿,。次日拂曉被羊 叫聲驚醒,就給此地取了個羊鳴集的名字,,后演變?yōu)闂蠲骷?/span> 宋庵(鹿樓鄉(xiāng)): 相傳某朝有一位宋閣老路過此地時,,其女忽然染病,宋 閣老許愿,。其女病愈后,,要答謝神靈,宋便在此建了一庵,, 此村從此稱為宋庵,。 龍?zhí)?/span>(五段鄉(xiāng)):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爭奪天下時,,曾在此村中休 息過,,并在池塘洗過手,此村即稱為龍?zhí)痢?/span> 石集(鴛樓鄉(xiāng)): 相傳明朝時有一位姓石的將軍帶兵路過此地,,忽染重病 而死,,隨葬于此地,其子孫在此守靈三載,,后來便在此安家 落戶,,村名叫做石集。 固尚(楊官屯鄉(xiāng)): 傳說明代此村有一名老和尚,,作惡多端,,村民恨之入骨 ,一天被一個叫吳固嶺的村民用耙子把老和尚耙死,,村民無 不興高彩烈,,把村名稱為固尚。 斗虎店(魏廟鄉(xiāng)): 據(jù)說明朝末年,,從山西遷來一戶開店的,,喂養(yǎng)了一匹 馬,,身高體壯。一天在店外吃草時,,忽然一只老虎跑來,,于 是馬與虎就相斗起來,連斗三日不分勝負,。店主人看到馬的 鬃毛太長,,怕相斗時影響馬的視線,便將鬃毛剪去,。但不知 其是龍,,剪掉鬃毛就是剪去了龍須,因而使馬挫了銳氣,,最 后被虎咬傷而死,。這個村莊就叫起了斗虎店。 杜虎(敬安鎮(zhèn)): 傳說清末本村有一個姓杜的富戶,,老頭有五個兒子,,個 個都兇狠如虎,欺壓群眾,,遭到村民的痛恨,,后來村民便把 此村叫做杜虎。 鴛樓(鴛樓鄉(xiāng)): 原名鴛鴦樓,。相傳明朝時,,本村一家姓王的富戶剛剛蓋 起了一座樓,一天飛來一對鴛鴦落在樓上,。一只被人打死,, 另一只也撞樓而死,后來此村便叫鴛鴦樓,。 畫貝樓(朱寨鄉(xiāng)): 原名畫壁樓,。傳說本村有一家富戶,請了能工巧匠,,蓋 了所門樓,。其墻上畫滿了美麗的壁畫,來往人等見了,,無不 夸獎,后來此村也就名為畫壁樓,。 摘自----1987《沛縣文史資料》 整理上傳---三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