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烏藥散 【來源】《醫(yī)學發(fā)明》 【組成】天臺烏藥12克,,木香6克,茴香(炒)6克,,青皮〔去白)6克,,良姜(炒)9克,,檳榔(銼)9克,川楝子12克,,巴豆12克,。 【用法】先以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麩炒,,候黑色,,豆、麩不用,,余為細末,。每服3克,溫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熱酒送下亦得,。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經(jīng)寒凝氣滯,,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睪丸偏墜腫脹;婦人瘕聚,,痛經(jīng)等,。 【方解】 本方專為寒凝肝脈,氣機阻滯所致的小腸疝氣煩氣而設,。因肝脈絡陰器,,上抵少腹,寒侵肝脈,,氣機阻滯,,故少腹疼痛,痛引睪丸,,偏墜腫脹,。若在婦人,則發(fā)為瘕聚,、痛經(jīng),。《儒門事親》說:“諸疝皆歸肝經(jīng),。”《景岳全書》說:“治疝必先治氣,。”故治以行氣疏肝,溫經(jīng)散寒立法。方中烏藥順氣開郁,,散寒止痛,,小茴香理氣止痛,溫腎散寒,,合為君藥,。高良姜散寒行氣止痛,青皮疏肝破氣,,木香行氣止痛,,共為醫(yī)藥。檳榔下氣破滯,,川楝子理氣疏肝,,治疝止痛,且與巴豆同炒,,去其藥而僅取其性,,以減少川楝子之寒,增強行氣破結作用,,以祛散下焦寒濕氣滯,,有揚長避短之妙用,皆為佐使,。諸藥同用,,行氣疏肝為主,兼以散寒,,使氣行寒散,,肝脈調和,疝痛可消,。 由于本方體現(xiàn)了行氣與散寒的配伍特點,,不僅用于小腸疝氣,,而且對腹痛,、胃痛以及痛經(jīng)等病,屬于寒凝氣滯者,,均有較好的療效?,F(xiàn)代臨床對睪丸炎、附睪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屬氣滯寒凝者,均可以本方加減使用,。亦有報道治愈蟲積腹痛者,。
1.疝瘕 馬氏,24歲,瘕痛十數(shù)年不愈,,三日一發(fā),,或五日、十日一發(fā),,或半月一發(fā),,發(fā)時痛不能食,無一月不發(fā)者,。與天臺烏藥散,。發(fā)時服6克,痛輕服3克,,不痛時服1.5—2.5克,。一年以外,其瘕化盡,,水不再發(fā),。《吳鞠醫(yī)案》 2.慢性結腸炎 用本方:小茴香,、烏藥,、青皮、川楝子,、焦檳榔,、高良姜、木香,,每日1劑,,水煎服。另加臍療法:上方加白胡椒,,共研細末,,每次適量,腹脹重者用姜汁調,;腹痛甚者用食醋調成糊狀,,敷臍部,外用麝香風濕膏固定,,熱敷半小時,。每日更換1次,如出現(xiàn)皮膚濕爛,、起泡即停止,。2周為1個療程。治療慢性結腸炎腸脹氣50例,。結果:單純型28例,,痊愈20例,,7例好轉。伴有大便不規(guī)律的22例,,痊愈16例,,明顯好轉2例,總有效率為90%,。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11:996) 注意:以上一些處方必須是專業(yè)醫(yī)師開取,根據(jù)病情輕重程度不同藥量有加減,,切不可私自使用,。以上處方都是醫(yī)師基于實踐得來,僅供大家參考,,不可私自使用,。 |
|
來自: 李靜曦 > 《16.張仲景古方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