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清華大學準備籌建國學研究院,最先聘請的大師有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但章太炎與王國維、梁啟超素有瓜葛,,不僅拒聘不就,,還當場把聘書摔到地上并踩了幾腳。 而當梁啟超親自向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面薦陳寅恪,,當時的情形是:曹云祥說:'他是哪一國博士,?'”梁啟超回答:“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辈茉葡橛謫?“他有沒有著作?”梁啟超回答:“也沒有著作”,。曹云祥說:“既不是博士,,有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啟超生氣了,,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shù)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就讓他在國外吧,!”接著梁啟超提出了當時在柏林大學,巴黎大學的幾名教授對陳先生的推譽。曹云祥一聽,,既然外國人都推崇,,就請,。 陳寅恪是什么人,?竟然能讓如此重量級的大師推薦呢? 陳寅恪,,祖父陳寶箴官拜湖南巡撫,,陳寶箴乃是支持戊戌變法的開明巡撫。父親陳三立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也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傳統(tǒng)詩人,。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熏陶下,,陳寅恪從小就遍覽群書,涉獵極廣,,曾留學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精通十多門外語,一向眼高于頂?shù)母邓鼓陮λ跏峭瞥?,聲稱:“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那么這樣一位大師,,為什么連一個小小的文憑都沒有呢,?陳寅恪的解釋是這樣的:“考博士并不難,但兩三年內(nèi)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可見,,陳寅恪追求的是廣博的學問,,而不是一張單薄的文憑。這不光在當時,,即使是現(xiàn)在,,也是特立獨行的。 陳寅恪涉獵極廣,,遍及歷史,、文學、宗教、民俗,、語種,、服飾、飲食,、建筑等等十多個領(lǐng)域,,且任何一個領(lǐng)域都足以讓相關(guān)的教授汗顏,他曾聲稱:“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F(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币虼?,每到上課的時候,不光是學生沒有逃課的,,連很多教授也都來聽課,,如吳宓、馮友蘭,、朱自清等等,,陳寅恪也因此也被譽為“教授的教授”、“大師的大師” 有一次,,講到唐朝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竟把葡萄酒的原產(chǎn)地,、如何傳入中國,,以及在中國如何發(fā)展都講得頭頭是道,各種年代,、數(shù)據(jù)分毫不差,,讓學生和教授們大呼過癮。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北京危在旦夕,。這個時候的陳寅恪,因用眼過度,,右眼視網(wǎng)膜脫落,,醫(yī)生勸他趕緊做手術(shù)。但做完手術(shù)要休養(yǎng)很長時間,,陳寅恪為了避免落入日寇的魔爪,,毅然放棄了手術(shù),最終導致右眼失明,,左眼也視力低下,。 除了視力受損,,在逃亡的途中,,陳寅恪多年來收集的圖書資料也毀于戰(zhàn)火。相比視力,,這些圖書資料簡直就是他的生命,! 然而,陳寅恪并沒有就此消沉,,而是憑著驚人的記憶力,,更憑著驚人的毅力,在幾乎沒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完成了兩部不朽的學術(shù)著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有一次,因缺醫(yī)少藥,,陳寅恪病入膏肓,。鄧廣銘去看他,陳寅恪躺在床上,,有氣無力地說:“我快不行了,,但我現(xiàn)在還不能死,寫不完這兩本書,,我絕不能死,。”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陳寅恪竟然真的好了,。或許是他真的感動了上天,,讓他把那兩本書寫完,。 后來,陳寅恪說:“國可以亡,,史不可斷,,只要還有人在書寫她的歷史,,這個民族的文化就綿延不絕?!?/p> 到了1944年底,,陳寅恪的左眼也失明了。牛津大學曾邀請他赴英講學,,并順便醫(yī)治他的眼睛,,可惜因為種種原因,終究沒能成行,。一代不世出的國學大師,,就這樣永遠失明了。 后來很多人回憶說,,陳寅恪未失明時,,講課講到精彩的地方,會深深地閉上眼睛,,回味好久才睜開,,而等他失明后,他的眼睛就再也沒有閉過,,總是睜得大大的,,雖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卻像是一切盡在眼中,。 陳寅恪對講課極為看重,,有一次,因日寇掃蕩,,陳寅恪的課也被迫停掉了,。但有一天,一個學生胡守為來到他家,,想聽他的課,。當時陳寅恪正在工作,得知后,,馬上起身到里屋換上干凈衣服,,極其鄭重地給唯一的學生講起了課。后來擔任中山大學教授的胡守為感慨地說:“這件事對我的教育很深,,這就是為人師表?。 ?/p> 1948年,,北京物價飛漲,,陳寅恪的工資已不足以支付家庭開銷。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聽說后,,要送給他一筆錢,,但陳寅恪堅決不要,。胡適最后提出用這些錢來買他的書,這才答應了,。拉書那天,,陳寅恪坐在椅子里,久久不語,。在他心中,,書就是生命,但如果讓他不勞而獲,,卻比要他的命還讓他受不了,。或許,,這就是那一代讀書人的風骨,。 陳寅恪的夫人名叫唐筼,是清朝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兩人的相識,,還有一段很傳奇的故事,。 1928年,,陳寅恪跟清華校友郝更生聊天,郝更生素知陳寅恪學問淵博,,就問他“南注生”是什么人,。陳寅恪說,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別號,,又問郝更生在哪里看到的,。郝更生說是自己的女友的一位朋友,有一幅字,,是她爺爺留給她的,,署名“南注生”。 陳寅恪對這幅字很有興趣,,就讓郝更生幫忙聯(lián)系,,親自去看看。因此,,陳寅恪與唐筼因這幅字而結(jié)緣,,并最終喜結(jié)連理。 陳寅恪與唐筼相濡以沫,,攜手度過了艱難的一生,,在1955年的結(jié)婚紀念日上,陳寅恪專門寫詩道:“同夢蔥蔥廿八秋,,也同歡樂也同愁,?!碧乒o和道:“甘苦年年慶此秋,也無惆悵更無愁,?!逼涠鲪壑椋栽V諸筆端,。 陳寅恪對妻子極為敬重,,經(jīng)常對女兒說:“我們家里頭,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們的母親,。”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因各種原因加上疾病困擾逝世,。45天后,唐筼也追隨而去,。臨終前,,她對女兒說:“你們父親的事已經(jīng)料理完了,我也該去了,?!?/p> 因當時的特殊環(huán)境,陳寅恪的墓地一直沒有得到保護,,直到2003年,,才跟妻子唐筼合葬于廬山植物園。墓前,,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十個字: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十個字,,是陳寅恪送給王國維的,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 |
|
來自: 昵稱40077028 > 《讀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