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今日來說一下'分',,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之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正式承認其諸侯的地位,。在歷史上,此稱為'三家分晉',?!啊比曳謺x'被視為春秋之終、戰(zhàn)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之開篇之作,。 其《資治通鑒》的記載便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其他諸侯國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zhàn)國的分水嶺,。 既然是'三家分晉',這就涉及到晉國與韓,、趙,、魏三家,還有為什么要分晉,,為什么是這三家最終取得了勝利,?一塊兒來淺談一下: 晉國 (前1033年—前349年)春秋時期姬姓諸侯國,,春秋五霸之一,。第一位國君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叔虞為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受封于唐地,其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至其子燮(xiè)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晉國是稱霸時間最長的諸侯國,。 自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開始,至公元前349年晉國最后一代國君晉靜公,,共歷經(jīng)四十余代君主,,建國近700年,歷經(jīng)晉國分裂為翼和曲沃,、后曲沃武公統(tǒng)一晉國,。其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禍亂之源:三軍六卿,,君權旁落,卿族勢大 晉無公族 經(jīng)過春秋長期戰(zhàn)亂,,許多小諸侯國被大國并吞。國家內(nèi)部發(fā)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卿族手里,。為擴大各自勢力,,積極對外征戰(zhàn),就這樣,,勢力越來越大,。晉武公以曲沃代翼,其子獻公擔心諸公子以此為亂,,于是大肆捕殺公族,,無論是晉文侯一脈,還是親近如桓叔,、莊伯一脈,,殺的殺,逃的逃,,以至于晉無公族,,為日后公室衰弱而六卿強盛埋下隱患。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更加衰微,,對于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足夠的制約力量,。 春秋六卿 晉文公即位后,,設三軍,,為晉國六卿的形成打下基礎,郤氏,、狐氏,、趙氏、荀氏,、先氏,、欒氏、胥氏諸卿大夫開始興盛,。以后又有韓,、魏、欒,、范,、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jīng)過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卿族勢力不斷增大,,已威脅到晉國國君的統(tǒng)治,。 春秋末年,,這六家相互爭權,,最終發(fā)生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爭斗:范、中行之亂,,通過此亂,,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三分智氏:范氏、中行氏被驅(qū)逐后,,晉國六卿只余四卿(智,、趙、韓,、魏),。 后晉陽之戰(zhàn),韓,、趙,、魏聯(lián)合擊敗智氏,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如此一來,晉國六卿實際只余三家,,智氏敗亡后,,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毫無顧慮瓜分晉國領土,,而晉國國君成了一個傀儡,最終走向“三家分晉”,。 韓、趙,、魏三家,分晉已成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lián)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于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公元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君,,晉國亡,。 '三家分晉'成為中國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便產(chǎn)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并的戰(zhàn)國序幕便揭開了,。 小史個人愚見: 公室卑弱,六卿勢必強大,;君權旁落,,世家勢必掌權。當一個強大的國家解體后,,另三個國家崛起了,,這是歷史的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偶然就在于韓趙魏三家滅了智氏,,必然在于晉國解體。 讀史明志,,珍惜和平~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趣味典故/戰(zhàn)國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