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4月7日,藝術(shù)人文頻道《今晚》推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shù)系列”專題,。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今晚21:30,藝術(shù)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聊建筑》邀請到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的學者朱宇暉,,聊聊這座帶有宋元風格的江南園林瑰寶,。 拙政園 拙政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作,。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御史王獻臣因仕途失意回歸故里,,以大弘寺舊址興建拙政園,。他邀請當時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布局設計,,前后歷時共16年,,最終建成了這個池廣林茂、自然疏朗的江南園林。 拙政園 拙政園的命名是引用了西晉潘岳的《閑居賦》:“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最初的拙政園是宋元高古的造園風格,盡管經(jīng)歷了多次改造,,但高古散淡的氣息仍能夠被依稀辨識到,,這也是拙政園最寶貴的亮點。 拙政園 五百年間,,拙政園的命運幾經(jīng)更迭,;園內(nèi)景致隨之變化,卻典雅如初,。亭臺樓閣,,回廊起伏,小橋流水,,古木參天,;使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齊名,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 風格迥異的三部分 拙政園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全園尤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園中主要建筑物絕大多數(shù)都臨水而建,、高低錯落。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盡顯江南水鄉(xiāng)之美,。 中部/遠香堂 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雅致,,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為主,;西花園建筑精美,,樓臺倒影,別具風味,。中部則是拙政園最為出彩的部分,,亭臺樓榭點綴在湖岸池邊,古樸典雅,、主次分明,,至今仍保持著明代園林渾厚質(zhì)樸,、自然天真的藝術(shù)風格。 拙政園 花園中部在乾隆時期就改造成了與今天相對接近的樣貌,,整個區(qū)塊仍保留了高古的氣息?;▓@西部在晚清時被蘇州吳縣商會會長張履謙買下,,經(jīng)營成了帶有晚清范兒的園林,水面比較低下,,建筑都高挑在水面上,。而花園東部在明末時獨立出去,1949年后又單獨經(jīng)營重建,,重建時摻入的現(xiàn)代公園的風格,,空間特別開朗,建筑相對孤立,。古代建筑藝術(shù)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說,,這三個部分就是分之則利、合之則傷,,要將它們各自獨立看待,。 沿襲宋元風范的建筑 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晚清之后,,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逐漸增多,,形成變幻曲折的庭院空間,,建筑景致獨具特色。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藏露掩映,,使山水景觀顯得更為疏朗開闊,。 見山樓 朱宇暉認為拙政園現(xiàn)有建筑在風貌上沿襲了宋元風范。在他看來,,其中最美的一座是見山樓,,處理的亮點是運用爬山廊暗示山意,爬上了兩層沖向水中間的樓閣,。廊子的屋檐和見山樓的屋檐連在一起,,令人分不出哪里是單純的爬山廊,哪里是兩層的樓閣,。他用“水上最是那深情一抹”形容他最為推崇的見山樓,。 三大貢獻 朱宇暉說,拙政園最大的貢獻主要有三點:第一,,它為現(xiàn)代人展現(xiàn)了帶有高古氣息的園林樣貌和殘存著宋元風的建筑風格,;第二,,拙政園的中部提供了一個江南古典園林的典則時代,即明末清初時代主要廳堂隔水面山之外的種種變化,,啟示后人如何在大面積的范圍內(nèi)運用這個典則,;第三,它貢獻了許多從建筑到園林中的橋梁,,始終保持著和后世的糾結(jié),、造作、自我表現(xiàn)不同的風格,。從建筑不盲目追求“嫰戧發(fā)戧”,,到橋梁上貼著橋面的低矮欄桿,拙政園的建筑都遵循著非常飄逸的邏輯,,透露出低調(diào),、含蓄的美。 小飛虹 拙政園布局靈活,,道法自然,,匠心獨運;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它為后人留下了價值連城的江南園林研究依據(jù),早已成為了我國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塊瑰寶,。 星文化 走近經(jīng)典 藝術(shù)人文頻道 |
|
來自: lcclcclcclcc > 《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