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戰(zhàn)秦瓊是一個傳統(tǒng)相聲段子,,借著侯寶林老先生的錄像現(xiàn)在已經(jīng)家喻戶曉,專門被用來形容那些把不同時空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較的愚蠢嘗試,。雖然缺乏常識,,但這種比較卻深得觀眾的喜愛——現(xiàn)代人最喜歡的也就莫過于這種看似無厘頭的混搭了。 英雄好漢雖然不能死而復生,,出土的兵刃文物卻能再現(xiàn)江湖,。如果非要給兩把相近的武器分出個高低上下來,想必也是一場好戲,?!敦垐D怪談》的“神兵之戰(zhàn)”系列就要做這個腦洞大開的人,,透過武器看它背后的軍事文化。 之前的專欄里介紹了這么多兵器的古今中外對比,,話鋒現(xiàn)在可要轉(zhuǎn)到和武器天生相對的防具上了,。 人類雖然有著聰明的大腦,但是在身體條件上跟野獸比起來實在是乏善可陳,。我們既沒有尖牙利爪也沒有防護性的外殼,,缺乏鍛煉的人類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殘酷的自然法則面前看上去毫無活下去的機會,。但是好在我們會制造合用的工具,用刀槍劍戟替代鋒利的爪牙,,用盔甲盾牌模擬烏龜刺猬的防御能力,。 由于面對的具體戰(zhàn)場情況不同,,東西方各種文明對盔甲的定義也不盡相同,,衍生出了五花八門的分類。在形式上最為現(xiàn)代流行文化所熟知的兩種盔甲,,恐怕就是日本式的武士鎧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盔甲,。上好的兩種盔甲都有著精巧細密的花紋,如果不是因為置身于戰(zhàn)場上則根本就是一件藝術品,。事實上它們后來也確實成為了藝術裝飾功能遠遠強于實戰(zhàn)性的文化用具,。日本武士家中擺放一尊從祖先流傳下來的大鎧甲,擺成武士端坐的樣子,,彰顯自家的身份,;歐洲貴族則將祖先的盔甲整副陳設在古堡中,和名貴的油畫,、掛毯放在一起,,充滿了古堡的滄桑陳舊感。那這兩種防具誰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會更勝一籌呢,?來看分析,。 日本武士在戰(zhàn)場上面對的最大威脅其實并不是對手的刀劍而是暗箭飛矢。有人形容日本武士道是一條“馬和弓的道路”,,聽上去似乎更像是蒙古人的信條不是么,。在武家崛起的早期,弓箭是戰(zhàn)場上的主要武器,,雙方在接戰(zhàn)之前會以弓箭對射殺傷目標,。事實上,大量的戰(zhàn)役中,,弓箭對射完畢就已經(jīng)有一方潰散了,。為了穩(wěn)固士氣,、保全自己,武士階級的盔甲就把防護重點轉(zhuǎn)向了弓箭傷害,。 早期的日本武士大鎧由幾千片小甲片穿釘而成。這種小甲片叫做“小札”,,材料一般是鐵片,、皮革或者木板,其中又以鐵片為最貴,??催^之前神兵之戰(zhàn)系列的讀者恐怕還會記得,日本中國地區(qū)(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和四國島隔海相望的本州島中部)有不錯的磁鐵礦,。但是畢竟日本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鐵礦儲量有限難以覆蓋全國戰(zhàn)士們的需求,。鐵礦冶煉出來的最優(yōu)質(zhì)鋼材被拿回去做刀劍,,次一等的鋼材就變成了鎧甲。即使如此,,要做出每個武士都穿得起的甲片仍然是為難這可憐的鐵礦了,。 為了彌補鐵礦含量的不足,日本盔甲師使用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把竹片,、木片和經(jīng)過處理的鹿皮做成甲片綴在鎧甲上。這種相對偷工減料的鎧甲在對付射來的弓箭時有彈開的功效,,但是面對鋒利無比的武士刀則只能做到多少減輕一些肉體的傷害了,。據(jù)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名將本多忠勝曾經(jīng)笑話一個同僚天天裹著棉被穿著鎧甲上戰(zhàn)場結(jié)果還是每次都要受傷,可想而知武士盔甲的防護力有多糟糕,。 而樣式相對簡單的胴丸就更是屬于心理安慰性的防護裝備,不僅用不上鐵片,,有時候甚至是紙糊的,。這種裝甲的出現(xiàn)本來就是為了應對日本戰(zhàn)爭的逐漸全民化,使用一些差勁的原材料也純屬情有可原,。只是穿越回平安時代的人,,大多不會想看到自己的大名給自己發(fā)一套這樣的盔甲就上戰(zhàn)場吧。 隨著日本國內(nèi)局勢的動蕩和戰(zhàn)爭規(guī)模的不斷升級,,武士的盔甲也終于到達了自己登峰造極的地步,。江戶時代的人管那個時代的盔甲為“當世具足”,意思就是“現(xiàn)代的盔甲”,。當世具足的設計正是為了滿足當時日本戰(zhàn)國時代紛紛的戰(zhàn)局,,武將們都希望能穿上當世具足南征北戰(zhàn),。西洋商人帶來的印度鐵礦,也讓日本鐵匠有了更多鍛造鎧甲的原材料,,日本鎧甲歷史在此時達到了最高峰,。這種盔甲上鐵成分就高了,在實戰(zhàn)作用上也遠遠勝于它的前輩,。裝飾華麗,、結(jié)構繁復的大鎧用一個盒狀的軀干甲包裹穿戴者的身體,對人的運動限制很大,。一旦穿大鎧的武士要和人堂堂正正地對決,,大鎧就會是一個障礙,手腳都施展不開,。而當世具足根據(jù)人的身體曲線設計軀干甲,,讓肩膀和胯部分擔盔甲重量,同時給手腳的運動騰出空間,。 相比日本鎧甲的華麗,中世紀歐洲鎧甲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冷峻,、厚重一些,。正如歐洲的城堡也和日本磚木結(jié)構的城堡不同,是石質(zhì)的堅固堡壘一樣,,穿著盔甲的中世紀騎士也如同一尊雕像,。但這種典型的中世紀盔甲在歐洲的出現(xiàn)不過是一時一地的短暫之選,并不是大規(guī)模決戰(zhàn)中的主流,。 有發(fā)達盔甲文化的歐洲國家只有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其他國家的重鎧都是上層貴族附庸風雅在戰(zhàn)場上保命用的,。比較著名的歐洲軍人是瑞士步兵,他們甚至連頭盔都沒有,,穿著胸甲提著長矛就敢上戰(zhàn)場,。個別窮得沒人樣的瑞士雇傭軍為了討買主的賞錢,甚至根本就拒絕穿盔甲,,直接舞著雙手劍沖入敵陣,。 騎士階級使用重型鎧甲也大多是在騎馬決斗或者在對方有大量弓箭手時。有的影視作品會把重鎧騎士刻畫成頂著槍林彈雨往前步步為營的戰(zhàn)爭機器,,這可就過于高估歐洲鎧甲的防護力了,。如果不是特制的盔甲,騎士的這種裝備厚度只有一厘米,,近距離的弓箭都能直接射穿,。如果守衛(wèi)方使用的是穿透力更強的弩,,那騎士連對方都沒看見就被射成篩子了。中世紀鎧甲看上去厚重無比只是因為它銀光閃閃的金屬質(zhì)感,,以及一體鑄造給人留下的堅固印象,。 看上去堅不可摧的鎧甲這么薄,當然也有著它的實際原因,。即使是這樣一身鎧甲,,全套重量也高達40公斤。披掛整齊的騎士不至于走不動路,,但行動上總是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如果盔甲再厚重些,恐怕騎士們就真的要像傳說中那些自己都無法站起來了,。在實戰(zhàn)中,,這種盔甲也無法抵擋對方的長槍沖刺,最多只能減少一些傷害,。有時候由于胸甲鋼板的內(nèi)部損傷,,還會割傷騎士的軀干,實在不是什么好裝備,。 外強中干的中世紀鎧甲之所以做成這個樣子,實則是為了防護來自同樣不中用的中世紀長劍的攻擊,。和人們想象的不同,,中世紀劍其實殺傷效率非常低下,具體可以參考《武士刀對騎士劍》一篇,。這種刀鋒不夠鋒利,、刀身又軟趴趴的武器砍到騎士鎧甲上只能留下個白印子,威力不值一提,。 但隨著歐洲冶鐵技術的加強,,劍身的強度也得到了加強,用于穿刺的劍逐漸出現(xiàn)在了市面上,。此時重鎧板甲的意義就不大了,,因為在有經(jīng)驗的劍士手里,鍛造精良的穿刺劍能扎破幾厘米的鋼板,,重甲的防護性能大打折扣,。歐洲人才把這身累贅的裝備刀槍入庫,成為了軍事文化的象征,。 綜合比較日本鎧和歐洲鎧的優(yōu)缺點,,兩者的特點都相當明確。日本甲材料太次、人體工程學也沒考慮到,,看上去對陣騎士甲就只有靈活性上的一點優(yōu)勢,。可即使是這點優(yōu)勢也還是會遭到挑戰(zhàn),。騎士甲并不是那種重達100多斤的巨無霸,,而是僅相當于一個裝滿旅行箱的分量。這點重量平攤在一個歐洲人的身上,,似乎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而用純鐵片串連的日本大鎧則可重達30公斤,讓中古時代瘦小的日本人穿上,,看著就讓人心酸,。 歐洲甲即使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卻也在防護性,、實戰(zhàn)作用和靈活性上全面壓倒了日本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