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牛1627年滅絕 原牛曾遍布歐亞大陸,但由于人類捕殺,破壞環(huán)境等因素到2000年時,僅在歐洲中部有分布。原牛是家牛的祖先,就如同猿是人的祖先一樣,。原牛體態(tài)魁梧,體長280~300厘米,,尾長130~140厘米,肩高1.8 m,,體重800~1000千克,雙角尖聳,在古羅馬統(tǒng)治者愷撒大帝的“黑森林”一書中曾描述:原牛略小于象,色彩獨特,體型巨大,速度超群,無論面對人獸,它們都不示弱,無法被馴化,就是幼牛也很難馴服,。 原牛有3個亞種,其中只有歐亞亞種存活到了近代: (B. p. primigenius),,在更新世時曾經(jīng)廣布于歐亞大陸的草原與針葉林中,,我國北方也有存活。在大約1萬年前與很多其他的冰河時期的大型動物一同減少,。馴養(yǎng)在大約8000年前開始,,加速了滅絕的速度。在2000年前羅馬帝國抓捕了大量的原牛到馬戲團,,與獅子,、老虎以及甚至奴隸來搏斗。到了13世紀,,原牛僅在東歐有少量種群,,而原牛的捕獵成為當?shù)刭F族的特權與娛樂。1627年一頭母原牛在波蘭自然死亡,,標志著整個物種的滅絕。 歐洲野馬1876年滅絕 在200多年以前,,歐洲大陸和北美洲曾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迅速增長,,同時人類也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恣意捕殺活動,,使許多野馬先后絕跡,歐洲野馬就是其中的一種,。 歐洲野馬和家馬很相像,,連齒式和牙齒式的構造也是一樣的, 歐洲野馬 但歐洲野馬身軀不大,,在夏季,,歐洲野馬十幾只結成一群,,由一匹雄馬率領,在草原上漂泊漫游,尋覓野生植物吃,。每到傍晚,,便去湖邊飲水,并在附近休息,。冬季,,它們會季節(jié)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充饑,,它們有著很強的耐饑渴能力。歐洲野馬性情昂揚,,在遇到狼群時,,它們并不畏懼,而是鎮(zhèn)靜地等待狼群沖擊,,有時也會突然發(fā)起攻擊,,向狼群沖去并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后蹄猛踢。因此,,狼也不敢輕易侵犯它,。 雖說歐洲野馬能在狼群中奮起抗爭,但最終沒能逃脫厄運,。面對人們在原野上挖下的層層陷阱及幾百人手拿槍器同時圍攻,,它們的抗戰(zhàn)卻成了徒勞。強健的歐洲野馬一匹匹地倒下了,。人類在歡慶勝利的同時,,歐洲野馬數(shù)量在急劇減少。1876年,,最后一匹歐洲野馬被一群貪婪之徒獵殺在烏克蘭的原野上,。后來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歐洲找了十幾年,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過歐洲野馬的蹤跡,。 高加索野牛1925年滅絕 高加索野牛(Bison bonasus caucasicus)是棲息在東歐高加索山脈的歐洲野牛亞種,。它們在高加索山脈是里海虎,、亞洲獅及其他如狼及熊等掠食者的獵物?,F(xiàn)在人們只能在美洲大陸看見成群的野牛,但是過去在歐洲也有它們的存在。歐洲野牛分兩種,一種是高加索野牛,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部滅絕了,一種是波蘭野牛,現(xiàn)在只有人工飼養(yǎng)繁殖的,野生的也已經(jīng)滅絕了,。 高加索野牛與歐洲野牛一樣,體型巨大,包括尾巴在內全長有3.6 m,高2 m,體重超過1 t,。它生活在高加索的 山上,十分擅長攀登陡峭的山崖。它的后腿又長又強健,身體細長,長著美麗的犄角的頭高高昂起,它的毛比別的野牛要短,與長毛的美洲野牛相比,它的毛色更明亮一些,。高加索野牛以俄羅斯森林中的草,羊齒葉,樹皮,野果等為食,。同北美洲野牛一樣成群一起遷移,不同的是,高加索野牛常常是10頭左右,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在森林里,。它夏天產(chǎn)仔,但是一兩年才能夠產(chǎn)一只小野牛,在瀕臨滅絕的時候,出生率低就成了它的致命弱點。 波圖格薩北山羊1892年滅絕 波圖格薩北山羊(Capra pyrenaica lusitanica),,又名葡萄牙羱羊,,是已滅絕的西班牙羱羊的亞種,棲息葡萄牙山區(qū),、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及坎塔布里亞西部。它們的大小及毛色與西班牙羱羊相近,,傾向褐色而非黑斑,。它們的角與其他伊比利半島的亞種明顯不同,約只有普通西班牙羱羊的角的一半長度及兩倍闊度,,底部兩角較為接近,。 直至1800年,波圖格薩北山羊的數(shù)量豐富,,但其后因獵殺而急速下降,。它們于5月時份會走到較低海拔的地方,這正是獵人捕殺它們的時機,。它們的肉可供食用,,胃糞石是有效的解毒劑。毛皮可以制作為披肩,,角則可以用來裝飾及制作成號角,。1870年前,它們很稀有,。最后紀錄的群落是于1886年發(fā)現(xiàn),。一頭雌羊于1889年被捕獲,但卻只生存了三天,。翌年發(fā)現(xiàn)兩頭因雪崩而死了的雌羊,。最后已知的波圖格薩北山羊是于1890年在西班牙死亡,不過于1892年有指在葡萄牙見到一頭雌羊?,F(xiàn)時另一個亞種Capra pyrenaica victoriae被引入它們以往的分布地,。在倫敦曾存放著一個標本,但卻于1978年的大火中燒毀 梅氏馬鹿1906年滅絕 梅氏馬鹿曾生活在美國亞里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它是馬鹿中體型最大者,身長可達2.8 m,,尾長0.2 m,,肩高2.7 m,體重400~500 kg,。成年雄鹿有一對美麗的角,,可做為有效的自衛(wèi)武器,,角上有6個分叉,角長可達1.8 m,而母鹿沒有角,。在過去梅氏馬鹿最多時曾有1 000多萬頭,,到了19世紀后,有越來越多的白人開始獵殺梅氏馬鹿,。這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梅氏馬鹿不但肉可食,,皮可用。雄鹿那對美麗的大角更可作為高檔裝飾品,。在人類獵殺之下,,梅氏馬鹿迅速減少,特別是到19世紀后期,,人類的無情獵殺更是瘋狂,。就這樣,1 000萬頭的梅氏馬鹿歷經(jīng)百年的滄桑之后,,只剩下不足幾百頭了,,它們了為躲避槍殺逃到了密林深處,但它們還是在1906年被獵人發(fā)現(xiàn)了,,此時的獵人并沒有因它們已是最后的一群而放它們一條生路,。到了1942年,這最后一個家族只剩下幾十只,。幸運的是這時美國政府及時采取了保護措施,,并專為這僅剩的幾十只梅氏馬鹿建立了自然保護區(qū),這也宣布了梅氏馬鹿的野生滅絕,。 道森馴鹿(加拿大)1908年野外滅絕 道森馴鹿是鹿科,、馴鹿屬的動物。分布于北美洲加拿大西海岸80公里外的一個群島——夏洛特皇后群島,,與阿拉斯加向南延伸出來的條狀地帶相接壤,。 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胃4室,,反芻,。牙齒32~34枚。腿細長,,善奔跑,。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點像麋鹿的角,,長角分枝繁復,,有時超過30叉,角的生長與脫落受腦下垂體和睪丸激素的影響,。過了繁殖季節(jié),,角便自下面毛口處脫落,第二年又從額骨上面的1對梗節(jié)上面的毛口處生出,,初長出的角叫茸,,外面包著皮膚,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隨著角的長大,,供血即逐漸減少,,外皮遂干枯脫落。1~2歲生出的初角幾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有角種類的雌鹿如無角亦不具獠牙狀上犬齒,。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冬深夏淺,幼鹿有白色斑點,。尾巴極短,。棲息于高地苔原、成熟針葉林區(qū),、荒漠,、灌叢和沼澤。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以各種植物為食,,吃草、樹皮,、嫩枝和幼樹苗,。 這種馴鹿身材較小,皮毛略呈灰色,。它們的生活區(qū)域較小,,僅僅在夏洛特皇后群島的格雷厄母島發(fā)現(xiàn)過它們的蹤跡。在島嶼上,,人們曾經(jīng)看到二頭雄馴鹿和雌馴鹿,,在1908年被殺害。 格陵蘭馴鹿1950年滅絕 格陵蘭馴鹿是格陵蘭島上唯一的大型食草動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北端的鹿科動物,。它主要生活在格陵蘭島的西南部和東南部,這里受北大西洋和西格陵蘭暖流的影響,,有著馴鹿非常適應的海洋性寒帶極地苔原氣候,。 進入19世紀后,島上居民不斷增加,,他們獵殺的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特別是1814年格陵蘭島上成了丹麥的殖民地后,更是徹底地打破了島上各種野生動物寧靜的生活,,丹麥人不但帶來了各種日常用品,,還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獵槍。他們到來后就開始用先進的武器大量獵殺各種野生動物,。格陵蘭馴鹿和北極熊是他們獵殺的主要對象,,因為鹿和熊不但肉可食,皮和鹿茸,,熊膽更始用途廣泛,,把這些東西運回歐洲市場會給他們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丹麥人不但自己捕殺大量的野生動物,,他們還用日用品和先進的獵槍向愛斯基摩人換取動物的皮毛,。這促使愛斯基摩人放棄了原來的狩獵方式,也開始大規(guī)模獵殺野生動物,。 隨著人類的不斷獵殺,,到了19世紀后期,格陵蘭馴鹿和北極熊已危在旦夕,。也許北極熊是幸運的,,因為在進入20世紀以后,人類對它們及時進行了保護,,使其至今仍有一定數(shù)量存在,。可是格陵蘭馴鹿卻由于人類沒能對它們及時加以人類能夠在格陵蘭島上發(fā)現(xiàn)馴鹿的最后一年,,之后,,格陵蘭馴鹿就永遠銷聲匿跡了。 藍馬羚1799年滅絕 藍馬羚是一種已滅絕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動物,。它們與馬羚及黑馬羚是近親,但略為細小,。它們生活在南非東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時期的分布更為廣泛。它們可能是擇食性的,較為喜歡吃優(yōu)質的草,。 于17世紀,,歐洲殖民大量殺死稀少的藍馬羚,目的是要將它們的棲息地改變?yōu)檗r地,。它們約于1800年滅絕,,現(xiàn)時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們架起的標本,分別是在維也納,、斯德哥爾摩,、巴黎及萊頓,并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它們的骨頭及角,。所架起的標本并沒有呈藍色,,估計它們的藍色是來自黑色及黃色毛皮的混合。 白氏斑馬1910年滅絕 白氏斑馬是一種非洲斑馬(zebra),,分布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前半身有黑白條紋,像馬,,后半身像斑馬?,F(xiàn)已滅絕 熊氏鹿1932年滅絕 熊氏鹿是曾經(jīng)分布于泰國森林里的一種鹿,因想獲取鹿皮而被大量捕殺,,現(xiàn)已滅絕,。是產(chǎn)于泰國的一種鹿,熊氏鹿的主要棲息地是森林,。之前,,人們祭拜熊氏鹿,保佑大家平安,,之后受到威脅,,人們大量取得鹿皮,導致熊氏鹿在最后的1932年滅絕,,最后一只目擊的熊氏鹿是被人獵殺滅絕于193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