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文試題——對對子 上世紀20-30年代陳寅恪在清華園的著名“杰作”之一,就是用“對對子”的形式為新生命入學考題事,。他平時就經常用這種形式和同學及同人(包括校長)聯誼,、打趣。在國學研究院執(zhí)教期間,,曾戲送研究院學生一聯云:“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1],一時傳為佳趣,;抗戰(zhàn)期間,,師生經常跑日本人的空襲警報,躲入防空洞,。一次,,他給大家出一個“謎語”,謎底是“防空洞”,,謎面是一幅對聯曰“見機而作,,入土為安”?!靶掠瓴粊砼f雨往,,他生未卜此生休”,這是于30年代給他的好友吳宓(字雨生)的贈聯,??赡芎芏嗳硕贾绤清迪壬閼俜矫娴穆闊ㄓ腥苏f是“悲劇”,但吳先生一直不認為那是悲?。?,此聯是在吳“初生綺夢”,,與前夫人離異,而新的“戀人”又背棄他時贈與的,。上聯典出杜甫,下聯典出李商隱,;上聯嵌二“雨”字,,下聯嵌二“生”字。嵌字之妙,、用典之精,,簡直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30年代初,,清華大學中文系代理主任劉文典(字叔雅)請他代擬當年新生國文入學試題,,陳寅恪“據積年經驗所得,以為今后國文試題,,應與前此異其旨趣”,,于是出了“對對子”一則,并作書致劉叔雅,,縱論取此形式之理由,。全文見《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茲僅節(jié)錄其相關片段如下: 叔雅先生講席,,承命代擬今夏入學考試國文題目,,寅恪連歲校閱清華大學入學國文試卷,感觸至多,。據積年經驗所得,,以為今后國文試題,應與前此異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簡單,而含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系者,,以之測驗程度,使能于閱卷評分之時,,有所依據,,庶幾可使應試者,無甚僥幸,,或甚冤屈之事,。閱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別痛苦,而時間精力俱可節(jié)省,。若就此義言之,,在中國學術界,,藏緬語系比較研究之學未發(fā)展,真正中國語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無過于對對子之一方法,。……茲略分四條,,說明于下,。 (甲)對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此理易解,,不待多言。所不解者,,清華考試英文,,有不能分別動詞名詞者,比不錄取,。而國文則可不論,。因特拈出此重公案,請公為我一參究之,。 ( 乙)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 此點最關重要,,乃數年閱卷所得之結論,。今日中學國文教學,必須注意者也,。吾人今日當然不依文鏡祕府論之學說,,以苛試高中卒業(yè)生。但平仄聲之分別,,確為高中卒業(yè)生應具之常識,。吾國語言之平仄聲與古代印度希臘拉丁文同,而與近世西歐語言異,。而其關于語言文學之重要則一,。今日學校教學英文,亦須講究其聲調之高下,,獨國文則不然,,此乃殖民地之表征也。聲調高下與語言變遷,,文法應用之關系,,學者早有定論。今日大學本科學生,,有欲窺本國音韻訓詁之學者,,豈待在講堂始調平仄乎,?抑在高中畢業(yè)以前,即須知“天子圣哲”“燈盞柄曲”耶,?又凡中國之韻文詩賦詞曲無論矣,,即美術性之散文,亦必有適當之聲調,。若讀者不能分平仄,,則不能完全欣賞與了解,竟與不讀相去無幾,,遑論仿作與轉譯。又中國古文之句讀,,多依聲調而決定,。印歐語系之標點法,不盡能施用于中國古文,。若讀者不通平仄聲調,,則不知其文句起訖。故讀古書,,往往誤解,。大正一切藏經句讀之多譌,即由于此,。又漢語既演為單音語,,其文法之表現,即依托于語詞之次序,。昔人下筆偶有違反之者,,上古之文姑不論,中古以后之作,,多因聲調關系,,如“聽猿實下三聲淚”之例。此種句法,,雖不必仿效,,然讀者必須知此句若作“聽猿三聲實下淚”,則平仄聲調不諧和,。故不惜違反習慣之語詞次序,,以遷就聲調。此種破例辦法之是非利弊,,別為一問題,,不必于此討論。但讀此詩句之人,,若不能分別平仄,,則此問題,,于彼絕不成問題。蓋其人讀“聽猿實下三聲淚”與“聽猿三聲實下淚”,,皆諧和亦皆不諧和,,二者俱無分別。講授文學,,而遇此類情形,,真有思惟路絕,言語道斷之感,。此雖末節(jié),,無關本題宏旨,所以附論及之者,,欲使學校教室中講授中國文學史及詞曲目錄學之諸公得知今日大學高中學生,,其本國語言文學之普通程度如此。諸公之殫精竭力,,高談博引,,其不徒勞耶?據此,,則知平仄聲之測驗,,應列為大學入學國文考試及格之條件,可以利用對子之方法,,以實行之,。 (丙)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今日學生所讀中國書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謂今人之著作,,學生不可多讀,。但就其所讀數量言,二者之比例相差過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需矯正。若出一對子,,中有專名或成語,,而對者能以專名或成語對之,則此人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可以測知,。 (丁)對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 凡上等之對子,,比具正反合之三階段,。[平生不解黑智兒(一譯“黑格爾”)之哲學,今論此事,,不覺與其說暗合,,殊可笑也。]對一對子,,其詞類聲調皆不適當,,則為不對,是為下等,,不及格,。即使詞類聲調皆合,而思想重復,,如燕山外史中之“斯為美矣,,豈不妙哉!”之句,,舊日稱為合掌對者,亦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無反也,。若詞類聲調皆適當,,即有正,又有反,,是為中等,,可及格。此類之對子至多,,不須舉例,。若正及反前后二階段之詞類聲調,不但能相對,,而且所表現之意義,,復能互相貫通,因得綜合組織,,別產生一新意義,。此新意義,雖不似前之正及反二階段之意義,,顯著于字句之上,,但確可以想象而得之,所謂言外之意是也,。此類對子,,既能備具第三階段之合,,即對子中最上者。趙甌北詩話盛稱吳梅村歌行中對句之妙,。其所舉之例,,如“南內方看起桂宮,北兵早報臨瓜步”等,,皆合上等對子之條件,,實則不獨吳詩為然,古來佳句莫不皆然,。豈但詩歌,,即六朝文之佳者,其篇中警策之儷句,,亦莫不如是,。惜陽湖當日能略窺其意,而不能暢言其理耳,。凡能對上等對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貫而有條理,絕非僅知配擬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藉之以選拔高才之士也,。 昔羅馬西塞羅Cicero辯論之文,為拉丁文中之冠,。西土文化自古迄今,,讀之者何限,最近時德人始發(fā)現其文含有對偶,。拉丁非單音語言,,文有對偶,不易察知,。故時歷千載,,猶有待發(fā)之覆。今言及此者,,非欲助駢儷之文,,增高其地位。不過藉以說明對偶確為中國語文特性之所在,,而欲研究此特性者,,不得不研究由此特性所產生之對子。此義當質證于他年中國語言文學特性之研究發(fā)展以后,。今日言之,,徒遭流俗之譏笑。然彼等既昧于世界學術之現狀,復不識漢族語文之特性,,挾其十九世紀下半世紀“格義”之學,,以相非難,正可譬諸白發(fā)盈顛之上陽宮女,,自矜其天寶末年之時世裝束,,而不知天地間別有元和新樣者在。而只得任彼等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吾輩固不必,且無從與之較量也,。尊意以為如何,? [2]陳寅恪這次出的入學試題,是分別以“孫行者”,、“少小離家老大回”(以上本科一年級),、“莫等閑白了少年頭”(本科二、三年級轉學生),、“墨西哥”(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為上聯命對下聯,。考試結果下來花樣百出,,如“孫行者”一題有對“豬八戒”者,,有對“韓退之”者,也有對“祖沖之”者,,可能也有對“胡適之”者。當然,,從字面上看,,“祖沖之”、“胡適之”都應該算是“工對”,。但“工對”還不能算是“上對”或“妙對”,。而陳先生的最佳“謎底”是“胡適之”,理由他在1965年補寫的一則“補記”里,,說得十分清楚,。其中說: 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一日過寅恪曰,,大學入學考期甚近,請代擬試題,。時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養(yǎng),,遂匆匆草就普通國文試題,(作文)題為“夢游清華園記”。蓋曾游清華園者,,可以寫實,。未游清華園者,可以想象,。此即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玖所謂,,行卷可以觀史才詩筆議論之意。若應試者不被錄取,,則成一游園驚夢也,。一笑!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因蘇東坡詩有“前生恐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一聯。[見東坡后集柒贈虔州術士謝(晉臣)君七律],?!绊n盧”為犬名,(見戰(zhàn)國策拾齊策叁齊欲伐魏條及史記柒玖范睢傳),,“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俱為虛字。東坡此聯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馮應榴蘇文忠詩注肆伍未知“韓盧”為犬名,,豈偶失檢耶?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說,,當時惟馮友蘭君一人能通解者。蓋馮君熟研西洋哲學,,復新游蘇聯返國故也,。今日馮君尚健在,而劉胡并登鬼錄,,思之不禁惘然,!更是一游園驚夢矣。一九六五年歲次乙巳五月七十六叟陳寅恪識,。 [3]…… 1,、陳寅恪論對對子(答劉叔雅書),; 2、對子的優(yōu)劣(正反合): 正:斯為美矣,,豈不妙哉,! 反:上出重霄,下臨無地,。 新雨未來舊雨往,,他生未卜此生休。 合:前生恐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 · 孫行者——胡適之。 (未完待續(xù)) [1]意思是說:你們是梁啟超的學生,,而梁則是南海圣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所以你們是末代皇帝的同學,。 [2]見《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以下簡稱《·金明館叢稿二編》)第二四九~二五六頁,。 [3] 《·金明館叢稿二編》第二五六~二五七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