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領導恰當地修圖?古往今來,,藝術家們做過不同的嘗試,。我們今天要聊到的這幅畫,在我看來,,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一幅,。
首先,我們看看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1804年12月2日,,畫家雅克·路易·大衛(wèi)(1748—1825)被拿破侖邀請參加在巴黎圣母院舉行的加冕典禮。拿破侖的目的當然是想用一幅鴻篇巨制來彰顯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因此他還請來了當時的教皇庇護七世,。
在傳統(tǒng)的加冕儀式中,被加冕者背對觀眾,,面對祭壇跪著,,教皇作為神權的代表,為帝王佩戴皇冠,,以示君權神授,。如畫家魯斯本所作《瑪麗·德·美第奇的加冕禮》,雖然是給皇后加冕,,也是這個意思,。我們能看出在構圖上,大衛(wèi)受了魯本斯這幅畫的影響,。
然而,,在這次加冕儀式中,拿破侖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高于教會,,他給自己戴上了王冠,。并且與傳統(tǒng)面對祭壇受冠不同,拿破侖是背對著祭壇戴上王冠。
我們的畫家大衛(wèi)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受了這項棘手的工作,,他一開始畫的就是拿破侖給自己戴皇冠的場景。
即使是通過簡單的素描,,我們也能感受到拿破侖霸氣又專橫的氣勢,。他拿起皇冠正準備給自己戴上,這樣的姿勢未免有些太浮夸了,。為了讓拿破侖看起來不那么自負高傲,,大衛(wèi)放棄了記錄這個瞬間,轉而選擇了拿破侖正準備給皇后加冕的時刻:皇冠不僅被高高舉起,,成為所有人視線的焦點,,而且最關鍵的是,象征皇權的皇冠被皇帝握在手中,。這樣的處理,,頓時使拿破侖顯得從容、優(yōu)雅起來,。
除此之外,,對比草稿和成品,還有什么不一樣呢,?
細心的人一定注意到了,,大衛(wèi)為了表現拿破侖的高度,將教皇的帽子去掉了,。那么,,大衛(wèi)是如何讓貶低教會權力的拿破侖顯示出合法性的呢?
在畫面的正中央,,是代表神權的十字架,。從十字架、拿破侖,、教皇由高到低的位置分布可以看出:拿破侖是主導人物,他跳過了代理神權的教會,,直接實現了君權神授,。
出生于1763年的約瑟芬皇后,1804年參加加冕儀式時,,已經41歲了,。可是,,在這幅畫中,,皇后臉龐紅潤細膩,宛如少女。再看看拿破侖的身高,。首先他處于高臺,,所以看起來高于畫面左邊的人群和跪著的皇后約瑟芬,而處于高臺的神職人員則與他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離他較近的教皇庇護七世被摘掉了帽子(素描中,,教皇是戴著帽子的),這樣就拔高了拿破侖的相對身高,。另一方面,,畫家又通過畫的尺寸,拔高了拿破侖的絕對身高——這幅圖有6米多高,,簡單換算一下,,畫中的拿破侖至少有1.8米。
拿破侖的母親萊蒂西亞位于畫的左邊,,在加冕典禮舉行的那一天,,她正在羅馬,而不是在巴黎圣母院,。畫家加上了拿破侖的母親,,顯得執(zhí)掌大權的拿破侖家族和睦又和諧。
站在教皇右邊的是紅衣主教喬瓦尼·巴蒂斯塔·卡普拉拉,,那天他正巧生病了,,所以也未能出席加冕儀式。拿破侖執(zhí)政期間,,正是與他簽訂了政教協定,,這是拿破侖政治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個協定,加冕儀式又是宗教儀式,,怎能缺了他,?于是畫家也加上了他。
拿破侖身后這位是我們熟悉的愷撒,,愷撒為什么會出現在這兒,?想來這是畫家要將拿破侖比喻為愷撒!據說這是意外所得,,是為了掩蓋之前拿破侖戴冠的修改痕跡,。
除此之外,還要巧妙地嵌入象征權力,、財力,、地位的標志。
首先,,是代表拿破侖新皇朝的標志——鷹和蜜蜂,。
鷹,在羅馬神話中是天神朱庇特的象征,象征著勝利,。處于畫面最前端的財政大臣查爾斯-弗朗索瓦·勒布倫手中握著的正是頂端裝飾有鷹的權杖,。
蜜蜂,是拿破侖和皇后約瑟芬披風上的標志,,形似之前的皇室標志鳶尾花,。仔細觀察,會發(fā)現不同,。蜜蜂象征著不死與復活,被選為第一帝國的皇室標志,,是想把法蘭西第一帝國與法國的起源聯系在一起,。金色的蜜蜂其實是金色的蟬,于1653年發(fā)現于墨洛溫王朝創(chuàng)始人希爾德里克一世的墓中(一般認為,,法國真正被稱為法國是從這個王朝開始的),,所以金蟬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法國統(tǒng)治者的象征。
在圖中左側,,人群中有人舉著頂端裝飾著查理曼大帝雕像的權杖,,雕像中查理曼大帝左手持帶十字的地球,右手拿權杖坐在他的御座上,。他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不是國王,。所以,,帶著他雕像的權杖象征法國皇權。同時,,在圖右側貝爾蒂埃元帥手中也拿著一個頂端有十字架的球來強調拿破侖的皇權,。
象征宗教權力的十字架處于畫面的正中央,這也再次強調自法國大革命之后,,法國重拾天主教教義。
別在拿破侖腰間的佩劍,,畫面右邊拿破侖養(yǎng)子歐仁·德·博阿爾內拿的佩劍,以及元帥權杖(在畫面左側的中士手中),,都是軍事權力的象征。
在司法大臣岡巴塞雷斯手中,是頂端有只手的權杖,,這是公正之手,象征司法權,。
在如此多的人物中,,為什么我們一眼就注意到了拿破侖和約瑟芬皇后?除了他們在畫面中央,,拿破侖處于高臺外,大衛(wèi)還略施手段,,給主要人物打上了光——眾人都身著紅色衣服,但主角的紅是亮紅,,如皇帝、皇后,,而配角的紅是暗紅。在明暗色調的對比下,,就突顯了主角。
這么優(yōu)秀的作品,,作為旁觀者的畫家大衛(wèi)自然不忘加上自己,。
在這幅畫中,,畫家大衛(wèi)不僅呈現了加冕儀式的宏大與奢華,,還準確地傳達了執(zhí)政者的政治意圖,。在繪制的過程中,大衛(wèi)不斷協調真實與藝術效果之間的尺度,。
為了完成這幅罕見的巨幅群體肖像,,尤其畫中人還是當時的政要,,大衛(wèi)做這些調整被認為是必要的。拿破侖見到這幅畫時的評價是:“多么逼真,,多么真實,。這不是畫,,我們可以在畫上行走,?!?/p>
大衛(wèi)的這幅作品,,雖然帶有文獻資料的特性,,但它不僅僅起到了記錄歷史的作用,。這是被畫家組織和升華后的“真實”,,以此來服務于王國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起到了政治宣傳的作用,,彰顯了拿破侖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新政體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