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詩謠》之三百六十四 六尺巷的故事 --兼談"六尺巷詩"的六個版本 引言 安徽桐城有個六尺巷,,也叫仁義胡同,有六尺多寬,,百米來長,。傳說巷旁原住張吳(一說方姓,一說葉姓)兩家,,張家之子張英在朝做官(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吳家越地而用,,張家馳書京城,張批詩后寄回,。家人見信后照辦,讓地三尺,,吳家亦感張詩有理,,也讓地三尺,形成了六尺之巷,。 其詩流傳多個"版本",,多年來,我尋得六個: (一) 千里修書為一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二) 千里家書為道墻,, 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誰見當年秦始皇,。 (三) 千里捎書只為墻, 不僅使兒憂斷腸,, 你仁我義結(jié)近鄰,, 讓出兩墻有何妨。 (四) 紙上家書只為墻,, 讓他徑尺有何妨,, 秦王枉作千年計, 今見長城不見王,。 (五) 余地無多莫思量,, 一條分作兩家墻, 普天之下皆王土,, 再過些兒也無妨,。 (六) 1956年11月30日毛澤東接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時,引用了這首詩的后兩句,,并略改兩字,,以加重語氣:萬里長城今尚在,哪見當年秦始皇,。 (思語:可以肯定地說,,張英本人不會一信多折,這樣多的"版本"足以見到人們對張英的認同,,見到人們從這個故事中感受的美麗,。 現(xiàn)如今,,這個故事的原理不再局限于鄰里關(guān)系,可以廣泛用之于調(diào)解平衡各類人際之爭當中,。毛澤東還巧妙地用來處理國際關(guān)系。)
《歌詩謠》之三百六十五 心有"六尺巷" 姒傳雙 引言 由于六尺巷有謙讓之風度,,官民之關(guān)系,,鄰里之情緣,富有情,、理,、趣,因而越傳越神,,也越傳越帶百姓情結(jié),,不乏再創(chuàng)作成分,。不管怎么說,六尺巷可作鄰里關(guān)系教育基地,。由此,,"打油"一首,。 讓一讓,,六尺巷, 爭一爭,,行不通,。 胸狹爭地立管錐,, 心寬讓道勝長城,, (思語:禮讓三先行車道,,互幫互助友朋交,,比學趕幫同窗誼,三德在心春光好,。)
--六尺巷——“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個故事不多說了……)
傳說一: 桐城縣志記載: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做官,。 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與鄰居矛盾,互不相讓,,便寫信給他要他利用職權(quán)干預(yù)糾紛,。沒想到他回了一份家書勸告:“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來信后很受教育,,立即把墻后退三尺。鄰居一看,,頗受感動——很慚愧,,也主動后退三尺。 傳說二: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側(cè),,曾有一巷,,名“龔萬巷”,又名“龔彎巷”,。說起該巷由來,,在民間流傳有一頗具趣味的傳說。 當年這里曾居住著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龔,,家主為朝廷重臣,人稱“龔大司馬”,;另一家姓萬,,家主為地方權(quán)貴,人稱“萬大老爺”,。 此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并不來往,。好歹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孰知這年,,龔,、萬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顯榮貴之意,。其實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問題是,此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均欲將各自山墻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jié)果引發(fā)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里,。 龔,、萬兩家都是有權(quán)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jié)果。 龔家因家主官大,,見此小小的官司竟遲遲無果,,不免氣憤難忍,無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龔大司馬,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干預(yù),,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 再說遠在京城的龔大司馬,,接到家書后,,見訴,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 其婦人乃一知書明理之人,,聞情后淡淡一笑而勸道:“相鄰相爭,只為一墻,,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qū)區(qū)小事,,當大度才是,讓人幾尺何妨?” 龔大人聞妻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人帶回,。龔家人接到龔大人來書,,拆開一看,見書僅詩一首,。詞曰:“千里來信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龔家人見言,皆息怒默語,,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墻拆除退后三尺,。 龔家一反當初的舉動,使萬家很受震動,,愧疚之余,,也仿效龔家做法,,主動將與龔家相鄰的山墻退建三尺,。這樣一來,使得龔,、萬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們便把這條巷道稱為“龔萬巷”,也即后來改稱的“龔彎巷”,。 傳說三: 清朝康熙年間的大易學家,、理學家胡煦(1655—1736)在京為官時,收到家信,,老家與鄰居為房屋地界發(fā)生糾紛,,以至中間巷道狹窄幾乎不能走人。胡煦當即寫下上面詩句,,托人帶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來爭辯的基礎(chǔ)上朝里讓了三尺,鄰居非常感動,,也朝里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于是時人稱此巷為“仁義巷”。此故事在光山縣幾乎家喻戶曉,已被載入《光山縣志》,。 傳說四: 明朝鄭板橋說,。鄭板橋的弟弟為了蓋房子與鄰居爭地,彼此互不退讓,,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知悉非常感動,遂各自退讓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傳說五: 明朝郭樸說。吏部尚書郭樸曾寫勸弟詩:“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傳說六: 明朝舒芬說,。明正德年間的狀元舒芬家書:“千里書來只為墻,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傳說七: 明朝林翰說,。林翰《誡子弟》詩云:“何事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傳說八: 清朝張廷玉說。張廷玉是前述張英的兒子,。雍正年間曾寫家書:“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傳說九: 清朝曾國藩說。曾國藩給弟曾國潢家書:“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傳說十: 清朝何紹基說,。道州人何紹基家書:“萬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寬容是人和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它和誠實,、勤奮,、樂觀等價值指標一樣,是衡量一個人氣質(zhì)涵養(yǎng),、道德水準的尺度,。寬容別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一種接受,、一種愛心,,有時候?qū)捜莞且环N力量。 “當你伸出兩只手指去譴責別人時,,余下的三只手指恰恰是對著自己的,。”美國的父母常用這句話教育他們的孩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對自己很寬容,,對別人很苛刻。自己說錯話了,,會說就這一次,,下次不會了;自己遲到了,,會說昨天工作太累了,;因為趕時間闖了紅燈,,會說事情緊急,,沒有注意;得不到晉升的機會,,會說自己生不逢時…… 相反,,對別人就截然相反了:別人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情,我們會時時掛在嘴邊,;別人長了工資晉了職,我們會背后抱怨老板有眼無珠,;別人嫁了個好老公,,我們會想沒什么了不起…… 我們就這樣生活,曰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然而我們是否會感到自己活得很累呢,?由于對自己的過多寬容,,導致我們曾經(jīng)有過的錯誤一犯再犯;由于對別人的抱怨,,我們周圍再也看不到真誠的笑臉,,而只是一張張神態(tài)各異的假面。我們又開始埋怨起來,,埋怨生活如此的冷漠乏味且沉重不堪,。然而這一切都怨誰呢?倘若我們能將自己挑剔的眼光從黑暗的谷底走出來,,用一顆寬容的心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我們就不會如此沉淪失望了吧? 寬容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具有的美德,。具有寬容心的人,,能在事情陷入僵局時峰回路轉(zhuǎn),也能使緊張的人際關(guān)系變得柳暗花明,。寬容是一劑良藥,,它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和諧,使我們更多地替別人著想,。 很多人,,能容忍他人的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傲慢無理,、狂妄無知,卻很難容忍對自己的惡意毀謗和致命的傷害,。但惟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讓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歸溫馨,、仁慈,、友善與祥和,,才是寬容的最高境界,。 當一個人能寬恕別人的時候,,壓力才能得以緩解,,才能恢復(fù)心理平衡,。你是要放在心中繼續(xù)計較而折磨自己呢,,抑或放下過去,洗凈它的污染,,重新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呢,? 一位哲人說過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比,。 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是一種智慧和力量,,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更是對生命的洞見,,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于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美麗。 朋友,,還是讓我們再重溫這幾句話吧: 千里修書為一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秦始皇走了,還有兵馬俑; 唐明皇走了,還有華清池; 康熙走了,還有避暑山莊; 毛澤東走了,新中國還在! 梅蘭芳不在了,留下了貴妃醉酒; 程硯秋不在了,留下了春閨夢; 尚小云不在了,留下了昭君出塞; 荀慧生不在了,留下了紅娘. 李白杜甫有詩,蘇軾稼軒有詞, 元朝有散曲,明清產(chǎn)小說, 老舍曹禺寫話劇,魯訊橫眉射雜文. 那個比爾.蓋茲\巴菲特似乎在比賽著裸捐. 都會走的,可是我們(當然包括你),會留下點什么?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