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宋元畫真跡因稀少而價格飆升,,也因價格飆升,而藏于民間或海外之珍品不斷出現(xiàn)。繼后,,深受藏家喜愛的明清宮廷畫家的作品,,也相繼面世。 日前,,筆者有幸見到了從日本回流的明代中葉宮廷畫家王諤所作《秋江歸舟圖》,。欣喜之余,特作小考記之,。 明王諤《秋江歸舟圖》,,絹本,縱142.5厘米,、橫72.5厘米,,左上角有“秋江歸舟,明王諤真跡,。辛卯,楊新題”,。楊新先生為著名書畫鑒定家,,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主要負責(zé)書畫鑒定,。 王諤 秋江歸舟圖 縱142.5厘米 橫72.5厘米 關(guān)于《秋江歸舟圖》,,楊新先生認為:該作品雖無王諤落款,僅右上角蓋有朱文“王諤”一印,,而印也僅僅作參考,。作為宮廷畫家,歷代如此,。很多作品,,無款無印。而王諤的作品,,與宋代的馬遠極為相似,,故明晚期至清代,書畫“交往者”見到王諤的無款作品,,往往加上馬遠之款,。此《秋江歸舟圖》,可能在王諤在世時,,已經(jīng)傳入日本,。故還未被加款,當(dāng)為傳世王諤之山水精品,,值得研究,。 據(jù)筆者考:王諤所處的時代,是明朝經(jīng)濟正處于發(fā)達時期,同樣對東南亞貿(mào)易也十分活躍,。此時,,中國與日本的商業(yè)、文化交流亦為頻繁,。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日本畫家、高僧雪舟及其好友槑夫良心來到中國,,觀摩中國歷代名畫和當(dāng)時名家作品,。又數(shù)年,日本的策彥兩度來中國,,時稱“今之馬遠”的宮廷畫家王諤,,以《送別圖》相贈,畫上還款書“直武英殿錦衣指揮王諤寫”,。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也是日后日本喜愛王諤之畫的原因所在。此外,,喜愛王諤之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日本人喜唐朝服飾、宋人繪畫,,而繪畫猶喜梁楷,、馬遠,因王諤恰好是馬遠的傳承者,。 王諤(1462—1544,,一說1457—1530),明代畫家,。字廷直,,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世居奉化城內(nèi)西錦里,。弘治(1488-1505)初以繪事供事仁智殿,。據(jù)《寧波志》載:善山水,師同里蕭鳳先生,。凡唐,、宋名家作品遍臨。故奇山怪石,,古木驚湍之類,,盡得其妙。并以畫名冠東南,。其畫樹石多著煙靄之態(tài),,勢如潑墨,,而無四面枝干叢生疏密之意。時孝宗好馬遠畫,,曾贊王諤云:“王諤今之馬遠也,。”武宗朝(1506-1521)升至錦衣千戶,,欽賜圖書花帶,,白金文鏹。后以疾乞歸,,家居,,年至八十余。王諤的山水畫較之馬遠,,筆觸更細,,又稍有放筆,是明代中期院體畫風(fēng)格的代表人物,。 王諤 秋江歸舟圖 局部 《秋江歸舟圖》畫面開闊,,房舍與籬笆、秋樹與山坡相得益彰,,畫面出現(xiàn)的人物,,比傳統(tǒng)的王諤其他作品要多,反映出畫家對秋季的興趣,、對豐收的渴望,。圖下近景除主人外,,有竹蓮蓬內(nèi)及籬笆門口的孩童,,還有右下角的蘆花打魚人。而中景至遠景,,是歸舟主人的房舍,;還有兩處高士行走。遠處高山間廟寺浮于眼前,,非常寫實,。整幅畫面寧靜、恬淡,,生活氣息十分濃郁,。是圖是畫家與大自然交融為一體的情感寫照,筆墨流暢,,繼承了馬遠,、夏圭的畫風(fēng)而又有新意,實乃傳世之佳作也,。 王諤的《秋江歸舟圖》所描繪的情景,,無論是人物、水波、船,、亭,、臺、樓,、閣,;還是山、石,、樹的皴法,,與王諤《月下吹簫圖》、《寒山圖》,、《溪橋訪友圖》極為相似,,圖中既有前人馬遠、夏圭的風(fēng)格,,又有畫家自己的立意,。 馬遠 對月圖 如《對月圖》為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是馬遠的名作,,描繪了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情景,,其山峰高大,是畫家馬遠慣用的斧劈皴,,濃淡墨色并用,,苔點密集,山勢雄偉,。山腰間右上方,,掛有明月一輪。懸崖邊畫有一棵斜拖著枝杈的老松,。山下左側(cè)崖石間伸出幾棵虬曲的老松及雜樹,,松枝垂掛,藤蔓伴隨而茂密,。松樹下一位高人仰頭望月,,舉杯暢懷。 馬遠的樹石皴法,,往往采用側(cè)鋒勁“刷”而成,,即筆迅疾而勁健并盡興、盡勢,、盡力揮筆,,使樹干挺拔,既瘦又硬,,猶如鋼絲勁彎,。故馬遠所作樹干之形,,出枝往往斜向拖長。這些特征,,在王諤的《秋江歸舟圖》中已顯端倪,。但此圖中王諤的人物衣著線條明顯區(qū)別于馬遠,馬遠的人物衣著線條相對圓潤,,而王諤則提按更為分明,。 馬遠 水圖·洞庭風(fēng)細 王諤《秋江歸舟圖》的水波,在馬遠的基礎(chǔ)上有所變化,,馬遠畫水波是建立在展子虔,、李思訓(xùn)、趙幹的基礎(chǔ)上,。王諤在畫《秋江歸舟圖》的水時,,線如絲發(fā),變化多端,,雖細粗不勻,,而流暢無比,不同的手法,,表現(xiàn)了不同水波,。此法與故宮博物院藏馬遠的《水圖·洞庭風(fēng)細》極為相似。波浪細密組成,,線條起伏變化,,由近而遠,水天一色,。但王諤《秋江歸舟圖》之水波略帶90°之轉(zhuǎn)筆法,,粗看類同,實是有別,。 王諤 月下吹簫圖 再論濟南市博物館藏王諤《月下吹簫圖》,,在構(gòu)圖上采用了南宋馬遠,、夏圭的手法,。月下高士吹簫之神態(tài)逼真,雖不作全景式構(gòu)圖,,但取景簡潔而明朗,。樓閣臨江,古木參天,。月色朦朧,,松影綽綽而回味無窮。其高士與樓閣相映,,若身處世外桃源,。其樹石皴法,,與王諤《秋江歸舟圖》類同。 王諤 寒山圖 又山東博物館藏王諤《寒山圖》,,其山石與《秋江歸舟圖》一樣,,多作斧劈皴。所畫雪景,,不落俗套,,行筆簡潔而意境高古。是圖雪山巍巍而危崖殿堂,;古樹盤錯,,葉亦多為凋零。畫家通過描寫在高山與嚴寒之間高士出行的場面,,雖甚為艱難,,卻反映出畫家的情趣與追求。其群雀伏于樹枝,,亦增添了強烈的生活氣息,。故《寒山圖》和《秋江歸舟圖》,同是典型的明代山水畫杰作,。 王諤 溪橋訪友圖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輯入《中國歷代名畫集》王諤的《溪橋訪友圖》,,構(gòu)圖上采用了南宋馬遠俗稱“馬一角”的方式,南宋院畫主要是利用主景與山勢和彼此交錯來強調(diào)縱深感,。這里王諤則偏重于通過主山下留有巨大的空間,,表現(xiàn)出橋、行人,,及松下室內(nèi)主人翁迎候友人的到來,。誠如清帝乾隆在畫面右上角題詠贊賞道:“古樹盤錯,葉多凋零,。山道上行旅者趲行,。山石多作斧劈皴,間以粗筆橫斜掃擦,,筆力勁健,,筆觸清晰,深得宋人畫法,。樹枝恣意揮毫,,筆墨飛動而剛健。樹上一片寒鴉,,打破了深山的寂靜,。危崖殿堂,經(jīng)營亦妙,。全畫氣勢宏偉,,寫雪而不落俗套”,。《溪橋訪友圖》在1958年6月,,印刷單片作為宣傳年畫發(fā)行,,但原作不知藏在何處。 王諤的繪畫作品除上述提到外,,傳世的還有《瑞雪凝冬圖》,、《踏雪尋梅圖》、《江閣遠眺圖》,、《觀瀑圖》,、《雪嶺風(fēng)高圖》,等等,。著作有《學(xué)畫啟蒙》,、《論書畫總鑒》。 - - - - - - - - - - - - - 文 |俞建良 昆山市昆侖堂美術(shù)館館長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