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jié)日---臘八節(jié)
每年的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又稱臘日祭,、臘八祭,、信奉佛教的人稱之為佛成道日。每年十二月為什么被稱為臘月,?臘八節(jié)又有那些習俗與傳說呢,?這一講我們就來了解臘八節(jié)。
一,、臘八節(jié)的由來
先來談第一個問題,,每年十二月為什么被稱為臘月?
“臘”的含義有二:《隋書·禮儀志》記載“臘者,,接也”,,就是新年與過去一年相交接的意思。一聽到這里,,你可能覺得糊涂了,,不是除夕夜才是新的一年與過去的一年相交接的日子嗎?怎么又變成了臘呢?其實,我們中國人最早過的年就是臘,。而農(nóng)歷的一月初一是官方所定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里,百官要上朝慶賀新年,,后來這一天就演變成一個世俗化的節(jié)日——春節(jié),。
臘的另一個解釋認為,臘的含義同“獵”,,原意就是捕禽獸來祭祀,。古代時候,農(nóng)時按照春夏秋冬通常分為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個農(nóng)時,,人們都是比較繁忙的。到了冬藏的季節(jié),,人們就有了閑暇時間?,F(xiàn)在我們可以用閑暇時間去旅游,、健身、看電影,,等等,。古代人用閑暇時間做什么呢?
他們在這段時間中,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一般分為兩種:祭祀祖先,;祭拜八種神靈。這些神靈分別為: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暇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合,、開道路,、劃疆界的人);貓虎神(吃野鼠,、保護禾苗的野獸),;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祭祀祖先的目的,在于辟邪求吉,。祭祀八種神靈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祈求來年天地保佑,、莊稼豐收,、多福多壽、免去蟲害,、免去水災,、六畜生長,等等,。這種祭祀活動,,就稱為臘祭。由于臘祭通常在十二月舉行,,所以人們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這就是臘月的來歷。
據(jù)地方志文獻記載,,如果臘祭之前獵取的野獸有了剩余,,一時又吃不完,人們就把野獸的肉清洗干凈后,,抹上鹽,,風干起來,留著以后再吃。因為是臘祭時剩下來的,,這種肉就成為臘肉?,F(xiàn)在我們餐桌上的臘肉,代表著一種經(jīng)過特殊處理的肉,,可能誰也沒想到它竟然起源于臘祭吧,,而且它還與臘八有著很大關(guān)系呢。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說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jié)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qū)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臘八就成為普通百姓與僧人共享的一個節(jié)日。要是這樣說來的話,,臘八就成為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相耦合的產(chǎn)物了,。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中國北方流傳這樣的童謠:“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span>
二,、臘八節(jié)習俗與傳說
1.祭祀
剛才說到,,臘八時節(jié)古人要進行“臘祭”,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在臘七的半夜,人們戴上假面具,舉行一種神秘的舞蹈,這個舞蹈就叫做“儺”,,原意為“趕鬼”,也稱為“逐除”,,是一種驅(qū)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即驅(qū)鬼治疾。據(jù)文獻記載,,六朝的時候,,每逢臘日,人們都要敲鼓,、戴上假面具,,舉行驅(qū)逐邪神的儀式。南朝的時候,,人們在臘八敲擊一種細腰鼓,,打扮成金剛力士的模樣,保護來年五谷豐登和平安吉祥,,驅(qū)除罪障,。如今,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然保留著臘月?lián)艄尿?qū)疫的習俗,。東漢時期,,佛教傳人中國以后,臘八又加人了“佛祖成道紀念日”的成分,。
2,、喝臘八粥
臘八節(jié),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一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開始喝臘八粥了,。據(jù)歷史記載,,早在宋朝時期,每逢臘八這一天人們都要做這種食品過節(jié),。關(guān)于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臘八粥的傳說一--紀念佛祖說】
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紀念佛祖說,。據(jù)傳,,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舍棄王位,,出家修道,。他在深山中
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十分虛弱,。恰遇一牧羊女,用自己隨身攜帶的雜糧飯加上羊奶煮成粥為他吃下,。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jié)”。適時各地佛寺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jù)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據(jù)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nèi)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不僅寺廟如此,,朝廷、官府,、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家里也要將果子雜料煮成粥吃,,足可見這種習俗波及的范圍。明朝的時候,,臘八這一天皇宮內(nèi)要煮食用料考究的臘八粥,,皇帝還要將臘八粥賞賜給文武百官。
清朝的時候,,吃臘八粥的風俗就更為盛行了,。家家戶戶都在臘八這一天做粥喝,不僅如此,,富人家的臘八粥還要用果料在粥面上做裝飾,。如此精巧的食品,當然可以作為禮品相互贈送了,。從乾隆年問開始,,清朝還形成一種慣例,即皇帝要賜給文武百官臘八粥,。臘八粥都是在雍和宮內(nèi)煮成的,。雍和宮內(nèi)有一口很大的銅鍋,專為用來煮粥,。據(jù)說,,每年雍和宮都要煮六鍋臘八粥,分別有不同的用途,。前三鍋,,用料精美,特意添放奶油等食品,,主要用來供佛,、獻給皇家以及大臣們享用。第四,、五鍋是送給百官還有喇嘛吃的,。等到第六鍋時,才是施舍給老百姓的,。
【臘八粥的傳說二---赤豆打鬼說】
臘八節(jié)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臘八粥的傳說三—勤儉告誡說】
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斷炊了,,那小伙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shù)厝藗儽憬璐私逃优?,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臘八粥的傳說四---紀念岳飛說】
臘八節(jié)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jié)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臘八粥的傳說五---皇帝御賜說】
臘八節(jié)起源于元末明初,,據(jù)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jiān)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jiān)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jiān)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粥的傳說五---阿二和尚首創(chuàng)說】
很早以前,,蘇州西園寺來了個掛單和尚,手持布袋,,自稱“阿二”,,說是從浙江天臺國清寺來的,他跟寺里當家和尚說:“本僧種田出身,,不論什么活都愿做,。”當家和尚知伙房缺人,,就讓他當了“伙頭僧”,。“民以食為天”,,阿二很注意節(jié)約糧食,,所以見別人掉下的、淘米剩下的,、稻谷里留下的,,他都拾起來放入他那口袋。天長日久,,口袋里糧食漸漸多了起來,。三年過去,所積下的糧食足有兩石多。這年臘月初八,,又到了釋迦牟尼得道的日子,來寺做佛事的人特別多,,寺里的和尚大多到佛殿去講經(jīng),、宣法、做道場,,管糧的和尚也去念經(jīng)了,,竟忘了開倉取糧。眼看該做飯了,,卻沒米下鍋,,可又不能入佛殿去找管糧和尚。雪飄下來了,,去買米又來不及,。阿二想到自己布袋里積下的各種各樣的米粒,立刻把這五花八門的米粒洗凈,,倒入大鍋,,熬成不稀不稠的粥。開飯時寺內(nèi)五六百僧人原以為同往常一樣,,在佛祖得道之日,,能吃上一頓豐盛的素宴,誰知盛在碗里的竟是“大雜燴”,!可寺里有規(guī)矩,,吃飯時是不可多嘴,不吃也得吃,。然而,,當和尚們一吃這看上去“馬相”不好的爛粥,味道可好了,,吃了一碗還想吃第二碗,。當家和尚好生奇怪,問阿二緣故,,阿二便一五一十合盤托出,。當家和尚聽罷,雙手合十,,口誦“善哉,!善哉!惜衣有衣,,惜糧有糧,。阿二積福,功德無量!”從此,,寺里立下規(guī)矩,,每年臘月初八,都要吃這種粥,,以紀念阿二惜糧的善舉,。當佛教文化傳到民間時,這種吃“臘八粥”的做法,,也傳到了民間,,年年沿襲,代代相傳,,于是中華歷史上就形成了吃“臘八粥”的民俗,。
【臘八粥的制作】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蕓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yǎng)血等功效,。
【涂臘八粥】
臘八粥不僅可以用來吃,在民間還有巫術(shù)的作用,。例如,,人們相言,將臘八粥涂在院子的花卉和果樹的枝干上,,來年它們就可以多結(jié)果實,。
3、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jù)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余,。
4、臘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
據(jù)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后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回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guān),,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么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么過,?! ?/font>
5、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6,、臘八酒
所謂臘八酒,就是在節(jié)日里用糯米釀制的酒,。這種酒釀好后呈暗紅色,,晶瑩剔透,酒香濃郁,。臘八酒一般都是民間自己釀制,,所以產(chǎn)量很小,一般只是用于家庭飲用,,或者贈送友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