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偏頭風(fēng)旋暈眼黑肝經(jīng)風(fēng)火 一,、秘藏安神湯 頭痛頭旋眼黑 羌活 防風(fēng) 柴胡 升麻 炙甘草 黃芪 酒知母 酒黃柏 酒生地 加:鹿茸(陰虛內(nèi)熱忌) 羌防柴升草黃芪 酒制知柏和生地 二、偏頭風(fēng)---偏頭痛---肝經(jīng)風(fēng)火 偏頭風(fēng)-----平肝熄風(fēng)清熱 菊花 天麻 川芎 白芷 石膏 藁本 蔓荊 鉤藤 全蟲 地龍 偏頭湯方菊天芎 白膏藁蔓鉤全龍 加減: 肝火:---膽草 梔子 黃芩 丹皮 痰多:---陳皮 半夏 膽南星 入絡(luò):---桃仁 紅花 赤芍眩暈 一,、 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頭痛且脹、煩勞,、惱怒而眩暈 ----------平肝潛陽 滋養(yǎng)肝腎 天麻鉤藤飲------------- 天麻 鉤藤 石決明 杜仲 益母草 梔子 黃芩 牛膝 桑寄生 夜交藤 茯神 ----肝風(fēng)上擾所致頭痛,、眩暈、失眠,。 二,、 氣血虧虛----------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心悸少寐,、神疲懶言,,面色咣白、食少,。 ⑴,、歸脾湯--------白術(shù)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 黨參 木香 當(dāng)歸 甘草 遠志 生姜 大棗 -----補血養(yǎng)肝 養(yǎng)心安神,。 ⑵,、補中益氣湯---黨參 甘草 白術(shù) 當(dāng)歸 陳皮 黃芪 升麻 柴胡---中氣不足 清陽不升,時時眩暈,,面白少神,,便溏下墜, -----補中益氣 升清降濁 腎虛眩暈治用:鹿茸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 六味地黃丸,、 金匱腎氣丸 三,、 腎精不足---------眩暈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
⑴ ,、陰虛--------補腎滋陰-----左歸丸(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 ⑵ ,、陽虛--------補腎助陽-----右歸丸 熟地 吳茱萸 杜仲 附子 肉桂 鹿角膠(巴戟天 靈仙皮)
山藥 菟絲子 枸杞子 當(dāng)歸 澤瀉 茯苓 丹皮 桂枝 附子 四,、 痰濁中阻----眩暈見頭重如蒙, 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苔白膩、脈濡滑,。 -------- 燥濕祛痰 健脾和胃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半夏 茯苓 陳皮 甘草 天麻 白術(shù) 生姜 大棗 ==================================================================== 左歸丸: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子 菟絲子 川牛膝 鹿角膠 龜板膠--------------------補腎滋陰 左歸飲: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子 杜仲 甘草 附子 肉桂 右歸丸: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子 菟絲子 杜仲 附子 肉桂 當(dāng)歸 鹿角膠----------補腎助陽 右歸飲: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子 茯苓 甘草 六味地黃丸
【主治】 腎陰虛證。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聾耳鳴,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頭腦暈眩:暈眩雖然小癥,然而大病皆起于暈眩,,眼目一時昏花卒倒而不可救者也,,宜早治之。用 臺黨 半夏各三錢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熟地 白芍各一兩 川芎 茱萸肉各五錢 天麻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數(shù)劑見效,。此湯名防眩湯專治氣血之虛不治頭目之暈,。宜常服方能見效。 經(jīng)曰,。因于風(fēng),。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內(nèi)經(jīng)論眩。皆屬于木,。屬上虛,。仲景論眩。 以痰飲為先,。丹溪論眩,。兼于補虛治痰降火。 戴復(fù)庵云,。有頭風(fēng)證,。耳內(nèi)常鳴頭。上如有鳥雀啾啾之聲,。切不可全謂耳鳴為虛,。此頭腦挾風(fēng)所致。有眩暈之甚,。抬頭則屋轉(zhuǎn),。眼常黑花。觀見常如有物飛動,?;蛞娢餅閮?。宜三五七散人參、附子,、細辛各三錢,,甘草、干姜,、山茱萸,、防風(fēng)、山藥各五錢[1] 治陽虛眩暈頭痛,,惡寒,,耳鳴或耳聾,。或秘旨正元散正元散的別名正元湯 7.2 組成人參3 白術(shù)2兩 ,,茯苓2兩 甘草1兩5錢 黃耆1兩5錢 ,薯蕷1兩 7.3 主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眩暈惡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腹脹急。 7.4 正元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紅棗1枚(擘),,煎數(shù)沸,,入鹽1捻,和滓調(diào)服,。服后飲熱酒1杯,,以助藥力。加鹿茸,。兼進養(yǎng)正丹,。不效。一味鹿茸,。每服半兩,。酒煎去滓。入麝少許,。緣鹿茸生于頭,。頭暈而主以鹿茸,。蓋以類相從也。曾有服頭痛藥不愈,。服茸朱丹而效,。此為虛寒也。若實者用之,。殆矣,。故丹溪曰。眩暈不可當(dāng)者,。大黃三次酒炒干為末,。茶調(diào)下。每服一錢至二錢,。劉宗濃曰,。 眩暈?zāi)松蠈嵪绿撍隆?/span> 所謂虛者。血與氣也,。 所謂實者,。痰涎風(fēng)火也。 經(jīng)云,。 上虛則眩,。又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則與劉氏所稱,。無乃冰炭乎,。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亦何冰炭之有,。然當(dāng)以脈法辨之,。寸口大而按之即散者為上虛。以鹿茸法治之,。寸口滑而按之益堅者為上實,。以酒大黃法治之。 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皆能眩暈。然無不因痰火而作,。 諺云,。無火不動痰,。無痰不作暈。須以清火豁痰為主,。而兼治六淫之邪,。無不愈者。風(fēng)寒在腦,?;蚋行皾瘛n^眩重痛欲倒,。嘔逆不定,。三因芎辛湯。冒雨或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本方去細辛,、芽茶加半夏,、茯苓,。惡風(fēng)眩暈,。頭旋眼黑惡心。見風(fēng)即復(fù)作者,。半夏蒼術(shù)湯,。升麻 柴胡 藁本各1.5克 茯苓 神曲(姜汁炒)各3克 蒼術(shù)(米泔制)半夏各6克 生姜10片 甘草(炙)1.2克 風(fēng)虛眩暈多痰。導(dǎo)痰湯加天麻,。腎氣素虛而逆者,。沉香降氣下養(yǎng)正丹。不應(yīng),。八味丸,。 風(fēng)熱眩暈眼掉。川芎茶調(diào)散,。痰厥眩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黃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蒼術(shù)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各1.5克 白術(shù)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 橘皮各1.5克痰火眩暈者,。 二陳湯加白術(shù),、川芎、天麻,。有熱,。更加山梔、黃芩,。七情郁而生痰,。亦令頭眩,。但見于郁悒之人。及婦女輩,。二陳加木香,、丁香、白術(shù),、砂仁,。 早起眩暈。須臾自定,。乃胃中老痰使然,。古方用黑錫丹劫之。不若青礞石丸鎮(zhèn)墜,。后用理中丸調(diào)理,。痰結(jié)胸中。眩暈惡心,。牙皂末和鹽湯探吐,。吐定。服導(dǎo)痰湯,。勞役過度,。眩暈發(fā)熱者。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兼嘔逆,。六君子湯。氣虛而喘,。加黃 ,。陰虛火炎痰盛。少加熟附子,。煎成加姜汁,、竹瀝。因虛致眩,。雖定后,。而常欲向火。欲得暖手按者,。 陽氣不足故也,。附子理中湯。淫欲過度,。腎與督脈皆虛,。不能納氣歸源。使諸逆奔上而眩暈。六味丸加沉香,、鹿茸,。名香茸八味丸。肥白人眩暈,。清火降痰為先,。而兼補氣藥。黑瘦人眩暈,。滋陰降火為要,。而帶抑肝之劑。胸中有死血,。作痛而眩,。飲韭汁酒良。產(chǎn)后血暈,。見婦人本門,。 〔診〕 左手脈數(shù)熱多。脈澀有死血,。浮弦為肝風(fēng),。右手滑實痰積。脈大是久病,。虛大是氣虛,。 石預(yù)治司業(yè)董方南夫人。體雖不盛,。而恒有眩暈之疾,。診其六脈皆帶微弦。而氣口尤甚,。蓋緣性多郁怒。怒則飲食不思,。恒服消導(dǎo)之味,。則中土愈困。飲食皆化為痰,。痰從火化而為眩暈矣,。豈平常肥盛多濕之痰可比例乎。為疏六君子方,。水泛為丸,。服之以培中土。中土健運,。當(dāng)無數(shù)化不及,。留結(jié)為痰而成眩暈之慮。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朔客梁姓者,。初至吳會,。相邀石頑往診。時當(dāng)夏月,。裸坐盤餐,。倍于常人。而形偉氣壯,。熱汗淋漓于頭項間,。診時不言所以。切其六脈沉實,。不似有病之脈,。惟兩寸略顯微數(shù)之象。但切其左,。則以右掌抵額,。切其右。則易左掌抵額,。知其肥盛多濕,。而夏暑久在舟中。時火鼓激其痰,。而為眩暈也,。詢之果然。 因與導(dǎo)痰湯加黃柏,、澤瀉,、茅術(shù)、濃樸二服而安,。 又治松陵貢士吳友良,。年逾古稀。頭目眩暈,。乃弟周維,。素擅岐黃。與補中益氣數(shù)服,。始用人參一錢,。加至三錢。遂痞滿不食,。坐不得臥,。三晝夜。喃喃不休,。仲君孝廉謙六,。相延石頑往候。見其面赤。進退不常,。左頰聶聶 動,。診其六脈皆促?;蚱甙酥烈恍?。或三四至一歇,。詢其平昔起居,。云。是知命之年,。便絕欲自保,。飲啖自強。此壯火爍陰而兼肝風(fēng)上擾之兆,。與生料六味除去茱萸,。易入鉤藤。大劑煎服,。是夜即得酣寢,。其后或加鱉甲?;蚣育堼X,。或加棗仁,。有時妄動怒火,。達旦不寧。連宵不已,。則以秋石湯送靈砂丹,。應(yīng)如桴鼓。盛夏酷暑,。則以小劑生脈散代茶,。后與六味全料調(diào)理。至秋而安,。 調(diào)肝安神湯 人參10克(另燉),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香附12克, 酸棗仁12克,, 夜交藤15克,, 金釵石斛15克,桅子10克, 龍骨20克(先煎),, 素馨花12克,, 調(diào)肝安神,用于心血虛少,、肝氣郁結(jié)而出現(xiàn)的眩暈,、失眠多夢、心悸憂郁,、煩躁,,甚至出現(xiàn)神魂失守癥狀者。 本品歸肝經(jīng),,走經(jīng)絡(luò),,善祛風(fēng)痰而止痙厥。 治風(fēng)痰眩暈,,配半夏,、天麻等;治風(fēng)痰留滯經(jīng)絡(luò),,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喎斜等,,則配半夏,,川烏、白附子等,,如青州白丸子(《和劑局方》),;治破傷風(fēng)角弓反張,痰涎壅盛,,則配白附子,、天麻、防風(fēng)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治癲癇,可與半夏,、全蝎,、僵蠶等同用,如五癇丸(《楊氏家藏方》),。五癇丸(醫(yī)學(xué)百科) 【藥方名稱】青州白丸子 【處方】 南星壹(生用.二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頭(去皮臍.半兩) 半夏(好白者水浸洗過.七兩) 【炮制】上碾為細末,,以生絹袋盛于井花水內(nèi),擺出末出者,,更以手揉令出,,以滓更研,,再生絹袋擺凈為度。于磁盆中日曬夜露,,每旦換新水,,攪而復(fù)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干,,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手足癱瘓,風(fēng)痰壅盛,,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fēng),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服,。如癱瘓風(fēng)濕,,酒送下; 小兒驚風(fēng)薄荷湯下三五丸,。 加味青州白丸子--《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處方】 白附子2兩, 天南星2兩,,半夏2兩,, 白姜2兩, 天麻1兩,, 全蝎1兩,, 白僵蠶1兩,, 川烏5錢。 【制法】上并生用,,為細末,,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壅塞,,斜癱瘓。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生姜湯吞下,,不拘時候。 玉真散 【組成】 天南星(6g) 防風(fēng)(6g) 白芷(6g) 天麻(6g) 羌活(6g) 白附子(6g) 【功用】 祛風(fēng)定搐,。 【主治】 破傷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 頭腦暈眩 本文轉(zhuǎn)載自春夢心語《346.頭腦暈眩:》 世傳秘方集四(344--405篇) 346.頭腦暈眩:暈眩雖然小癥,,然而大病皆起于暈眩,眼目一時昏花卒倒而不可救者也,,宜早治之,。用防眩湯.主治:眩暈。 熟地1兩,,當(dāng)歸1兩,,白芍1兩,焦術(shù)1兩,, 川芎5錢,,棗皮5錢,半夏5錢,,人參3錢,, 天麻1錢,陳皮5分,。 臺黨 半夏各三錢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熟地 白芍各一兩 川芎 茱萸肉各五錢 天麻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數(shù)劑見效,。 此湯名防眩湯專治氣血之虛不治頭目之暈。宜常服方能見效,。 天麻10克,,雙鉤藤30克,澤瀉30克,,生石決明30克,,
半夏10克,,茯芩15克,白術(shù) 10克,,甘草4克,。 服法:上藥8味,用水三碗先煎生石決明,,俟煎至二碗時,再納諸藥(除鉤藤處),,前至一碗時,,再下鉤藤,約一分鐘后,,取汁,,分兩次服用。 制片:本方亦可制成片劑,。用10倍或者20倍劑量,,先將澤瀉研成細粉過篩,其余藥煎湯濃縮,,然后拌入澤瀉粉壓成片劑,,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藥1,、23克,,每次服6—18片,一日3次,,開水送下,。 功能:平肝潛陽,健脾化痰,。 主治:內(nèi)耳性或高血壓性眩暈,。
頭暈,腦供血不足 2016-04-05 12:35:45| 分類: 【★憋氣★】字號 通心三藥,;紅參,、銀杏葉、紅景天,。治心陽不振,,心慌氣短。 通脈三藥,;葛根,、川芎、丹參,。心血虛,,頭暈,,腦供血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