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羅馬帝國歷史大事紀年(下)
2007-05-02 23:41閱讀:144
1122年教皇卡里克斯塔二世與皇帝之間的沃爾姆斯協(xié)定,,藉此授職問題得到折衷解決。
1125年亨利五世死,沒留下男性繼承人:撒克遜公爵羅退爾被選出繼位,。在羅退爾和士瓦本公爵,、霍亨斯陶芬的腓特烈之間爆發(fā)了爭吵,這便是威爾夫家族(所謂的)和魏布林根家族(魏布林根是屬于霍亨斯陶芬的一個小城,,其名稱據(jù)說是在某一次機會里被用作一種戰(zhàn)斗
口號)的長期不和之緣起,。士瓦本的腓特烈的兄弟、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與羅退爾爭奪王位,,他進入意大利,,在蒙札和米蘭加冕。但教皇的敵意使他無法在那里保持權威,,他和腓特烈最終順服了,。
1133年羅退爾二世在羅馬由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曾在德意志的一次謁見時為教皇持鞭墜蹬,,為了獲得教皇支持他發(fā)誓捍衛(wèi)神圣的教廷,,而且承認教皇對部分屬于女伯爵瑪?shù)龠_的領土有權。這后來體現(xiàn)為對教皇宗主權的認可,。但羅退爾仍堅持他通過沃爾姆斯宗的教協(xié)定獲得的權利,。
1138年在對南意大利的諾曼人的戰(zhàn)爭勝利之后,羅退爾二世死于蒂羅爾:士瓦本公爵,、霍亨斯陶芬的康拉德不顧撒克遜人和巴伐利亞人的不滿,,代替他成為選王,不久便與他們發(fā)生了戰(zhàn)爭,。
1144年羅馬人反抗教皇英諾森二世的暴動:布雷西亞的阿諾德的說教:共和體制得到承認,,使節(jié)被派到康拉德三世那里去以求他的支持。
1146年康拉德三世發(fā)動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但損兵折將,、無功而返。
1152年康拉德死,,他從未實現(xiàn)他在羅馬接受帝冠的企圖,。他的侄子、士瓦本公爵,、霍亨斯陶芬的腓特烈在舉國同意下成為選王并加冕于亞琛,。
1154年腓特烈進入意大利,他發(fā)現(xiàn)米蘭和其它倫巴德城市不那么馴服,。
1155年腓特烈一世在羅馬城外會見了教皇哈德里安四世,,一番抵制之后,他同意為教皇執(zhí)蹬,,而且在其要求下逮捕并處死了布雷西亞的阿諾德,。他由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但沒能打開通往羅馬的大門。
1157年貝桑松議會,。勃艮第大封建主們在彼對皇帝表示效忠,。教皇使節(jié)對其聲稱帝國獨立于羅馬教廷表示憤慨。
1158—1162年腓特烈對不馴服的倫巴德諸城作戰(zhàn),,并攻下米蘭,。龍卡格利亞會議。
1160年亞歷山大三世和維克脫四世教皇職位的雙選舉,,腓特烈支持維克脫,。亞歷山大與帝國間的長期沖突,教皇支持北意大利諸城反對腓特烈,。亞歷山大最初被趕到法蘭西去避難,,后回到羅馬(1165年)并廢黜了皇帝。
1
加載中... 內(nèi)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167—1176年在意大利的進一步爭斗,,以萊尼亞諾之同盟諸城擊敗腓特烈軍隊而告終。
1177年腓特烈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威尼斯和解,。
1180—1181年撒克遜公爵亨利(獅子)在萊尼亞諾戰(zhàn)役中他沒能支持腓特烈,,而遭到維爾茨堡會議的譴責,失去其領地:他憑借武力抵制,,但最后不得不屈服,,失去其撒克遜和巴伐利亞公爵領地,不過收回他個人財產(chǎn)的一部分,。
1183年腓特烈與結盟的倫巴德諸城之間的康斯坦茨和約:他們獲得了內(nèi)部自治和宣戰(zhàn)媾和權,,故此后他們實際上獲得獨立。
1186年腓特烈長子亨利與西西里王羅杰二世之女,、諾曼王國的女繼承人康斯坦蒂亞結婚,。
1189年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后,腓特烈率領德意志軍隊(大約10萬人)參加,。在穿過保加利亞和小亞以后,,在1190年,,他淹死在奇里西亞的卡利卡德努斯河中,。其長子亨利六世繼位,他(孩提時)便已被選為王并在亞琛加冕,。
1190年腓特烈(皇帝腓特烈一世之子)在其父死后指揮著德意志十字
軍,,同時建立了條頓騎士團。
1191年亨利六世在羅馬加冕于帝,。
1194年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1192年為奧地利公爵所囚)把英格蘭王國交給皇帝,,在他被釋時將其作為一塊封地收回,。
1197年亨利六世死于墨西拿:他在兩年前便使其三歲幼子腓特烈被選為王。
1198—1208年有爭議的選舉,。士瓦本公爵,、亨利六世的兄弟、霍亨斯陶芬的腓力起初曾試圖作為攝政王代其幼侄腓特烈統(tǒng)治,,但這由于面臨教皇英諾森三世的反對而被證明是不可能的,,他靠絕大多數(shù)大王公而獲得選票。不過教皇搞了一個反對他的派系選上了獅子亨利(已故的撒克遜公爵)和瑪?shù)贍栠_(英格蘭的理查一世之姐妹)生的兒子,、布倫斯威克的奧托,。日耳曼內(nèi)戰(zhàn)由于1208年腓力的屠殺告終。
1204年一支法國軍隊和維尼蒂亞艦隊開始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包圍并拿下君士坦丁堡,,立鮑德溫為東羅馬皇帝。東羅馬人在尼西亞建立了一個帝國,,一直延續(xù)到1261年,,即他們重占君士坦丁堡之時。
1208年奧托在其對頭死后被名正言順地復立為帝,,次年訪問羅馬,,由英諾森三世加冕為帝。
1210—1218年奧托四世與英諾森發(fā)生爭執(zhí),,他鼓勵腓特烈(亨利六世之子)將自己置于敵對奧托四世的德意志派別之首位,。腓特烈被選為國王并加冕于美茵茨(1212年)和亞琛(1215年),。奧托四世退位回到他在布倫斯威克的領地,,并在對法蘭西的腓力的戰(zhàn)爭失利后死去(1218年)。
1216年圣多米尼克騎士團為教皇承認,;1223年圣弗朗西斯騎士團也得到承認,。
1220年腓特烈二世通過法蘭克福議會發(fā)布的一項莊嚴法案(后來被稱為國事詔書)擴大了他對教會王公的權力。數(shù)年之后,,一項類似的詔書又擴大了世俗王公的特權,。他在羅馬加冕為帝。不久后他與教皇發(fā)生爭吵,,表面上是因他推遲發(fā)動十字軍東征而起,。
1226年倫巴德諸城再次結盟反對皇帝。
1227年腓特烈與將他開除教籍的教皇格雷戈里九世公開決裂,。
1228—1229年腓特烈二世開始其十字軍東征,,到達耶路撒冷后返回,,與埃及蘇丹締結了一項有利的條約,。
1228—1240年在德意志東部邊境的條頓騎士團建立,,他們征服了舊普魯士的立陶宛人。
1230年教皇與腓特烈二世和解,,后者得到寬恕,。
1235年皇帝與倫巴德同盟交戰(zhàn),教皇支持后者,。在腓特烈二世統(tǒng)治時期余下的時間里,,戰(zhàn)爭不斷。
1235—1240年格雷戈里九世與皇帝之間的斗爭,,后者被他開除教籍,,而后又鼓吹一場十字軍運動來反對他,并試圖在德意志挑起一場叛亂,。
1241年漢薩城市同盟創(chuàng)建,。
1242年一支蒙古軍隊入侵德意志,在摩拉維亞和奧地利被擊敗,。
1243年教皇英諾森四世(波洛尼亞的一名法律教師)的選舉,。不久他就重與皇帝作對,并在里昂舉行的宗教會議上(1244—1245年)開除了他的教籍,,廢黜了他,。他激使某些德意志王公立圖林根的亨利,,而后又是荷蘭的威廉(1247年)作王位的覬覦者,。威廉加冕于亞琛,直到1256年他死都堅持自己的這個尊號,。德意志的混亂失序。
1250年曾不斷與意大利教皇黨作戰(zhàn)的腓特烈二世死于阿普利亞,。其子康拉德四世繼位,,他在其父生前(1237年)便被選為王,。
1250—1254年被教皇英諾森開除教籍的康拉德四世進入意大利,,在那里堅持對諸城及教皇軍隊的戰(zhàn)爭,同時荷蘭的威廉在北,、中德意志得到普遍認可。但在腓特烈統(tǒng)治時期受到腓特烈一世庇護的德意志諸城中,,人口和財富都有大幅度增長,。
1254年康拉德四世之死:對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領土及對西西里蘭國的權利,,移交給他兩歲幼子康拉德(康拉?。?,其時他的私生兄弟曼弗萊德在南意大利繼續(xù)進行反對教皇及教皇黨的戰(zhàn)爭,直至他于1266年死于貝內(nèi)文托戰(zhàn)役中,。
1256—1257年荷蘭的威廉死后便出現(xiàn)一個空位期,,其后是對康沃爾伯爵理查(英國國王亨利三世的兄弟)、及對另一地區(qū)的選帝侯,、不久以后的卡斯蒂利亞王阿爾豐索十世的雙選舉,。理查穿過德意志并于亞琛加冕。阿爾豐索仍留在西班牙,。理查在1271年他死前一直保留皇帝的稱號,,但在德國只是一個空頭銜,沒有一點有效權威,。
1261年米切爾·帕廖洛古斯從拉丁皇帝手中奪回了君士坦丁堡,,并在彼重建東正教王朝。
1268年康拉丁是士瓦本諸帝的最后一位男性后裔,,他率德國軍隊進入意大利,但在塔利亞科佐被安茹的查理的軍隊打敗,,并在那不勒斯被斬首,。
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shù)婪虮贿x為王并在亞琛加冕:他頗得教皇好感,并從未進過意大利,。
1277—1282年魯?shù)婪驃Z去了波希米亞王奧托卡爾的奧地利領土,,稍后便把它們、以及斯蒂里亞和卡尼奧拉贈與諸子,,奠下了哈布斯堡家族領土威權的基礎,。
1291年魯?shù)婪蛑馈K茨苁沟酃诔蔀槠浼易宓墓潭ㄟz產(chǎn),,甚至其子阿爾伯特的選舉都失敗了,;選帝侯們選擇了拿騷伯爵阿道夫,此人精明強干但財物匱乏,。
1298年哈布斯堡的阿爾伯特和美茵茨大主教組織的反叛爆發(fā),。阿道夫被廢黜,但仍抵制:他在沃爾姆斯附近的格爾海姆戰(zhàn)役中被阿爾伯特刺殺,,故從未進入意大利接受皇冠,。奧地利公爵、哈布斯堡的阿爾伯特被選為王并在亞琛加冕: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拒絕承認他,。
1302年但丁·阿利蓋里以及白?;庶h人被從佛羅倫薩驅逐出國;在
1311年或1312年或在此前不久,,他寫下(君主論),;1321年他死于拉文那,。
1303年與法蘭西的腓力四世激烈交鋒的卜尼法八斯世與阿爾伯特和解,并請他來羅馬加冕:無論如何阿爾伯特從未能做到這一點,。卜尼法斯在阿納尼為一伙服務于法國腓力四世的武裝人員擒獲,,八天后便死了。
1305年克萊門特五世(按出生他是個加斯科尼人)成為教皇,。由于為以前長時間的無休止叛亂和羅馬的混亂失序所觸動,,他將教廷移往阿維尼翁,在那里持續(xù)了70年,。
1307—1308年為保衛(wèi)自己不受哈布斯堡的阿爾伯特的官吏欺壓施維茨,、烏里和下瓦爾登的居民建立同盟:它是瑞士聯(lián)邦的緣起。阿爾伯特進軍瑞士,,但在1308年被其侄子約翰殺于羅伊斯河岸邊,。
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被選為王:他很快就為其家庭而得到波希米亞王國:他承認免除三個瑞士州對哈布斯堡伯爵們的封建權利。
1310年亨利七世呼吁結束意大利的紛亂和內(nèi)戰(zhàn),,在那里,,大多數(shù)城市已淪入暴君之手,于是他跨越阿爾卑斯山,,在意大利加冕為王,,殺出通往羅馬之路。但在羅馬,,他雖遭到貴族團體及那不勒斯王的軍隊的抵制,,但為教皇克萊門特五世的使節(jié)加冕為帝。直至他1313年死之前,,一直都在進行對教皇黨的戰(zhàn)爭,。
1313—1314年對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和奧地利公爵弗雷德里克的雙選舉,但他們之間的內(nèi)戰(zhàn)便接踵而來,。
1315年瑞士同盟者在摩加爾登擊敗了奧地利軍隊,,并因此獲得自由。
1322年巴伐利亞的路易在米爾多夫擊敗弗雷德里克,,并俘獲之:無論如何內(nèi)戰(zhàn)延續(xù)到1325年,。
1324年教皇約翰二十二世與路易四世的公開決裂,約翰開除其教籍,。路易呼吁召開一次宗教大會,,他獲得了英國哲學家、奧肯的威廉和其他圣方濟會修士以及帕多瓦的馬西留的支持:他們寫文章攻擊教皇,。
1327—1328年路易進入意大利,,受到羅馬市民的歡迎;他們專門任命了一批市政官員為他加冕稱帝。在一次神圣的群眾集會上,,他廢黜了約翰二十二世,,并為一位人民早已選其為教皇的圣方濟會教士加冕。由于發(fā)現(xiàn)羅馬人反復無常而自己的兵力不足,,他離開羅馬,,并在1329年返回德意志,,是時羅馬又降順了教皇,。后來路易努力與約翰二十二世,以后又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締和,,但徒勞無功,。
1338年法蘭克福的德意志議會莊嚴宣告抵制教皇凌駕于帝國的企圖,宣稱帝國是獨立地得自于上帝的,。選帝侯在萊恩斯發(fā)布了一個類似的宣言,。
1343年教皇克萊門特六世再度發(fā)布了他的前任們所發(fā)的反對路易四世的敕令;路易遣使赴阿維尼翁,;但教皇過高的要求遭到德意志議會的拒絕:教皇開除了路易的教籍,,立波希米亞王查理登基作為其對手。查理由3位教會的和2位世俗的選帝侯推選為王,。
1347—1354年科拉·迪·里恩佐在羅馬發(fā)動一場革命,,在教皇使節(jié)的贊同下他被稱為保民官:數(shù)月后他從權力巔峰上跌落下來,逃往亞平寧,,再去波希米亞,,在那兒為皇帝查理四世所囚,并送回阿維尼翁,,然后由教皇克萊門特六世用有限的武裝人員押回羅馬,,在1354年的一次人民暴動中被殺。
1347年路易四世之死:波希米亞王查理(皇帝亨利七世之孫)遭到幾位選帝侯的反對,,他們先后選擇了英格蘭王愛德華三世,,但他拒絕了(他的國會反對),邁森侯爵弗雷德里克(他被查理收買),、以及施瓦茨堡的兗特,,后者同意了,但不久后就死了,。于是查理在亞琛使自己再度被選并再被加冕,。
1354年查理在米蘭被加冕為意大利王,而后又在羅馬為奧斯蒂亞的樞機主教加冕為帝,,后者則由教皇委任,。他顯得對教皇很順從,他即刻離開羅馬并迅速跨越阿爾卑斯山。
1356年查理四世在尼恩貝格舉行的議會上頒布了著名的,、被稱作黃金詔書的憲法,,它確定了選帝侯院的組成、帝國選舉的程序和選帝侯的特權,。
1365年查理四世在阿維尼翁拜訪了教皇,,并被加冕為勃艮第王(這是最后一次勃艮第的加冕典禮)。他還拜訪了法國國王,。
1378年查理四世之死,。兩年前被選并加冕的波希米亞王溫澤爾繼位。兩個敵對的教皇的選舉(烏爾班六世和克萊門特七世)導致西部教會的大分裂,,直到康斯坦茨公會議才告結束,。
1384—1388年城市同盟(幾年前在南德意志組成)和王公同盟之間的戰(zhàn)爭爆發(fā):德意志普遍混亂。
1395年溫澤爾授予米蘭僭主詹·加萊阿佐·維斯孔蒂米蘭公爵的稱號,。
1400年溫澤爾對其皇帝職責的忽視和無度的習慣引起許多不快,,特別是引起神職人員的不快,后者對他的某些宗教措施很不滿,,4個選帝侯(3個萊恩斯大主教和帕拉丁伯爵)宣稱他被廢黜,,選擇了萊茵的帕拉丁伯爵、(維泰爾斯巴赫的)魯佩特:他在科隆加冕,,在德意志大部分地區(qū)得到承認,,但溫澤爾直到1411年前還保留他的頭銜和波希米亞王國,1411年便讓位給他兄弟西吉斯孟,。
1409年比薩宗教會議呼吁竭力結束教會大分裂,。
1410年魯佩特之死,他像溫澤爾一樣,,從未在羅馬加過冕,,盡管他曾在1401年對意大利進行過一次(不成功的)遠征。
1410—1411年對匈牙利王西吉斯孟(溫澤爾的兄弟)的有爭議的選舉,,及對摩拉維亞總督約伯斯特(溫澤爾的侄子)有爭議的選舉,。約伯斯特死:西吉斯孟再次當選并(于1414年)加冕于亞琛。
1414年康斯坦茨公會議:它燒了約翰·胡斯(盡管西吉斯孟曾給他安全通行證),,廢黜了敵對的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和本尼迪克特十三世,,并迫使第三個競爭者教皇格雷戈里十二世退位,實現(xiàn)了對新教皇馬丁五世的選舉,,1418年會議結束,。
1415一1417年百吉斯孟授予尼恩貝格城主、霍亨佐倫的腓特烈(今普魯士王室之祖)勃蘭登堡選帝侯地位,。
1431年西吉斯孟進入意大利,,在米蘭加冕為王,,在羅馬加冕為帝(1433年)。
1437年西吉斯孟死,,他曾努力恢復帝國的名譽,,但未曾恢復其任何力量。
1438年奧地利公爵,、哈布斯堡的阿爾伯特,,被選為羅馬人的王、不久后成為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國王,。
1438—1439年起初在弗拉拉,,后在佛羅倫薩舉行了一次宗教會議,東羅馬皇帝約翰·帕雷奧洛戈斯參加該會:它導致希臘教會與拉丁教會名義上的和解,。后來東部人希圖從西部求得武力幫助以對付土耳其人的努力被證明是無效的,。
1439年阿爾伯特二世之死,。斯蒂里亞公爵,、哈布斯堡的腓特烈被選出繼位。
1452年腓特烈三世在羅馬加冕為帝,,這是在那里舉行的最后一次帝位加冕儀式,。
1453年土耳其人克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特拉布松的(基督教)帝國又茍延到1460年,,為穆罕默德二世推翻。
1454年在雷根斯堡的一次代表大會上商議了關于對土耳其人進行十字軍東征的建議,,但沒有什么下文,。
1477年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連與公爵大膽查理的女繼承人、勃艮
第的瑪麗結婚,。于是尼德蘭和弗朗什·孔泰均為哈布斯堡家族所得(這一婚姻的產(chǎn)物腓力與阿拉貢的費迪南和卡斯特爾的伊薩貝拉所生之女,、西班牙喬安娜結婚:其子為查理,即日后的查理五世皇帝),。
1485—1512年首先由美茵茨選帝侯貝爾托爾德領導的,、攻進帝國憲法的努力,在歷次議會中得到施行,。
1486年巴托羅繆·迪亞士繞過好望角航行,。
1489年帝國諸城被確認為日耳曼議會的成員。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
1493年腓特烈三世之死:其子哈布斯堡的馬克西米連(已當選)繼位,。瓦斯科·達·伽馬由海路抵達印度:葡萄牙海洋帝國的開端。
1508年馬克西米連由教皇批準自稱當選皇帝,。
1508年路德開始在維騰貝格執(zhí)教,。
1518年茲溫利在蘇黎世被立為人民僧侶。
1519年馬克西米連一世之死:其孫查理(西班牙王)被選為帝。
1520—1521年被教皇開除教籍的路德燒掉了教皇訓令:他在查理五世面前受審于沃爾姆斯議會,,被帝國加以禁止,。
1524—1525年南部德意志農(nóng)民起義。
1529年德國改革者在施佩耶爾議會上提出“抗議”,。
1530年查理五世的軍隊攻占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最終確立為其統(tǒng)治者,。
1531年卡佩思戰(zhàn)役,茲溫利于是役被殺,。有影響的抗羅宗新教王公組織了一個反對皇帝的施馬爾卡爾迪克同盟,。
1534年伊格納休·羅耀拉建立耶穌會。
1545—1563年特蘭托公會議開會,,這18年里,,該會幾次長時間停頓。
1546年馬丁·路德之死,。施馬爾卡爾迪克同盟與皇帝之間的戰(zhàn)爭:同盟王公在繆爾貝格被擊?。?547年)并被處以極刑。
1552年梅斯,、圖爾,、凡爾登主教轄區(qū)為法國占領:查理企圖恢復之,但未成功,。撒克遜選帝侯莫里斯進攻皇帝:將其逐出蒂羅爾并恢復新教在德國的事業(yè),。
1555年查理五世退位,不久后便死在西班牙(1558年)以前當選的他的兄弟費迪南繼位,。所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的宣言確定于1554年在彼舉行的議會上,。它允許每一位德國王公強迫他的屬民接受他所接受的宗教;允許路德派王公退出1552年以前所占全部教產(chǎn),,但剝奪一切放棄了羅馬圣餐的高級教士的土地和職位,。
1560年皇帝邀請抗羅宗新教徒參加特蘭托公會議,但被拒絕,。該全宗教會議于1563年閉幕,,確定和明確了天主教信條。
1563—1568年勃蘭登堡選帝侯為其家族獲得普魯士公爵銜位的連任,。
1564年皇帝費迪南一世之死:以前當選的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繼位,,他竭力安撫新教徒。
1576年馬克西米連二世之死:其子魯?shù)婪蚨罏榈邸?br>
1608年新教王公同盟和天主教王公同盟在德國組成,。
1612年魯?shù)婪蚨乐溃核男值荞R西亞斯為帝,。
1618年波希米亞爆發(fā)沖突,給布滿帝國中部和西部的干柴點了一把火,,這導致了三十年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619年馬西亞斯之死:其侄斯蒂里亞的費迪南為帝,。
1621年帕拉丁的(新教徒)選帝侯弗雷德里克曾被選為波希米亞王,此時被逐,,并被褫奪了選帝侯封地(1623年),,這個身份被皇帝授予巴伐利亞的(天主教徒)馬克西米連。
1628年費迪南二世的大將瓦倫斯泰因對新教徒的勝利為施特拉爾松城 的抵抗所阻,。瑞典準備參戰(zhàn),。
1630年瑞典國王吉斯塔夫·阿道夫進入德國并扭轉戰(zhàn)局,使其有利于新教徒,。1632年他在呂贊擊敗瓦倫斯泰因,,但他自己卻被殺。
1640—1688年“大選帝侯”弗雷德里克·威廉在勃蘭登堡選帝侯封地的統(tǒng)治,,他極大地加強了這一權力,。
1648年在曠日持久的談判后,簽訂了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蒙斯特條約(即威斯特伐里亞和約),,三十年戰(zhàn)爭結束,。
1692年漢諾威選帝侯身份(九世,因為帕拉丁伯爵曾于1648年恢復其選帝侯權利)被授予布倫斯威克-呂內(nèi)堡公爵(英王喬治一世之父),,同時還授予他帝國首席財臣的稱號,。
1700—1701年勃蘭登堡選帝侯弗雷德里克被皇帝批準為普魯士王,。
1740年皇帝查理六世之死,。哈布斯堡男系絕。弗雷德里克二世(大帝)即普魯士王位,。法國陰謀實現(xiàn)其普遍反奧地利政策,,并實現(xiàn)查理被選為帝,查理為巴伐利亞選侯(查理七世),。戰(zhàn)爭隨后爆發(fā),,戰(zhàn)爭中查理被逐出其領地。
1745年查理七世死,。洛林公爵弗朗西斯曾與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西亞結婚,,如今當選為帝并加冕于法蘭克福。
1756—1763年七年戰(zhàn)爭,,戰(zhàn)爭中普魯士的弗雷德里克成功地抵抗奧地利,、法國和俄國。
1765年皇帝弗朗西斯一世死:在其生前當選的他的兒子約瑟夫為帝,。
1772年奧地利,、俄國和普魯士首次瓜分波蘭。
1781年約瑟夫的各項改革之一便是宣告宗教信仰自由及試圖縮小神職人員的權力,。次年教皇駕臨維也納,,但無所成,。約瑟夫訪問了羅馬,但未在彼加冕,。
1786年普魯士的弗雷德里克大帝死,。
1789年法蘭西國民議會在凡爾賽開會:大革命爆發(fā)。
1792—1795年法蘭西共和國與普魯士之間的戰(zhàn)爭,。
1792—1797年法蘭西共和國與奧地利之間的戰(zhàn)爭,。奧地利割讓倫巴底并獲威尼斯的領土。
1801年憑借呂內(nèi)維爾和約,,結束了奧法間的第二次戰(zhàn)爭,,帝國的內(nèi)部構造完全改變了,并由此可以獲得額外的疆土,。
1804年拿破侖·波拿巴成為皇帝,;他認為自己作為西方的皇帝是查理曼的繼承人。
1805年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打垮奧地利和俄國,,隨后便是在法國保護下的萊茵邦聯(lián)的形成,。
1806年弗朗西斯二世退位。神圣羅馬帝國滅亡,。
1814—1815年拿破侖帝國崩潰,。維也納會議:德意志邦聯(lián)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