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岣嶁碑》:也叫《祝融峰碑》,。最初發(fā)現(xiàn)于湖南衡山祝融峰,,因衡山古稱“岣嶁山”而得名。此石來歷不明,,民間傳說是一次打雷時,,從天上掉下來,也叫霹靂石,。石頭上刻有77個蒼古奇異的神秘文字,,如虬似螭,詭怪難辯,,與商代的甲骨文,、金文毫無相似之處,也不同于蝌蚪文,沒有人認(rèn)識,,眾說紛紜,。有傳說是大禹治水時過岣嶁山而留下的紀(jì)事碑,故稱“禹碑”,,但多數(shù)人否定此說法,。關(guān)于《岣嶁碑》最早出于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韓愈有《岣嶁山》一文,,說字是青色的,,石頭是赤色的。但韓本人并未見過此碑,。另外,,劉禹錫、崔融等也有文字談岣嶁碑,,但均為傳說做詩,,并未見過實(shí)物。南宋時1212年,,四川人何致旅游衡山時,,無意在荒草中看到此碑,,于是他“手摹其字以傳”,,將臨摹下來的碑文拓刻于岳麓書院。后廣為傳播,,拓本傳到長沙,、昆明、西安,、成都,、紹興、南京,、開封等地,,此碑再次蜚聲海內(nèi),引起人們重視,。明世宗嘉靖年間1532年時,,著名學(xué)者,時任湯陰知縣的楊慎得到了《岣嶁碑》的拓本,,興奮不已,,經(jīng)研究宣布自己破譯了內(nèi)容,還寫了《禹碑歌》,。但是許多有識之士并不認(rèn)可楊慎的觀點(diǎn),。顧炎武認(rèn)為此碑是后人所造。葉昌熾認(rèn)為是“實(shí)道家之秘文?!濒斞敢舱J(rèn)為是道士們的創(chuàng)造,。總之,,此碑真假以及內(nèi)容,,仍為一個謎。 20,、《紅巖碑》:貴州安順關(guān)嶺市南10公里處,,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斷橋鄉(xiāng)龍棗村曬甲嶺,有一個赤褐色石壁,,上下高30米,,左右寬約100米。有數(shù)十個奇異的文字符號,,小的如升,、大的如斗,字跡詭譎陸離,,神秘玄奧,,自古無人能辯。被稱為“黔中第一奇跡”,。因無人能識,,故稱《紅巖天書》,也叫《紅巖古刻》,。最早出現(xiàn)于徐霞客的記載“紅巖白水”,。有四種拓本。 21,、《仙字潭摩崖石刻》:福建漳州華安縣沙建鄉(xiāng)苦田村,,有一個兩山夾峙有一石崖,在潭水面1米以上,、東西20米左右的石壁上分布著10處摩崖石刻,,約50多個神秘的字符。由于這些字符似畫非畫,、似字非字,,無人能識,當(dāng)?shù)赜瀭鳛樯裣蓪懙淖?,故稱為“仙字潭”,。這個石刻也稱“仙字潭石刻”。據(jù)史料記載,,這石刻最早是唐初發(fā)現(xiàn)的,,唐人張讀《宣室志》里有仙字潭石刻的記載,韓愈還譯出了18個字,,但是后人無法辯識出韓釋讀出的那些字,。還有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不是文字,,是圖畫,,有“圖畫說”,也有圖騰說,?!断勺痔赌ρ率獭肺S多學(xué)者進(jìn)行研究。1915年嶺南大學(xué)黃仲琴研究認(rèn)為是“盤瓠之后畬族祖先的文字”,,引起轟動,,后來郭沫若等人也研究過。有一點(diǎn)可以確定,,絕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此刻年代為商末周初,大約距今3000年左右,。因?yàn)檫@里巖石的硬度約在5-6度之間,,非堅(jiān)硬的金屬工具不能刻之,應(yīng)是青銅器時代,。由此可以推斷這有可能是商代周初少數(shù)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 22、《仙居蝌蚪文摩崖石刻》:浙江臺州仙居縣有一天姥山,,山頂有一陡壁,,叫蝌蚪崖,民間傳說上有文字,。明萬歷年間《仙居縣志》記載,,東晉時(405-418年)有一位姓周的郡長曾攀上絕壁,,拓過蝌蚪文??上乇疚丛鴤魇?。后曾有多次探尋,均因危崖無法攀至,,而“敗興而歸”,。1985年臺州文化局曾組織人考察,因無法攀援,,只能在200米外拍了些照片,。這些照片,證實(shí)了民間的文字傳說,。仙居電視臺青年記者王銀華自費(fèi)二千元,,請采藥、捕蛇人等幫助,,經(jīng)過攀登,,終于在韋羌山的一處懸崖絕壁上發(fā)現(xiàn)了蝌蚪文并拍下來??套痔幘嗟孛?28米高,。有可能當(dāng)年是水鄉(xiāng)澤國。 23,、《廣昌古源石刻“天書”》:江西省廣昌縣博物館,,繼1986年發(fā)現(xiàn)中國最古老的恐龍化石—廣昌恐龍化石之后,1993年又在赤水鎮(zhèn)古源村發(fā)現(xiàn)了一處面積的摩崖石刻,,面積約400平方米,,人工鑿刻痕跡明顯。經(jīng)江西省博物館館長彭適凡教授實(shí)地勘察鑒定,,認(rèn)為此古文字符號面積之廣,、符號之古樸,中國之最,,世界之“奇”,。目前正在組織專家進(jìn)行考證。 24,、據(jù)考證,,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從公元前219-210期間,,共刻石9塊,,分別是:公元前219年的《嶧山刻石》、《泰山刻石》,、《芝罘刻石》,、《瑯邪臺刻石》,,公元前218年的《芝罘刻石》、《芝罘東觀刻石》,、公元前215年的《碣石門刻石》,、公元前212年的《東海上朐界刻石》,公元前210年的《會稽山刻石》,。其中:前218的所立的《芝罘刻石》,、《芝罘東觀刻石》和前212年所立的《東海上朐界刻石》沒有介紹。其余六塊有記錄,。 25,、《嶧山刻石》:秦始皇28年,即公元前219年東巡時在鄒縣嶧山時,,由李斯做小篆,。是始皇立刻石的開始,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有記載,,他記載了《芝罘刻石》等四塊刻石的全文,,但唯獨(dú)無此碑具體內(nèi)容的記載。推測,,可能是當(dāng)時史馬遷未能訪到碑原物,,而當(dāng)時紙張未發(fā)明,也無拓本可言,,所以,,只能以空下內(nèi)容?!稁F山刻石》最早的碑文出現(xiàn)于南唐徐鉉的摹本,,但其摹本不作分段,將始皇帝刻石與秦二世的詔文并在一文中,。后來神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以徐摹本重刻,,牽連衍誤成整碑裝,致使后人不審其情,,或以為全石碑文均為始皇所啟發(fā),,或以為此石碑文是二世頌始皇語,殊為可笑?,F(xiàn)所存世的鄭文寶依徐鉉摹本摹刻的《嶧山刻石》前144字為始皇詔,為四言韻文,;而碑末自“皇帝曰”以下79字,,為二世詔,字略小,。 26、《泰山刻石》: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東巡到泰山時,,令李斯刻立,。四面有字,,自西-北-東-南,書小篆,。西北東三面為始皇詔,。南面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詔及從臣姓名。西面有5行,,北面文3行,,東面文6行,南面二世詔7行,,滿行12字,。《史記》記載了全文內(nèi)容,。 原石立于泰岳頂玉女池上,,高“四尺九寸”四面廣狹不等。宋朝1108年時陳思親訪此石,,見石上只有233字,。可見當(dāng)時宋時,,此刻石保存較好,。到元代時,拓本只存50字,,明末時北平許氏只得斷石29字,。乾隆五年(1740年)火災(zāi),石被燒,。嘉慶時(1815)年蔣因培在玉女池訪得2塊殘石,,這時只有10字。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羅正鈞等作亭護(hù)之時,,只剩9字。現(xiàn)珍藏于山東泰安岱廟,。 傳世的拓本以明代安國藏的北宋拓本為最,,存165字,現(xiàn)在日本(可惜?。?,藝苑真賞社等地皆有影印本。29字本,、10字本也有翻刻本,。《泰山刻石》的小篆,,又稱“玉箸篆”,。是后世練習(xí)小篆的圭臬。 27,、《瑯邪臺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至山東膠南縣瑯邪臺時令李斯刻立,。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有記載。原石四面刻字,,其中東南北為始皇詔,,西面是二世詔,均為李斯所書,。由于時代久遠(yuǎn),,原石剝蝕嚴(yán)重。宋時蘇東坡任高密太寧,,曾派廬江文勛前去摹拓,,始皇詔已無所存,只剩二世詔文,。據(jù)《山東金石志》記載,,后西面裂開寸許,熔鐵束之,。清光緒年間,,鐵箍蝕斷,《瑯邪臺刻石》就碎裂而沉于海中,。民國13年(1924年)諸城王景祥覓得碎石,,重新粘合后置于縣署,后移到民眾教育館,。新中國成立后,,移置山東博物館,1959年后移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認(rèn)為,,《瑯邪臺刻石》是現(xiàn)存秦刻石中最為可信的一種,與《泰山刻石》相比,,不字較多,,而且字形完美,盡管剝蝕嚴(yán)重,,字跡漫漶,,但能看出用筆勁秀圓健。現(xiàn)存的拓本是宋刻《澄清堂貼》中存有廬江文勛臨摹的86字,,《史記》中記載了全文,。 28、《芝罘刻石》:始皇29年(前218年)巡至芝罘,令李斯書,,刻石立于秦二世元年,。原石已亡佚,宋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說“僅見二十一字”,。今僅宋代《汝貼》鄭有摹刻的部分殘字,,但以《泰山刻石》和《瑯邪臺刻石》二秦刻真跡繩之,形神皆非,。 29,、《碣石門刻石》:也稱《碣石頌》。秦始皇32年(前215年)東巡碣石山(今河北昌黎縣西北)刻石,。原刻早佚,。相傳刻有始皇詔12行,每行11字,,二世詔7行,,每行12字。此刻石究竟是刻石還是摩崖,,專家們意見不統(tǒng)一,。梁披云主編的《中國書法大辭典》認(rèn)為是“立”石;而馬衡在《凡將齋》中認(rèn)為“秦刻石中惟碣石一刻曰刻碣石門,,不云立石,,疑即摩崖?!庇捎谠缲?,已無從查考。但從《史記》里考證,,似馬衡 “摩崖”說更為恰當(dāng),。清嘉慶(公元1816年)福建巡撫王紹蘭囑金匱錢泳以南唐徐鉉奉敕臨撫雙鉤本,將《碣石刻石》全文重刻于鎮(zhèn)江焦山,,其筆意全仿《嶧山刻石》,,凡《嶧山刻石》所無之字,神趣索然,,轉(zhuǎn)折板滯,,氣度低劣,恐非出自摹寫《嶧山刻石》這樣“下真跡一等”的高手徐鉉之手,,而是錢泳之輩所寫,。而其文也與《史記》所載多有不合。 30,、《會稽刻石》:前210年始皇東巡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而立,。東漢袁康《越絕書》里對《會稽刻石》有一個描述:“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錢塘浙江岑石,石長丈4尺,,南北面廣6尺,,西面廣尺6寸,刻文立于越東山上,?!碧茝埵毓?jié)《史記正義》記載:“其碑見在會稽山上……其字4寸,畫如小指,,圓鐫?!边@一記載說明唐初刻石還在,,其佚失是唐開元以后的事。至于何時亡佚,,已經(jīng)無從考證,。有一點(diǎn)可以肯定,北宋時已經(jīng)沒有了,。因?yàn)楸彼螝W陽修《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里均未錄入,。 元惠宗(1341年)推官申屠取家藏的《會稽刻石》舊拓本重刻,并題記于后,,與按徐鉉摹本所刻的《嶧山刻石》互為表里,,置于紹興學(xué)宮。明都穆對申屠的重刻大加贊賞,。清康熙時,,申屠的重刻石被人磨去,乾隆55年(1790年),,紹興知府李亨以舊拓申屠摹本,,令金匱錢泳重刻,后有李亨,、翁方綱,、阮元諸家的題跋。申摹的《會稽刻石》雖然沒有秦人的恢宏氣度,,已大失秦刻之原貌,,但清勁圓潤,字口清晰,,法度謹(jǐn)嚴(yán),,仍不失為“鐵線篆”之上品。 31,、蒙受劫難的西漢碑文化,。西漢統(tǒng)治中國230年,是秦朝的15倍??墒橇舸婧笫赖谋虜?shù)量與秦相差無幾,,少的讓人不可思議,而且極少有豐碑巨制,。這與長達(dá)230年的歷史和空前繁榮的經(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極不相稱,。為什么是這樣呢,?考其原因,梁披云在《中國書法大辭典》說:“新莽惡漢德,,凡所在有石刻者,,皆令仆而磨之,不容略留,,故西漢石碑鮮有存在,。”據(jù)考查,,現(xiàn)在所知的,,從全國各地發(fā)掘出來的真正的西漢石碑僅有十余塊:《群臣上壽刻石》、《魯北陛石刻字》,、《霍去病墓室刻題字》,、《楊童買山地記》、《五鳳刻石》,、《孝禹碑》,、《東安漢里刻石》、《萊子侯刻石》,、《五攝兩墳壇刻石》,、《王陵塞石》、《甘泉山刻石殘字》,、《通湖山摩崖石刻》,、《漢武帝泰山玉皇頂無字碑》等。還有一些相傳為西漢刻石的,,如《廣川令高峻殘碑》,、《君諱達(dá)殘碑》、《水衡都尉邊達(dá)碑》,、《治三郡等字殘石》,、《曹白茅等字殘石》、《朱博殘碑》,、《造署舍題記》,、《殷微子墓四字題刻》等,,經(jīng)專家鑒定均為不可信的仿刻。 西漢碑刻傳世者少,,故凡所存真正的西漢碑刻,,皆成珍貴的國寶,成為反映西漢碑文化發(fā)展?fàn)顩r的代表作,。值得好好研究,。 32、《群臣上壽刻石》:也叫《婁山石刻》,。據(jù)清趙之謙考證,,系漢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八月所立,為現(xiàn)存西漢刻石最古者,。道光年間,,廣平知府楊兆璜在河北永平縣(今河北盧龍縣)西30公里的婁山發(fā)現(xiàn)的。高1.72米,,廣0.2米。上刻篆字“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壽此石北”一行計(jì)15字,。左右兩有北魏與唐人題字,。此刻石雖為篆體,但其書法已經(jīng)由秦篆向隸書轉(zhuǎn)變,,筆畫改圓折向方折轉(zhuǎn),。通篇?dú)饷}貫通,率真古樸而生趣,,但書寫草率,,遠(yuǎn)不若《泰山刻石》工整,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對其評價頗高,。 33,、《魯北陛石刻字》:也叫《北陛刻石》或《北陛石題字》。1942年山東曲阜城北靈光殿舊址出土,,其文有“魯六年九月所造北陛”,、“六五乙”12字。此石原存于北京大學(xué),,1980年移至山東曲阜孔廟東廡,。該石是用魯靈光殿建筑用石,石長95厘米,,寬42厘米,,高19.5厘米。經(jīng)考證,,是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魯恭王劉余好治宮室,,曾于曲阜建造了著名的靈光殿,此殿與西京未央宮,、建章殿同屬當(dāng)時國內(nèi)著名建筑,。西漢末年,未央宮和建章殿均被毀,,唯靈光殿保存,。后來,靈光殿也雜草叢生,,不存在了,。這塊陛石即是當(dāng)時靈光殿的階石。此刻石的書法已經(jīng)由秦篆的長表演變?yōu)榉叫?,為典型的早期漢篆,。其中兩個“六”字,一作隸書,,一作篆書,。說明景帝是篆隸雜用,由篆向隸過渡的階段,。 34,、《漢武帝泰山玉皇頂無字碑》: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塊無字碑。位于泰山玉皇頂,,碑高6米,,寬1.2米,厚0.9米,。頂上有石帽覆蓋,,形制古樸,面平滑,,呈黃白色,。上既無雕刻也無刻字。所在歷代稱之為“無字碑”,。有傳說是秦始皇所立,,也有人說是漢武帝所立。后經(jīng)顧炎武,、郭沫若等人認(rèn)真研究了《史記封禪書》和《孝武本紀(jì)》:“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蔽刺帷绊灐?、“封”之類內(nèi)容,。時間應(yīng)該是公元前110年,距今2100多年了,。目前在此碑左右兩側(cè),,各樹代表不同見解的張銓和郭沫若的兩塊詩碑。張銓是明萬歷年間進(jìn)士,,認(rèn)為是秦始皇所立,。 35、《霍去病墓石刻題字》:陜西省文管會于1957年在興平縣漢武帝茂陵西南竇馬鄉(xiāng)霍去病墓前發(fā)現(xiàn)的,。同時出土的刻石共有2塊:一塊上刻篆字“左司空”3字,;一塊上刻有隸書“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10字。兩石均無刻石年月,。據(jù)《漢書》里《霍去病傳》記載,,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死于前117年,,享年僅23歲,。此石刻應(yīng)立于漢武帝元狩六年。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塊隸書刻石,。大體上標(biāo)志完成了篆字向隸書的轉(zhuǎn)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