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和很多人一樣糾結(jié)于生命的無意義,,感覺生活沒有生氣,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這種想法從高中時代起就開始醞釀,,對于“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驅(qū)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離經(jīng)叛道的嘗試,。 在做出這些嘗試的過程中我遭受了很多親人,朋友的不理解和對我的失望,、憤怒,,但與此同時,也令我結(jié)識了許多對我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的人,。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嘗試到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找到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生命給我的回報是超出我所想象的豐厚,。 當(dāng)我在回望自己過去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真實狀態(tài)其實和我,、也和你一開始的想象,,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我想把我的經(jīng)驗分享給你,我想把在我的探索過程中所得到的生命本身的豐厚回報分享給你,,祝你也能夠「成為你自己」,。 我想用這一篇文章,終結(jié)所有的“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問題,。 對于“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一點有四個常見的誤區(qū),。 1.很多人對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在這個世界的某一端存在著一件獨屬于他的事情在等著他,所以他只需要不斷地在外部世界去尋找,,并直至找到這個答案就可以了,。 2.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或者不愿面對自己的真實動機:他之所以口口聲聲宣稱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實只是對于他當(dāng)下生活的逃避,。 3.他們認(rèn)為只要找到那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萬事大吉了。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幻覺:只要找到了這件事,,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就能擁有熱情,就能不再懶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4.很多人在考慮是不是喜歡一件事的時候,,是以一種理性工具主義的態(tài)度去衡量。 即他們往往會在潛意識里盤算了這件事是否辛苦,,是否能讓他獲得別人的關(guān)注和認(rèn)可,,能帶給他怎樣的收益之后等之后再“決定”自己要不要喜歡這件事。 這四個誤區(qū)的影響深遠(yuǎn),,不過在討論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前,,我們先弄清楚你為什么會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會更加重要。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對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件事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可能你聽過你身邊的很多人都在抱怨:我現(xiàn)在做的事情我不喜歡,我現(xiàn)在的工作很無聊,。 但是有些人會因為所做的事情不喜歡,,就產(chǎn)生強烈的抗拒,并天天盤算著辭職,; 有的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并不喜歡,,但是他對此無感; 有的人根本就不追求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還有的人在做著他一開始不喜歡的工作,,但后來他就逐漸喜歡上了,; 還有的人一直都在渴望去做某件事情,但真的有機會去做了,,他反而做了沒多久就覺得索然無味,。 你可能認(rèn)為這輩子如果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所以當(dāng)你在沒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就會很痛苦,; 你父親可能對你說:狗屁!什么做想做的事,,能賺錢才是王道,,你不看看這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會餓死你,! 重點不是你和你父親的觀點誰是正確的,而是為什么你會因為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萬分痛苦,,但你的父親卻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呢,? 你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這很重要,,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和人是不同的,。 沒錯,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你會覺得我給你的這個答案沒有絲毫出彩之處,。 但是“人和人是不同的”這句話背后的內(nèi)涵是: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別人的經(jīng)驗對于你而言沒有意義,。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而別人喜歡的你也不一定會喜歡,。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只應(yīng)該做你自己,別人的成功,,喜好,,評判標(biāo)準(zhǔn)等等都和你沒有絲毫的關(guān)系。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你而言,,“了解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了解了你自己想在一個小城市里過安逸的生活,那么當(dāng)你在大城市打拼的時候你當(dāng)然會痛苦,; 如果你了解了你就是一個很容易記仇的人,,所以當(dāng)你強迫自己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當(dāng)然會不舒服; 如果你了解了你就是喜歡畫畫,,那當(dāng)你拼命賺錢的時候這又能給你帶來什么好處呢,? 但問題是你一生下來就開始被周圍的人和社會洗腦了,他們告訴你你要努力,,你有錢了就會快樂,,你學(xué)習(xí)成績好是很好的,你能出國的話別人都會羨慕你等等,。 你相信了“別人”所說的這些,,并認(rèn)為你就“應(yīng)該”去追求這些東西,你也“以為”你得到這些的話你就能快樂了,。 因為:別人都在追求這些東西,,所以你也應(yīng)該去追求這些。 但事實上,,「你和別人不一樣」,。 你只是從始至終都在被周圍的人“壓迫”和“忽悠”,被他們的語言和暗示蠱惑,,你害怕被拋棄,,于是你不由自主的就開始去追求那些別人告訴你你應(yīng)該去追求的東西。 你以為當(dāng)你考上好大學(xué)之后你會很開心,,但是你沒有,。 你以為當(dāng)你嫁給一個多金溫柔的好老公時你會開心,但你反而感覺很空虛,。 你以為當(dāng)你贏得很多人的關(guān)注和認(rèn)可的時候你就會滿足,,但這種滿足卻好像永遠(yuǎn)無法被填滿。 Yes,,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樂,,而你父親看重的是賺到很多金錢的世俗意義一樣,,你們只是各自看重的東西不同而已,這無所謂誰對誰錯,,也不存在誰的選擇更好或更壞,。 這只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和喜好,僅此而已,。 但問題在于所有人都在試圖令別人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你父親自己看重金錢的世俗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賺錢; 你的老師看重學(xué)習(xí)的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學(xué)習(xí),; 也許等你為人父母的時候你也會給你的孩子說:學(xué)畫畫多好啊,老爸給你報個班吧,! 但是賺了錢會開心的是你父親,,學(xué)習(xí)好了會開心的是你老師,你女兒畫畫學(xué)好了會開心的是你,。 這就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閹割和壓制的過程,。 人本主義認(rèn)為,“自己”是指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如你過去的生命體驗都是你「被動」參與的,,或者是按照別人的意志的生活,那么我們就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在做自己,,那么無論你過去的經(jīng)驗在別人看來多么的美好,無論別人眼中的你多么的成功,,多么的優(yōu)秀,,你都會感覺到很不舒服。 幾乎所有人從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長,,老師等人壓制和操控著,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所以他們只會從大人的角度出發(f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嚇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剝奪孩子選擇的權(quán)利,,剝奪孩子自由表達的權(quán)利。 所以幾乎從一出生的時候起到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因為父母和外界環(huán)境的壓制剝奪了我們「自由探索」的機會。 那么一個高度接納自我,,能夠“做自己”的人是如何長成的呢,? 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一個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覺醒”,,他基于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這逐漸成為他的興趣,,對興趣的探索和練習(xí)越來越深入,,這就內(nèi)化為了他的理想或目標(biāo),。 因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所以他會孜孜不倦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廣度,,鉆研這個世界的深度,。 他就會充分的信任他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會有并且信任和堅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活得很充實,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與激情,,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的人,。 所以繞回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對于“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認(rèn)識的四個誤區(qū),。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在外部世界像找尋寶藏似的發(fā)掘的過程,,而是一種對于自身天性的發(fā)展。 假如你抱著一種“尋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態(tài)度去尋找的話,,那么往往你是無法得到結(jié)果的,。因為真正的答案在你自己的心中。答案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于一個工作,,一次旅游,一次辭職,,而只在于你的內(nèi)心,。 并且,你是否喜歡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決定的,。 你認(rèn)為做這件事情很有前途,,選擇了這個職業(yè)會讓你活得很光鮮,成為某種人會很酷等等,,然后就想把這件事情設(shè)立為你自己的終生目標(biāo),,然后試圖逼迫自己去為此奮斗,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不會過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有些人就是會一定要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時候才能夠開心,。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標(biāo)題,然后開始看了這篇文章,,并且還看到了現(xiàn)在,那么你很可能是屬于后者,。 那么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那么你的內(nèi)心是不會停歇下來的。 你騙不了你自己,,你也沒辦法用一個在別人看來很好的理由試圖說服你自己,,你也的確沒有辦法強迫自己去做你不喜歡做的事。 所以也不可能你找到了一件事情你就能徹底的改變,,你的生活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你想改變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只可能來來自你自己的方方面面徹底的改變,。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并沒有那么大的魔力,。 那么你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對于你而言這意味著什么你知道嗎? 這很可能意味著,,這是你對你自己發(fā)出的一個信號,。 因為你自己常年被壓制,你永遠(yuǎn)都是在被社會和他人的要求與對你的期待牽著走,,你過去所有的生命經(jīng)驗中你都是“被選擇”,,你所有的生活都是你被動參與的,而不是你的主動創(chuàng)造,。 并且你還在日復(fù)一日的追求這些別人,、環(huán)境、和社會洗腦給你的金錢,,好工作,,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買車,,買房等這些對于你的“真我”而言無聊透頂?shù)臇|西,。 你的內(nèi)心一直在試圖提醒你: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但是呢,,你卻從來沒敢從這你已經(jīng)習(xí)慣了的生活中逃離出來,。 你害怕別人看不起你,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尋你的內(nèi)心了你就會流落街頭,,你害怕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你,,你害怕你會失去現(xiàn)在你所擁有的一切,你害怕你的父母會阻止你并對你生氣,,你害怕你的生活失去控制,。 你可能在想,一邊做著一份不喜歡但是能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一邊慢慢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先攢著錢等錢賺夠了就去嘗試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為了不讓父母傷心現(xiàn)尋找一個折中的辦法。 NO NO NO 這些是不可能的,。 你會發(fā)現(xiàn)你在做著你不喜歡的工作時,,那些無聊的瑣碎會吞沒你令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自己,,你的錢會永遠(yuǎn)攢不夠,或者錢攢夠了你也不敢去邁出那一步,,折中的辦法并沒有用,,你還是處于被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的不自在的根本不是這些外在生活對你的壓迫,,而是你的這種恐懼,。 這種恐懼一直在壓迫著你,令你始終無法釋放你內(nèi)在的自我,。 你騙不了你自己,。 即便你的錢攢夠了,也出去探索你,,但你還是會找不到答案,。 因為恐懼還一直存在。 你害怕失去由那個“外在的你”所建筑的一切,,而不敢釋放內(nèi)在的你,。但這本來就是不存在任何折中的辦法的。 因為外在的你和內(nèi)在的你本身就是不兼容的,,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話你也不會想著去尋找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句臺詞:“self-improvement is not the answer,maybe self-destruction is the answer,。 意即:自我成長就和手淫一樣,,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只有全部毀掉才能重新開始,。 你要明白,,你現(xiàn)在所有的思維模式都是由于外在的環(huán)境和他人給你塑造的。 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問題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以那種功利性的思維去衡量,。 因此如果你還是“環(huán)境塑造的外在你”,無論你怎樣嘗試和尋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歡一個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于經(jīng)濟原因嫁給了一個多金的男人,,最后你一定會忍不住和這個男人離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你偏偏不喜歡,?!?/span> 對于你而言,好還是不好,,有前途還是沒前途,,能賺錢還是不能賺錢,,這些對于你而言根本絲毫都不重要。 你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怎樣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許比起抱著從外界尋找到一件事情的念頭來,你靜下心來逐漸「成為你自己」會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于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歡的,,最根本的是在于你自己的心態(tài),你內(nèi)在的態(tài)度,。 當(dāng)你感覺你不是在做自己的時候,,即便你做著一件你以往很喜歡的事情你還是會很煩躁不安,你無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當(dāng)你在做你自己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什么事情是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了。 因為一切都是你自己主動地選擇,,艱難,,容易,偉大,,渺小,,這些都不重要。 我再重復(fù)一遍,,重要的在于你自己內(nèi)在的態(tài)度,,你是否在遵從自我的內(nèi)心在生活。 那么我們要如何逐漸的「成為自己」呢,? 通常來講,,有兩個步驟: 「修通阻礙」,與「自由探索」,。 這兩個步驟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這意味著你要開始修改和調(diào)整你的生活,將那些所有阻礙你做自己的東西都清除掉,。 我們可以假設(shè)在你的精神層面存在著兩個你,,一個是你的「真我」,一個是你的「社會我」,。(當(dāng)然事實上這種假設(shè)是不存在,,也不嚴(yán)謹(jǐn)?shù)模?/span>“真我”這種說法也可能將你帶入一定的誤區(qū),令你認(rèn)為“真我”就和那個外在的你喜歡做的事情一樣,,只要去尋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絕對不是這樣,,這個比喻只是為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會我往往為了生存或者舊有的觀念等而做出了很多的違背你本心的事情,,比如你為了未來的生活而選擇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行業(yè)的工作,,但實際上你想成為一個畫家; 你很想辭職好好的休息一段時間,,但你怕自己辭了職就養(yǎng)活不了自己了,,所以遲遲不敢; 這二者的沖突往往令我們痛苦不堪,。 那么修通阻礙就意味著你要解決這兩者的沖突,。 由于前文對于社會環(huán)境對于個人天性的壓制的批判,這可能會令你認(rèn)為,,我會告訴你修通阻礙的方法就是讓你的社會我徹底消失,,從今后你完全從心所欲的按照你的「真我」去生活。 不,,當(dāng)然不是這樣,。 不管你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年紀(jì),你都已經(jīng)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了很久,,你是不可能完全拋棄你的社會我的,。而且如果沒有你的理性來控制你的人類天性中的懶惰、拖延等一些負(fù)面的習(xí)性,,你完全地從心所欲的話,,可能只會令你廢掉。 所以修通阻礙的本質(zhì)是指:你的社會我和你的真我的“整合”,,并且,,是你的社會我開始為你的真我服務(wù)。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畫家,,在一邊工作的同時,,一邊在業(yè)余時間去畫畫會是更為理性的選擇; 如果你想辭職休養(yǎng),,那么等你做清楚了預(yù)算,,攢夠了錢之后再辭職會更為妥帖。 聽起來我要你將你的社會我和真我整合,,有點兒和前面的由于恐懼而不敢打破自己的社會我去做決定這有點兒矛盾了,。 事實上這完全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 你因為不敢冒險,,所以不敢辭職,,而是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這和你深思熟慮之后決定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雖然從表面來看,,你的做法都是一樣的,,但對于你而言這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 你自己會很清楚這有什么樣的區(qū)別,,你很清楚你做出一個決定是因為對某些束縛的恐懼,,還是在你對現(xiàn)實有了清醒的認(rèn)識之后做出的最好選擇。 不過由于很多人并沒有幸運到像前面我們所舉的例子中那個從事金融行業(yè)還有一個自己的興趣是畫畫的人一樣,,很多人往往連一個真正的興趣都沒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時候未能完成的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你對未知的好奇。 歸根結(jié)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嘗試和改變,,探索世界,。 是的,聽起來都是很虛的詞,。 但是,,你有試著在一張紙上記錄你的想法和行為,試著分析這是你的社會我還是真我嗎,? 你可能現(xiàn)在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你有試過在空閑的時候去做發(fā)傳單、當(dāng)服務(wù)員打零工這種事情來體驗生活嗎,? 當(dāng)你和朋友聊天時你預(yù)感到自己說出某句話是為了裝逼,,所以你主動控制自己沒有說出這些話嗎? 你有試過主動在大街上找陌生人搭訕嗎,? 事實上我們想去做一些事情的方法總是有很多的,。但問題在于,我不能,,也無法給予你一個明確的操作步驟的指引,。 因為每個人的人格完善之路都是不同的,我們無法有一個量化的標(biāo)準(zhǔn)告訴你,,你去做那些事情就一定能夠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在這些過程中也充滿了非常多不確定的因素,你可能會面臨非常多的選擇,。 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態(tài),、你的想法、你的意識等這些你內(nèi)在的非常微妙的因素都會對你造成重大的影響,。 沒有人知道你做出一個選擇是主動地追求還是被動的逃避,,我們不清楚你在有些時候所謂的頓悟是真的想通了還是只是在自我欺騙,,誰能夠了解你做出了一個決定究竟是出于怎樣的動機?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能夠最了解你自己,。 我知道我在最后給出的答案會讓大部分的人感到失望。 但是我相信仍然有少數(shù)人能夠讀懂我的意思,,他們能夠明白從他們看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起就可以選擇和以前不一樣的道理,,我也相信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傳遞的一些思想能夠幫助這些少數(shù)人達成內(nèi)在的進化。 我又能為你做什么呢,? 不過是告訴你,,這一切都要你自己為了你自己去做,而已,。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