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是廈門旅游的必去之地,就好像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青島的八大關,、上海的外灘一樣,,那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是每個去廈門旅游者的首選之地,。到達廈門第二天一早,,我與妻子就匆匆地乘坐公交車去東渡碼頭,冬天客人不多,,東渡碼頭購買船票人也不多,,據說在旅游旺季,先得在廈門輪渡公司網站預訂船票,,不然的話你的排隊若干個小時,,才能買上票。 輪渡在鷺江上航行,,廈門市區(qū)對面的海滄區(qū)高樓林立,,廈門本島面積不大,,僅130平方公里左右,以前從陸路進出廈門只有一條海堤路,,現在的廈門已經修建了四座大橋與一條海底隧道,,廈門本島西面的海滄區(qū)中間隔了一條九龍江,在九十年代末期,,廈門建造了海滄大橋,,從此廈門本島開通了一條西出口通道,結束了兩岸隔海相望的狀況,,同時海滄區(qū)也得到快速的發(fā)展,。 廈門市區(qū)一派繁華,老的輪渡碼頭與中山路口的鷺江賓館歷歷在目,,廈門鷺江道有點與上海外灘相似,,就是規(guī)模小點而已。 二十分鐘的航行,,鼓浪嶼已經近在眼前,,輪渡將在三丘田碼頭停靠,。 鋼琴碼頭依舊是老樣子,,這個碼頭在白天僅提供給當地人使用,外地游客與旅游團隊只能從三丘田碼頭或內厝澳碼頭上島,,只有在晚上非高峰時段才能使用該碼頭,。鼓浪嶼是我國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量密度居全國之首,,島上二萬多人口,就有三百多架鋼琴,,著名的鋼琴家殷承宗,,原上海聲樂研究所所長林俊卿等都是鼓浪嶼人,所以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xiāng)”,。 進入龍頭路,,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漸入眼簾,12月份的江南已經進入隆冬,,這里依然是滿目綠色,、鮮花盛開。 冬天的鼓浪嶼少了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多了清凈、自然與休閑的心情,。 典型的閩南與廣東建筑形式——騎馬樓,,南方夏天多雨,太陽也毒辣,,騎馬樓下可以避雨遮陽,。 歷史的原因,造就了鼓浪嶼的中西各異的建筑風格,。 鼓浪嶼上趙小姐的店有三個,,是個非常有特色的店鋪,鼓浪嶼沒有夜生活,,當然也沒有夜店,,到了晚上,這里是寧靜的,,也會是無聊的,,如果你準備在鼓浪嶼住一個晚上,趙小姐的店是島上唯一可以讓你待晚一點的地方,,在里面喝茶品咖啡聚友是個不錯的選擇,。 鼓浪嶼的黃勝記是廈門最正宗的一家百年老店,始創(chuàng)于1842年,,里面的福建肉松是純手工制作,,采用傳統(tǒng)秘方,完全使用新鮮優(yōu)質的豬后腿精肉精制而成,,原料從收購到加工完成不超過12小時,,這樣保持了肉干100%的新鮮,使肉松富有彈性,,口感更純正,,味覺更佳。旅游淡季,,游客不多,,老妻禁不住誘惑,在里面買了點肉脯。 鼓浪嶼上的店鋪起名很有特點,,這家賣茶葉的店取名“聯(lián)邦調茶局”,。 這個細妹子拿店鋪萌妹子牌子留影,經得同意,,我也給這個“聯(lián)邦調茶局”的萌妹子拍了一張照片,。 龍頭路的三岔口有一種不可錯過的小吃"葉氏麻糍",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麻糍就是糯米糍粑,,把碎花生、黑白芝麻弄細碎,、再把糖粉混合的餡料再揉成團,,滾上一層黑芝麻粉。本想買點嘗嘗,,無奈已經銷售完了,,要等一個小時才能送來,淡季里也供不應求,,遺憾了,! 福建南平順昌縣的特產“蛋滿灌”。 鼓浪嶼的小吃很多,,這家員工現做現賣“蛋滿灌”,,先用筷子尖穿破生雞蛋,在蛋里塞入肉末,、香菇末,,煮熟后放入紫菜、香菜末,,十元一份,,買的人還不少,。 “第七鋪,,總有刁民想害朕”,是什么東東,?你去了鼓浪嶼就知道,,這是一家經營餡餅、牛軋?zhí)?、鳳梨酥,、肉脯等廈門特色伴手禮的連鎖店,在鼓浪嶼就開了二家門店,。 “臺灣朱頭三”,,豬肉香腸高高掛起。店老板朱家宏是臺灣高雄人,家里排行老三,,故取名臺灣朱頭三,,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在鼓浪嶼開了七家連鎖店鋪,他的高招之一就是對員工工資每天發(fā)放,,工資的高低除了新舊員工差別外,,不是看業(yè)績,而是看對待客人的笑臉程度,,所以客人的點評是“食物五星,,服務可以給六星”。 “沈家粉腸”店是龍頭路上客人最旺的小吃,,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墻壁上掛滿了各種銅牌。在這里你可以吃到八閩大地的各種各樣小吃,,而且價格也不高,。 廈門蘇小糖店不下十家,在鼓浪嶼的路上我就看到二家,,這是蘇小糖“一號店”,,里面供應各種花生牛軋?zhí)恰⑹止ぶ谱鞯娘灨傻?,沒有進去,,名字取得很浪漫。 穿過龍頭路商業(yè)街,,來到馬約翰廣場,,體育場旁高大筆直的椰子樹,像一隊衛(wèi)兵整齊排列歡迎大家的到來,,鼓浪嶼景區(qū)考慮很周到,,在樹下擺放著供游客休息的凳子,走累了就坐下歇歇,。 路開始陡了,,一路上坡去日光巖。 日光巖正門,,日光巖的門票成人60元,,而且對六十歲至七十歲之間非本地人群沒有優(yōu)惠,你可以買鼓浪嶼五個景點的聯(lián)票,,成人是100元,。 一路往下走到海邊,遠眺日光巖龍頭山頂,。 港仔后沙灘上,,雖說是冬天,,一些年輕人不怕冷,依舊光著腳丫在海水旁玩自拍,。 進入菽莊花園,,貼著海邊的四十四橋走去,迎面一塊巨石,,石壁上刻著“海闊天空”這四個字是明代書法家張瑞圖的字跡,,站在這里真有點海闊天空的氣派! 菽莊花園四十四橋凌波臥海,,依山疊石,,曲橋宛如游龍,使小巧玲瓏的花園,,擴大數倍,。 菽莊花園建于1913年,是園主人林爾嘉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的,,1956年辟為公園,。 這是園主在菽莊花園建成后,寫的園記,,因懷念臺北故居板橋別墅而建,。 彎彎曲曲的四十四橋,是園主在建園時正好四十四歲,,為此紀念,,故取此名。此橋下有閘門,,把海水引入園內,,構成了大海、內池,、外池三處,,每次漲朝里就把閘門打開放海水入池,退潮時便把閘門關上把大海藏了進來,! 站在山坡上看菽莊花園,,曲橋內池風平浪靜,曲橋外面波浪拍岸,。 在山坡上從這個角度看去,,就是一個江南古典園林,,壬秋閣有一半立在海里,。 壬秋閣后的補山園,與大海完全隔開,,形成園林的后花園,。 聽濤軒改建成“鋼琴博物館”,展出由鼓浪嶼旅澳收藏家胡友義先生畢生收藏的世界名古鋼琴30臺,鋼琴博物館使鼓浪嶼琴島名符其實,,增添光彩,! 立在鋼琴博物館大門前的鋼琴捐獻者胡友義先生半身像。 菽莊花園游覽結束,,一路向浩月園走去,。 夏天的臺風,把鼓浪嶼島上粗壯的榕樹刮到不少,,一路上看到不止三處被臺風刮倒的榕樹歪斜在路旁,,正所謂樹大招風,橫在中華路上被臺風刮倒的榕樹已經發(fā)生幾個月了,,管理部門用空心鐵管支撐著,,防止進一步惡化傷人,這也算一景吧,。 鼓浪嶼上也有人跡稀少的幽靜小路,,這是一條在去林巧稚紀念館的漳州路。 林巧雅大夫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yī)學圣母”,, 甚至在去世前一天還接生了6個嬰兒,。 林巧雅紀念館——毓園。 林巧雅大夫立像,。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逝世。遺囑中,,她將個人畢生積蓄3萬元人民幣捐給醫(yī)院托兒所,,骨灰撒在故鄉(xiāng)鼓浪嶼的大海中。 “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怎能見死不救能治不治!”,,大夫有大夫的道德,,說的多好啊,! 位于漳州路5號的原英國領事館舊址,,鼓浪嶼是從1844年開始有歐式別墅的。1840年6月,,英國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廈門被迫成為通商口岸,,從此鼓浪嶼被英國殖民者占據。1902年清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訂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此后共有15個國家曾在鼓浪嶼上設置過領事館,。隨同而來的外國商人在此開洋行和公司,建造了大批濃烈的歐陸風格建筑,,在這2平方公里不到的小島上,,中西建筑并存,這在我國其他地區(qū)極為罕見,,故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稱,。 英國領事館舊址大門。 皓月園位于鼓浪嶼東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為紀念鄭成功從荷蘭手里收復臺灣,省市二級政府在此建鄭成功紀念館,,并樹立鄭成功巨型石像,。 十點多鐘上島,一圈下來花了四個小時,,也滿累的,,也再次讓我見證了鼓浪嶼的美! 顧志曄 2017年2月8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