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頭行 楊鳳棲 萬里長江,波浪滔天,。你可曾想過:這不盡的江水是從哪里來的,?這條哺育我們千秋萬代,灌出青藏,、巴蜀,、南韶、楚吳等地輝煌文化,、滋潤我們五分之一土地的大江發(fā)源在何方,?經(jīng)過幾年的考察,科學工作者終于弄清了,,萬里長江發(fā)源于西藏和青海交界處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冬西南側(cè)的萬年冰河中,。 長江源處在青藏高原腹地,交通險阻,,氣候惡劣,,人煙衡少。多少世紀來,,由于沒有認識它的真實面貌,,在江源地區(qū)的藏族同胞中,流傳著許多神奇的故事,。其中有這么一個故事:遠古時候,,玉皇把一只神牛犢降落到青藏高原上,,指令它在這廣闊無垠的高原上啃完青草,踏平雪峰山巒,,使它變成一片砂礫,。可是,,神牛犢違背了玉帝的旨意,,卻從它的鼻也中噴出兩股清泉來。清泉象甘露,,滋潤了草原,。頃刻,草原顯得格外美麗,,格外妖嬈,。玉帝知道后,十分惱怒,,指牛為石,。而頑強的小牛犢不屈不撓,當它變成石頭后,,仍從石逢中噴出兩股清泉,。這兩股潺潺的流水,匯集了千萬條小河流,,成了萬里長江的源頭,。至今,這條河流人們叫它通天河,,藏族人民稱為直曲,。“直”,,藏語意為牛犢,。實際上,通天河不過屬于萬里長江的源頭,。至今,,這條河流人們叫它通天河,藏族人民稱為直曲,?!爸薄保卣Z意為牛犢,。實際上,,通天河不過屬于萬里長江的上游河段,離長江源還很遠很遠,。美麗的神話總是令人神往的,。人們不斷地尋找這塊神牛石,。唐代,地理志上就有“江出犁牛河”的記載,。到了明代,,又有許多著作提到:“金沙江源出吐蕃共龍川犁石下,謂之犁河,?!鼻宄R召南《江道論》中更描繪得神乎其神:“犁牛河出西藏衛(wèi)地之巴薩通拉木山東麓,,山形高大,,類乳牛……”在科學不發(fā)達的過去,,誤把傳說作為現(xiàn)實,,是不足為怪的。 的確,,要到長江源頭談何容易,,當我們告別了沉浸在春天里的蘭州城,來到格爾木后,,便翻上了“橫空出世”的昆化山,。經(jīng)過幾天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青藏公路一端的重鎮(zhèn)溫泉,。然后離溫泉向西,,直奔源頭。到那里,,可就是荒無人煙,,一大片沼澤了我們就改乘馬匹。艱難的歷程給我們帶來了萬千辛苦,,但神奇的大自然又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喜悅,。看呵,,格拉丹科雪峰已映入我們的眼簾了,。 格拉丹冬雪峰,海拔高達六千六百米,。藏語的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看哪,,格拉丹冬,,冰峰林立,冰川縱橫,。四十多條冰川象玉龍飛舞,,高聳著向外飛去,,真是氣吞山河,氣象磅礴,。它夏日消融,,冰水橫溢,成了哺育偉大長江的不盡之源,。 因融溶作用,,長江源頭的冰川的冰舌部位,形成了奇異華麗,、姿態(tài)萬千的冰塔林,。大自然真象一個能工巧匠,把自己打扮得那么艷麗啊,。這些冰塔林頂天立地,,又互相依倚,組成了長江源頭的一排排奇陣,,使人感到變化莫測,。我們真象走進一個神話般的水晶宮里。身旁雪白的冰林銀光閃爍,,腳下云霧繚繞,,好似瓊樓玉宇,猶如仙境幻影,,突然,,只見潔白的雪峰上涌出團團鳥烏云,蔚藍色的天空頃刻間變成一團漆黑,。眼前的美景不見了,,只見雷聲大作,電光閃閃,,狂風夾著豆大的冰雹,,鋪天蓋地向我們襲來??耧L扯著我們的衣袖,,冰雹象無數(shù)條鞭子朝我們身上猛抽,厚厚的鴨絨衣全淋濕了,,個個成了落湯雞,。真是多變的高原氣候呵!人們常說,,地質(zhì)工作者風餐露宿,,爬冰臥雪,工作千辛萬苦,,但當我們用地質(zhì)錘揭開大自然的奧秘,,領略大自然的各種奇景時,,又誰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呢? 為了尋覓長江的第一股流水,,為了測定長江源頭的水流速度,,我們天天在冰塔林中穿行,在雪崖上登攀,。我們沿冰川走到冰舌尾端,,只見冰川峭壁聳立,冰崖如墻,,有的竟高達二十多米,。其下部由于夾帶泥沙,冰崖顏色上白下黑,,層次分明,。冰舌頂部融水沿冰崖凹處瀉下,形成一股股細水瀑布,,宛如一條條銀亮的飄帶直向山下飄去這些飛瀑的溶水匯在一起,形成無數(shù)條小溪,。冰川和巖石的交替區(qū),,容易吸熱,融溶更為劇烈,,只見潺潺流水,,布滿了整個長江源頭。聽著這叮當作響的淙淙流水,,望著布滿了整個長江源頭的的涓涓細流,,油然產(chǎn)生了短暫的懷疑:難道波濤滾滾、奔騰不息的萬里長江,,就是起源于這里么,?是的,這股股瀑布,,這涓涓細流,,就是萬里長江的第一股流水,雖然是那么細小,,但它不畏千山萬壑,,開始了萬里征程,邁開了堅定的步伐,。這可能也是長江偉大的所在吧,。流水雖然是那么細小,但它把美麗富饒的表藏高原和祖國名川大江連了起來,。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面對著雄偉的長江,,寫下了千古絕句,。但有誰育萬里長江的冰峰雪嶺,對發(fā)源萬里江河的壯麗山川寫過一句贊美的詩句呢,?只有在今天,,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才有可能涌出提示長江源頭的詩情畫意,! 摘自: 《西藏日報》1979年9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