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經(jīng)歷,,鑄就文壇領(lǐng)袖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768年~824年),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韓愈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祖輩都曾在朝或在地方為官,其父韓仲卿,,官至秘書郎,。韓愈的早年經(jīng)歷真可謂是坎坷不平。父親在韓愈三歲時便逝世,,韓愈由其兄韓會(738—780)撫養(yǎng)成人,。 韓愈自念是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韓愈七歲時讀書,言出成文,,十二,、三歲時就能寫文章。而在韓愈十二,、三歲時,,哥哥韓會又不幸因病去逝。韓會早逝后,,韓愈隨寡嫂鄭氏避亂宣城,,顛沛流離。 唐朝中晚期名將馬燧 貞元二年(786年),,韓愈離開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長安,,欲投奔族兄韓弇(yǎn,,753—787)。適逢身為殿中侍御史的韓弇前往平?jīng)?,與吐蕃會盟,。后吐蕃劫盟,韓弇被擒,,后遇害,。韓愈遂投靠名將馬燧(726—795)。后曾作《貓相乳》以感其德,。 唐貞元二年(786年)韓愈十九歲,,懷著經(jīng)世之志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一連三次均失敗,, 直至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進士考試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進士以后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韓愈又三次參加吏選,,但都失?。蝗谓o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復;三次登權(quán)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 韓愈操行堅定純正,,但仕途卻很不順利,。792年及第后,做過節(jié)度使推官,,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晉升為監(jiān)察御史。當時關(guān)中地區(qū)大旱,,韓愈在查訪后發(fā)現(xiàn),,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guān)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謊報稱關(guān)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yè),。韓愈在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饑狀》疏,,韓愈談論時事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回避什么,。最后彈劾不成,,反遭李實等讒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顛沛流離的早年經(jīng)歷,,充滿坎坷的科舉之路,屢遭貶謫的崎嶇仕途,,鑄就了韓愈一代文壇領(lǐng)袖的地位,。有“詩豪”之稱的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772-842)《祭韓吏部文》云:“手持文柄,,高視寰海”“三十余年,,聲名塞天”,。 作為一代文豪,韓愈敢開風氣之先,,為文為詩氣勢磅礴,,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提出“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代中國文風影響很大,。 蘇軾評韓愈“文起八代之衰 元豐元年(1078年),,韓愈被北宋朝廷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北宋文學家蘇軾(1037—1101)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諫迎佛骨,,成為思想宗師捍衛(wèi)華夏人文道統(tǒng)觀念第一人——唐朝初期學者傅奕 中國思想界第一個捍衛(wèi)華夏人文“道統(tǒng)”觀念的人,,是唐朝初期的學者傅奕(555—639),。傅奕在622年和624年兩次上書,請求唐高祖李淵(566—635)廢除佛教,。武德九年(626年),,李淵發(fā)布《沙汰僧道詔》,雖不像傅奕建議的那樣徹底廢除佛教,,但其整頓,、純潔宗教的想法顯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博奕反佛建議的回應。 唐高宗李治 顯慶四年(659)九月,,內(nèi)山僧智琮、弘靜入內(nèi)宮,,與唐高宗李治(628—683)談及歧州阿育王寺塔下地宮佛指舍利之事,,引傳說“三十年一開示”奏與高宗,并說自貞觀初年開啟至今,時間己屆30年滿,。因此,,請求迎出舍利,高宗下敕準奏,。遂前往開示,,并給錢5000,賜絹5000匹,,以作為對佛指舍利的供養(yǎng),。顯慶五年(660)春三月,高宗下敕取舍利往東都入皇宮內(nèi)供養(yǎng),,前后共歷時近4年,供養(yǎng)極其盛大,。 唐憲宗李純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的時候,唐憲宗李純(778~820)下令把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請到首都長安,,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搞一場盛大的“佛指文化節(jié)”。說來這活動,,原本就是唐朝帝王們酷愛的一個常規(guī)項目,,從初唐高宗李治(628~683)開頭,到中唐憲宗這會兒,,算起來都是第六次了——之間的唐肅宗李亨(711~762年),,甚至還連辦過兩回呢! 佛指骨舍利子 韓愈情緒極為激昂,,以一篇《論佛骨表》上疏直諫,對興師動眾,、耗費巨資,,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唐憲宗進行直接抨擊。韓愈劈頭就用史料對比的手法,,直言“漢前無佛國運久,,漢后信佛命不長”,梁武帝蕭衍“事佛漸謹,,年代尤促”,、“事佛求福,乃更得禍”,;“高祖限佛令人敬”與“憲宗崇佛令人警”進行對比,,希望皇帝繼承高祖之志;“佛本夷狄,至多客禮,,不應迷其骨”,,應將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絕根本,,以斷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極言——“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一切災殃,,由臣承擔,,上天鑒福,絕不怨悔”,。 唐憲宗時期的宰相裴度 韓愈的這篇《論佛骨表》,簡直是就把個唐憲宗氣得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舊唐書》上說,憲宗怒甚,,對韓愈“將加極法”,,宰相裴度(765~839)等人趕緊求情,憲宗不允,,說:“愈言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 憲宗執(zhí)意要殺韓愈,。幸虧人心里面還都是有桿秤的,,大家都覺得韓愈雖然筆桿子尺度有些過大,但畢竟沒拿槍桿子,,罪不至死,。幾位皇親國戚見憲宗執(zhí)意要殺韓愈,也忍不過輪番上前來說情,,唐憲宗這才消解了一部分怒火,,將韓愈貶到當時的老少邊窮地區(qū)潮州了事。 忠心進諫,誓為王者之師被貶之后,,韓愈寫下了一首七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這首詩表達了韓愈忠心進諫,、一心為國為民的情懷,。 作為一個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派,儒家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所夢寐以求的結(jié)果是什么,?自然是奔波勞碌到處作“王者師”,苦口婆心談“王道”之利,、“霸道”之害,,努力“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于國,,那是崇高而又偉大;于己,,那是尊貴而又榮耀,。 儒家的最高追求——為王者師 韓愈畢生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排斥佛老,,匤救政俗之弊害”,;“呵詆釋迦,申明夷夏之大防”,。韓愈文以載道,,奮斗不已。這種為國為民,、不懼生死,、忠心進諫是儒家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經(jīng)此一遭,,韓愈自是名聲大振,。 韓愈還從理論上來辟佛,建立一套儒家理論體系,,來與佛教相對抗,。韓愈著《原道》,主張:“人其人(強迫和尚還俗),,火其書(燒去佛經(jīng)),,廬其居(改寺院為民房),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庇种对浴?,提倡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之心性論,。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的口碑高于韓愈 在唐宋兩代500多年的文化圈里,大師名人太多,,韓愈其實顯得并不多么出色,。論寫詩,前頭有李白與杜甫,,一為浪漫主義巔峰,,一為現(xiàn)實主義標桿,晚唐時期柳宗元(773—819)的口碑也明顯要高于韓愈,,在當時的文壇上,,韓愈之所以能被明朝人捧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格外地搶眼,,原因就在于這次冒死進諫,。 唐穆宗李恒(795~824)時的長慶二年(822年)九月,韓愈轉(zhuǎn)任吏部侍郎,。長慶三年(823年)六月,,韓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因不參謁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被罷免京兆尹,授職兵部侍郎,。 唐代思想家、文學家李翱 李翱(áo,,772年~841年,,字習之),是中國唐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師從韓愈學習古文,協(xié)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guān)系在亦師亦友之間,。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著有《復性書》,,主張性本無善無惡,,說:“凡人之性,,猶圣人之性歟;桀紂之性,,猶堯舜之性歟,!”注:歟,音yú,,表感嘆,、反詰、疑問語氣,。李翱主張要恢復人的自然本性,。 李翱所建立的理論雖然導源于《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實已受了佛家“明心見性說”的影響,。唯心色彩已較韓愈更為濃厚。認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問》),。主張人們的言行都應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 儼禪師與太守李翱 韓愈和李翱的思想成為宋初道學的根源,,開了理學的先河,,是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唐初原本就有像傅奕,、呂才(606~665)等反對佛教者,,韓愈之后,唐朝更是涌現(xiàn)了一批像劉禹錫(772~842),、柳宗元(773~819)等反對佛教的儒家學者。 說明:本文為作者“儒釋道能承載復興中國文化的重任嗎,?”之六,;本號發(fā)表的“佛教是什么時候、借助于誰的力量真正地融入中國的,?”是之四,;“孔子和而不同,佛教反客為主,,道教成后娘養(yǎng)的,,儒家該如何反擊?”是之五,。 深層挖掘,,傳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華夏人文,! 版權(quán)聲明 本文為自由文化學者郭文喜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歸郭文喜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