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以“文”字為謚號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下面做一下簡單介紹。 東晉時期從謚法上來說,,“文”這個字并沒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人,,都單謚一個“文”字。東晉的王導,,謚號是文獻,。整個東晉,只有他一個人謚文獻,。 唐朝時期到了唐朝的時候,,魏征、陸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謚號,。 魏征 宋朝時期北宋時承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謚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謚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彼抉R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jīng)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后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实鄄豢陷p易給人。宋朝得文正謚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范仲淹 元朝時期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 明朝時期明武宗的時候,,大學士李東陽要死了,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謚號擔憂,,楊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給他文正的謚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因為李楊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詩諷刺說:“文正從來謚范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到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泵鞒玫轿恼@個謚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謚文正,。 清朝時期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湯斌、劉統(tǒng)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 曾國藩 著重說一下明清時期的大臣謚號: 明清兩朝群臣謚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guī)范,,“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謚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后,,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jié),、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清朝謚文正,,是從乾隆朝開始的。 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這樣一來,,謚號不僅具有特定的涵義,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眾多的謚號之中,,“文正”居于首位,難怪明清時代的朝臣諸公要為謀取這一榮譽大動心思,。例晚清重臣張之洞,,自恃功冠群僚,當他得知曾國藩死后獲謚“文正”大感不平,,憤憤然道:“如滌生(曾國藩字滌生)者,,也能謚'文正’,那我又該得謚如何,?”可憐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僅得謚“文襄”,不但遠比不上曾國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鴻章的“文忠”還低了十多級,。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guī)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李鴻章——文忠 左宗棠——文襄 張之洞——文襄 |
|
來自: 漫步之心情 > 《4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