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审榭煽v,可箝可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前面我們講“立勢而制事”,“立勢”就是通過度量事物各方面的關系和能量,,來確立事物的發(fā)展方向,。根據(jù)這個方向去把握和控制事物的發(fā)展,就叫做“制事”,。鬼谷子這里說“空往而實來”,,就是對著“立勢而制事”說。立勢要順其自然不留痕跡,,故說“空往”,;制事要切實可行收到實效,故說“實來”,。這也是飛箝二字應有之義,。而立勢的過程,必須讓相關方面的人參與進來,。所以鬼谷子說:“綴而不失,,以究其辭?!本鸵剂科淙说那闆r,,不要有所遺失。這樣才可以“可箝可縱,,可箝可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這里“可箝”,、“可引”都是指飛箝所達到的效果。就像放出去的信鴿,,無論怎么飛,、飛到哪、飛多遠,,都能準時回巢,。 下面我們引《戰(zhàn)國策》中張儀說秦王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節(jié)的內容,。 張儀說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愿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余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裉煜轮畮觳挥?,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shù)千百萬,,白刃在前,斧質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殺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zhàn)頓足徒褐,,犯白刃,蹈煨炭,,斷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今秦地形,,斷長續(xù)短,,方數(shù)千里,名師數(shù)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戰(zhàn)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開地數(shù)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張儀所說的這個秦王,,就是蘇秦所說的那個秦惠王。蘇秦以連橫策略游說秦惠王不成,,掉頭以合縱策略去游說燕趙六國,。此時六國合縱抗秦之勢已經基本形成。這在秦惠王來說,,等于失去了先機,,落了后手。這時候已經不是連橫不連橫的問題,,而是由誰來主導這個連橫策略,,去游說六國,讓他們共同事奉秦國,。因為此時秦惠王已經感覺到六國合縱的壓力,,連橫策略是事在必行的。 張儀在這種情況下游說秦惠王,,他把重點放在如何取得秦惠王的信任上,。張儀采用的是逆入法,上來先揭秦國的短,。他說,,秦國本來占盡天時、地利,,結果卻弄的國庫空虛,、兵民疲敝、四鄰不服,,這沒有其他的原因,都是你們秦國這幫謀臣不能盡忠造成的,。這等于罵秦國的謀臣都是草包,。 張儀這一番言辭,有兩個作用,,一方面通過貶低秦國謀臣來抬高自己,,另一方面也由此暗諷秦惠王不會用人,沒有識別人才的慧眼,。 接著,,張儀歷數(shù)秦國先前的策略失誤,以說明謀臣們的無能和不忠,。他說: “臣敢言往昔,。昔者齊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兵強,,戰(zhàn)勝攻取,詔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鉅坊,,足以為塞,。齊,五戰(zhàn)之國也,,一戰(zhàn)不勝而無齊,。故由此觀之,夫戰(zhàn)者萬乘之存亡也,。且臣聞之曰:‘削株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嘏c荊人戰(zhàn),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當是之時,,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舉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陵三晉,。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荊人和,。今荊人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
張儀說,想當初秦國和楚國作戰(zhàn),,大破楚軍,。那時如果一舉占領楚國,當時就可以稱霸諸侯了,??上В銈兦貒闹\臣不這樣做,,撤軍與楚國講和,。所以楚國今天才能統(tǒng)帥東方各國,帶頭來和秦國作對,。這是秦國第一個不能稱霸天下的原因,。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大王以詐破之,,兵至梁郭,,圍梁數(shù)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志絕。荊,、趙之志絕,則趙危,。趙危而荊孤,。東以弱齊、燕,,中陵三晉,,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
張儀說,想當初秦國軍隊已經打到魏國的都城大梁,,當時如果圍攻數(shù)旬,,就可以占領大梁,消滅魏國,,稱霸諸侯,。當秦國的謀臣又沒有這樣去做,反而又一次撤退軍隊,,與魏國講和,。這是秦國第二個不能稱霸的原因。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靈于外,,士民潞病于內,,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張儀講秦國第三個不能稱霸的原因,,是穰侯這個人有問題。穰侯這個人窮兵黷武,,為了增加自己的封地,,連年對外用兵。所以張儀說他是“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這是極端的不忠。 接下來,,張儀又講到秦趙的長平之戰(zhàn),。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氓,,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爭韓之上黨,,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當是時,,趙氏上下相親也,貴賤不相信,,然則是邯鄲不守,。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腸,,降代,、上黨。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黨不戰(zhàn)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zhàn)而已反為齊矣,,中呼池以北不戰(zhàn)而已為燕矣。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挾荊,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大王拱手以須,天下偏隨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yè),,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之拙也,。 “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怒,,戰(zhàn)栗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軍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又并軍而致與戰(zhàn),。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天下之從,,豈其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慮之也。
張儀說,,長平之戰(zhàn)的時候,,秦軍完全可以趁勢攻取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亡,,則天下垂手可得,。但秦國的謀臣又與趙國講和,這是謀臣們的無能,。 不止如此,,趙國當亡而不亡,秦國當霸而不霸,,這讓天下人看透了秦國謀臣的無能,;后來秦軍又兩次與趙軍交戰(zhàn),都戰(zhàn)而不勝,,棄甲而逃,,這讓天下人看透了秦國軍隊的實力。由此來看,,天下諸侯的合縱力量,,豈不是太難對付了嗎? 至此,,張儀采取逆入的方法,,“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不僅反復的打擊了秦惠王對手下謀臣的信心,,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鉗制住秦惠王的意志,,令秦惠王意識到眼下必須信用張儀才能解決問題,。這就是鬼谷子所說的“以箝和之”、“空往而實來”的涵義,。 打擊秦惠王的信心并不是張儀游說的目的,。鬼谷子說:“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睆垉x欲藉此使秦惠王重新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重新審量時勢,,以使其和自己的策略保持一致。所以,,下面張儀話鋒一轉,,由逆變順,變成“以意宜之”,。 “且臣聞之,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茍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為天子,帥天下將甲百萬,,左飲于淇谷,,右飲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為難,。武王將素甲三千領,戰(zhàn)一日,,破紂之國,,禽其身,據(jù)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智伯率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于晉陽,,決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錯龜,數(shù)策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而使張孟談,。于是潛行而出,,反智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智伯之國,,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斷長續(xù)短,,方數(shù)千里,,名師數(shù)百萬,秦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領諸侯之道,。大王試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伯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于國,,以主為謀不忠者,。”
這里張儀先引了武王伐紂,,以及趙襄子約韓,、魏,三家分晉的故事 ,,來激勵秦惠王,。最后,張儀告訴秦惠王:如果六國合縱不破,,秦國不能稱霸諸侯,,你就殺了我,。這是張儀以打保票、立軍令狀的方式,,堅固秦惠王對自己的信心,。 長平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出土兵器 上面我們以《戰(zhàn)國策》中的張儀說秦王為例,對《飛箝》篇的最后一段,,做了簡要的說明,。在《戰(zhàn)國策》中,這是一篇很成問題的文章,,現(xiàn)在爭議很大,,到底是不是張儀游說秦惠王,很值得懷疑,。因為其中張儀提到的幾件事,與其他文獻的記載相比較,,在時間上有很大出入,。但這篇文章作為研究戰(zhàn)國縱橫家思想的資料,卻是非常珍貴的,。特別是針對《飛箝》這一篇,,其中幾個重要概念,都可以用它來說明,。所以盡管這篇文章比較長,,我們還是全文引用,并做了分段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