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瞑眩”典型病案
《尚書 ·說命上》 曰 : “若藥弗瞑眩,, 厥疾弗瘳,。 ” 大意是指服藥后若沒有發(fā)生瞑眩反應, 則疾病難以 治愈,??碱ㄑR辉~ , 《說文》 曰 : “瞑,, 翕目也 ,。 ” “眩, 目無常主也” ,。瞑眩的本義是指疾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 的頭昏目眩,、 眼睛不能睜開的臨床癥狀。唐 · 孔穎達 疏 : “瞑眩者,, 令人憤悶之意也,。 ” 又引晉·郭璞云: “瞑眩亦通語也。然則藥之攻病,, 先使人瞑眩憤亂,, 病乃得瘳,。 ” 瞑眩的詞意逐漸被引申為治療過程中 的一種藥物反應現(xiàn)象, 并且預示著疾病向好的方面 轉化,。日本古方派著名代表人物湯本求真在《皇漢 醫(yī)學》 中指出 : “瞑眩者,, 不過為藥劑之反應現(xiàn)象, 其 癥狀為一時性,, 片刻后此等癥狀固即消滅,, 而本病亦 脫然痊愈矣。 ” 有學者定義瞑眩的概念為: 在采用各 種療法的治療過程中,, 所出現(xiàn)的一時性,、 沒有預料到 的各種不快癥狀, 隨此之后出現(xiàn)主體疾病的好轉或 痊愈者,, 即為瞑眩,。這是一種和藥物中毒或副作用 等所不同的反應現(xiàn)象 [1 ] 。瞑眩不僅是藥物的反應 現(xiàn)象,, 而是包括湯液,、 針灸等各個治療領域在內的治 療過程中的一種反應現(xiàn)象。
1 瞑眩的特點
1. 1 突發(fā)性和短暫性
從 《傷寒論》 中諸條文對瞑眩的描述可知瞑眩 發(fā)生時多具有突然性和短暫性的特點,, 來疾去速,, 癥 狀很快消失, 僅有少數(shù)可達數(shù)日以上 [2 ] ,?!秱摗?174 條論述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中提到 : “初 一服, 其人身如痹,, 半日許復服之,, 三服都盡, 其人如 冒狀,, 勿怪,, 此以附子、 術并走皮內,, 逐水氣未得除,, 故使之耳。 ”
1. 2 表現(xiàn)多樣性
瞑眩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 絕大多數(shù)不可預知,。 《傷寒論》 中有 20 余條有關瞑眩的記載, 癥狀表現(xiàn) 各不相同,, 如煩,、 目瞑、 眩冒,、 郁冒,、 衄血,、 下利、 汗出,、 戰(zhàn)汗,、 身如痹、 躁煩不知痛處,、 奄然發(fā)狂等,。其中 《傷寒論》 第 46 條曰 : “太陽病, 脈浮緊,, 無汗,, 發(fā)熱,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此當發(fā)其汗,。服藥 已, 微除,, 其人發(fā)煩,, 目瞑, 劇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 然者, 陽氣重故也,。 ” 條文中服藥后“發(fā)煩目瞑” 正是 瞑眩之表現(xiàn),。探其原因太陽傷寒八九日時, 臟腑經 絡氣機阻滯,, 邪無出路,, 服麻黃湯之后, 人體正氣突 然得到有力藥劑之援助,, 奮起抗邪,, 因此出現(xiàn)“發(fā)煩 目瞑” 的反應現(xiàn)象 [3 ] 。其他還有本為止痛,, 服藥后 反而痛劇,, 數(shù)日后豁然清爽的; 或本欲降逆止嘔, 服 藥后嘔吐更甚,, 須臾吐止,, 欣然進食的; 或令病人服 大承氣湯后不下反得利尿而愈 [2 ] 。上述瞑眩反應 皆是因得藥物之助而發(fā)生的,, 然而不經服藥疾病自 愈時也會出現(xiàn)瞑眩反應,。這種自愈瞑眩分為邪有出 路為主和正氣得復為主兩類,。如《傷寒論》 第 47 條 : “太陽病, 脈浮緊,, 發(fā)熱,, 身無汗, 自衄者,, 愈,。 ” 第 93 條 : “太陽病, 先下而不愈,, 因復發(fā)汗,, 以此表里俱 虛, 其人因致冒,, 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 汗出表 和故也,。里未和,, 然后復下之。 ” 此處“自衄者愈” 和 “汗出自愈” 皆屬于自愈瞑眩,, 說明疾病到某一特定 階段會出現(xiàn)自動向愈的趨勢,, 而自愈中的瞑眩現(xiàn)象 是一種特殊的形式,。醫(yī)者應審察病機,, 勿失其宜, 因 勢利導,, 促其陰陽自和,, 從而幫助患者實現(xiàn)“陰平陽 秘” 的平衡狀態(tài), 達到治療的預期目標 [4 ] ,。
1. 3 預示疾病的向愈
瞑?,F(xiàn)象發(fā)生后, 其病均能迅速好轉或快速痊 愈,。岳美中在上世紀就曾頗有見地的指出 : “深痼 之疾,, 服藥中病則瞑眩, 瞑眩愈劇,, 奏效愈宏,。 ” 正如 《傷寒論》 192 條云 : “陽明病, 初欲食,, 小便反不利,, 大便自調, 其人骨節(jié)疼,, 翕翕如有熱狀,, 奄然發(fā)狂,, 濈 然汗出而解者, 此水不勝谷氣,, 與汗共并,, 脈緊則 愈。 ” 此處 “奄然發(fā)狂” 即屬于瞑?,F(xiàn)象,。給邪氣以出路是中醫(yī)治病時順應病勢、 抗邪外出的方式和途 徑,, 亦是疾病向愈的保證,。本條即是機體待到胃氣 強盛時, 正能勝邪,, 一方面出現(xiàn)短暫的“奄然發(fā)狂” 現(xiàn)象,, 一方面順勢通過出汗的方法驅邪外出, 使疾病 自愈,。
2 瞑眩的機理
瞑眩雖是一種治療有效的反應,, 但其發(fā)生難以 預測, 與個體體質差異,、 病性,、 病位、 處方用藥,、 服藥 方法、 對藥物敏感性等因素密切相關,, 故對瞑眩發(fā)生 的機理認識各有不同,。清·莫文泉認為瞑眩是“病 被藥攻, 拒之使然” ; 周慎齋稱作“邪尋出路” 所致,, 承忠委 [5 ] 認為瞑?,F(xiàn)象是藥與證符, 劑量恰到好 處,, 而且機體正氣未衰,, 有足夠的抗邪能力, 加之機 體對藥物又十分敏感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日本著名 醫(yī)家湯本求真則指出,, 瞑眩反應發(fā)生的原因是在邪 正相持過程中, 正氣突然“藉有力藥劑之援助,, 奮然 蹶起,, 而欲驅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高飛也認為,, 瞑?,F(xiàn)象是在疾病邪正相爭過程中藥循捷徑而奏效 的表現(xiàn),, 其原因一是藥證相合, 正氣必得藥力所扶與 邪劇爭,, 出現(xiàn)一時性癥狀增劇現(xiàn)象; 二是病邪為藥力 所攻,, 無處容身, 奪徑外遁的表現(xiàn),??傊ㄑJ侨梭w 或借助于自身正氣的恢復或借助于藥力, 背水一戰(zhàn),, 正氣振奮和病邪速潰的的結果 [6 ] ,。
3 瞑眩與藥物毒副作用的區(qū)別
瞑眩現(xiàn)象臨床并不多見,, 瞑眩的發(fā)生也很難預 料,, 又恰似疾病加劇或藥物反應, 故往往會使病人惶 恐誤解,, 沒有經驗的醫(yī)生也多以為藥不對癥,, 急忙改 弦易轍, 換方易藥,。由于瞑眩發(fā)生時常給人以一時 性惡化的印象,, 故還需與藥物的毒副反應和治療上 的失誤鑒別開來。通常瞑眩發(fā)生時,, 其癥狀加劇只 不過是一時性的,, 多數(shù)都在短時間內自然平息, 反應 之后疾病迅速減輕或痊愈,。如果繼續(xù)服藥,, 則病勢 更加好轉。此外病人本身的痛苦程度也往往與反應 不成正比,, 通常反應較重,, 而痛苦卻相對較輕, 有時 病人反而有舒暢之感 [2 ] ,。藥物中瞑眩反應的發(fā)生 率與所用方藥及所患疾病有很大關系,, 附子、 烏頭,、 桂枝,、 干姜、 柴胡,、 麻黃,、 川椒等藥物出現(xiàn)瞑眩反應幾 率較高 。《傷寒論》 174 條論述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 白術湯提到 :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 半日許復服之,,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此以附子、 術并走皮 內,, 逐水氣未得除,, 故使之耳 。 ” 《金匱要略·腹?jié)M寒 疝宿食病脈證治》 中論烏頭桂枝湯方曰 : “其知者,, 如醉狀,, 得吐者, 為中病 ,。 ” “如冒狀 ” “如醉狀,, 得吐” 雖為瞑眩反應, 但與附子,、 烏頭之毒性也有一定關 系,, 故使用附子、 烏頭類藥物時一定要分清瞑眩和中 毒的界限,, 服藥后若患者唇舌肢體麻木,, 甚至昏眩吐 瀉, 但脈搏,、 呼吸,、 神志等方面無大的變化, 則為瞑眩 現(xiàn)象; 若服藥后見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脈搏有間歇, 甚至神志昏迷則為中毒反應 [7 ] ,。所以醫(yī)生應該審 時度勢,, 當病情為瞑眩反應時,, 應順應病情,, 不要逆 勢而為; 當病情為藥物毒副反應時, 則更要診斷正 確,, 必要時采取急救措施,, 尤應避免輕易診斷為瞑眩 而貽誤治療的情況發(fā)生。
4 典型病案
患者,, 男,, 73 歲, 2014 年 7 月 13 日就診。主訴 胃痛,、 嘔吐 1 d,。患者 1 d 前突然出現(xiàn)發(fā)燒,, 體溫 38. 3℃,, 胃痛( 實際為肋弓下緣) 拒按, 嘔吐大量胃 內容物,, 伴有大汗淋漓,、 肩背酸痛, 遂去當?shù)厝嗣襻t(yī) 院急診科就診,, 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 高度房室傳 導阻滯、 陳舊性下壁心肌梗死,、 ST- T 改變,。腹部 B 超示膽囊炎, 遂給予止痛藥( 藥物不詳) 靜脈滴注,, 癥狀緩解后醫(yī)生建議住院治療,, 患者不同意轉求中 醫(yī)治療。次日來門診,, 刻診: 面色發(fā)黃,, 眼球略黃, 精 神狀態(tài)一般,, 已無嘔吐及腹痛,, 伴有發(fā)熱, 口苦口干,, 食欲不佳,, 睡眠差易醒, 小便色如豆油,, 大便已四五 日未解,, 舌紅苔薄黃, 脈弦數(shù),。中醫(yī)診斷脅痛( 膽腑 郁熱) ,, 西醫(yī)診斷膽囊炎, 治宜清熱利濕,、 通腑利膽,。 處方: 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 15 g, 黃芩,、 半夏各 12 g,, 白芍20 g, 枳實、 郁金,、 川楝子,、 元胡、 大黃,、 炙甘草各 10 g,。3 劑水煎服。第 1 劑后,, 口苦口干好轉,, 發(fā)熱 已退, 食欲稍佳,, 精神狀態(tài)好轉,。第 2 劑第一煎后排 出大量宿便, 二煎后3 h,, 患者突然出現(xiàn)惡寒,, 三伏天 蓋兩床棉被仍瑟瑟發(fā)抖, 手腳冰涼,, 繼而發(fā)熱達 38. 8℃,。病人家屬懼怕, 電話告知筆者,, 筆者詳細詢 問了病情,, 除上述發(fā)熱惡寒癥狀外并無其他不適。 思考良久,, 認為可能是服用大柴胡湯后的瞑眩反應 所致,, 遂囑病人家屬不必害怕, 安心等待,, 靜候病人 出汗,, 然后疾病將愈。病人家屬半信半疑,, 2 h 后果 然大汗出,, 多件衣物全部濕透, 汗始結束,。次日晨起 患者自索稀飯,, 談笑風生, 諸癥悉除,。
按: 大柴胡湯治療膽囊炎人所共知,, 然服藥后出 現(xiàn)瞑眩反應而疾愈者卻鮮少有報道,。瞑眩反應并不 是每個患者都會發(fā)生,, 與個人的體質和疾病的類型 密切相關。大凡可以出現(xiàn)瞑眩的病證, 或為內傷痼 疾,, 或屬外邪欲陷,, 使氣血運行受到阻遏, 以致無力 與邪抗爭,。若正氣恰得有效藥力支助,, 便能沖破病 邪之羈絆而奮起, 使盤邪頓潰,, 紛紛奪徑逃遁,, 或外 越, 或內散,, 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難以預知的瞑眩反應,, 隨后癥狀迅速減輕或消失, 主體疾病出現(xiàn)好轉或痊 愈,。
本例患者具有明顯的口苦口干,、 不欲飲食、 腹 痛,、 小便黃,、 大便干等少陽、 陽明癥狀,, 脈證合參,, 當 屬大柴胡湯證。然服用大柴胡湯后出現(xiàn)了瞑眩反 應,, 主要是由于患者年老氣衰,、 正氣本身已不足, 加 之發(fā)病之前有過度勞累及過食肥甘厚味史,, 導致中 焦運化失常,, 土壅木郁, 肝膽疏泄不暢,, 膽腑不通,。 邪氣亢盛, 機體卻無力抗邪外出,, 服湯后正氣得藥力 支助,, 奮起抗邪, 邪氣欲從體表而出,, 但因樞機不利,,三焦氣機不暢, 邪無出路,, 邪正斗爭激烈,, 因而出現(xiàn) 寒戰(zhàn)發(fā)熱等病理反應,。一旦氣機通暢, 皮腠開合有 度,, 正勝邪卻之時,, 遂汗出熱退而解 [3 ] 。正如《傷寒 論》 101 條曰 :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 若柴胡證不罷 者,, 復與柴胡湯, 必蒸蒸而振,, 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 ”
5 結語
瞑眩的發(fā)生來疾去速, 俄而平息,, 癥狀激劇且多 樣,, 一些醫(yī)生因不識瞑眩反應, 而將其歸為“藥不對 癥 ” “藥物毒副作用” 之列,, 從而改弦易轍,, 更換方 藥, 錯失治病良機,, 實屬可惜,。相反如果醫(yī)者不審查 病機 , “察色按脈 ” “別陰陽” ,, 而將一些 “藥物毒副作 用” 視為 “瞑?!?, 則更會造成不良后果,。瞑眩反應 是客觀存在而不可預測的,, 臨床效果極佳, 卻非臨床 常態(tài),, 若能早日運用現(xiàn)代科學理論和方法闡明其本 質,, 無疑將對中醫(yī)臨床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紀開東. 論 “瞑?!?[J]. 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 1989, 31( 1) : 8- 10.
[2] 高飛. 談談瞑眩[J]. 山東中醫(yī)雜志,, 1982,, 1( 2) :1- 4.
[3] 紀開東.《傷寒論》 中的藥物瞑眩條文分析[J]. 南京中醫(yī)學院 學報, 1992,, 8( 3) :138- 139.
[4] 羅勇. 小議 《傷寒論》 中疾病自愈而出現(xiàn)瞑眩的機理及其意義 [J]. 河南中醫(yī),, 2009, 29 ( 12) :1148- 1149.
[5] 承忠委. 藥得奇效話 “瞑?!?[J]. 江西中醫(yī)藥,, 1990,, 21( 3) : 58- 59.
[6] 陽宏偉. 瞑眩反應的臨床規(guī)律探討[D]. 廣州: 廣州中醫(yī)藥大 學, 2013:10.
[7] 葛召波,, 劉長玉. 淺論《傷寒論》 瞑眩反應[J]. 四川中醫(yī), 2014,, 32 ( 3) :56- 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