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
文物背后
音樂的歷史十分久遠,。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fā)掘出近30支骨笛,。它們的年代為距今8700年左右??梢娫缭谀菚r,,人們已經(jīng)懂得演奏和欣賞音樂了,。
青銅器中也有很多樂器,。按照用途,可以把這些樂器分成兩類,。一類是在祭祀,、典禮、宴會上演奏的,;另一類則在軍隊中使用,。 與之前介紹過的食器,、酒器(鏈接在文末)相比,,樂器的種類雖然少,但依然有惱人的生僻字出現(xiàn)…… 鐃(音“撓”) 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初年繼續(xù)沿用,。
《周禮》中有“以金鐃止鼓”的說法,,也就是說,,鐃的標準用途是:退軍時指示停止擊鼓,。但是商代的墓葬中曾經(jīng)出土過三個、五個一組的鐃,,大小相次,,經(jīng)過實測,,不能演奏完整的樂曲。
從這種情形來看,,商周時期的鐃不但可以用于軍旅,,還能在祭祀,、宴會上與其他樂器組合使用。
它的口部呈凹下去的弧形,,底部的管子是中空的,,可以把一段木棍插進去,,便于擊打或移動,。 镈(音“勃”) 镈形體巨大,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貴族在宴饗或祭祀時使用的打擊樂器,,同樣與其他樂器配合使用。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樂器組合中,,镈是用來指揮樂團的節(jié)奏性樂器,。這種指導(dǎo)作用與它巨大的形體是非常相配的。 鉦(音“爭”) 鉦和鐃長得非常像,,但又高又胖,比鐃高大,、厚重很多,。因此,它還有一個接地氣的名字——大鐃,。 鉦的出現(xiàn)時間尚不明確,,西周晚期以后,流行于南方地區(qū)?,F(xiàn)在的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西、江西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寧鄉(xiāng)一帶出土的最多(大鐃們與 四羊方尊 是地下的鄰居哦,,戳藍字復(fù)習(xí)四羊方尊的故事)。
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一件鉦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月山鋪,。通高103厘米,重222.5公斤,。 鐸(音“奪”) 鐸的外形也和鐃很像,,但它的用法更近似于一個大鈴鐺:鐸的中間有一條金屬舌頭,來回搖晃就可以發(fā)出聲響,。
鐸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軍旅和田獵中使用。 句鑃(音“勾掉”) 句鑃又名“鉤鑃”(發(fā)音同樣是“勾掉”),是一種手持的打擊樂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在西漢仍然有零星的使用。
句鑃是一種打擊樂器,,看起來像個拉長了的鐃,。有些句鑃上面有“以宴賓客”、“以樂賓客”之類的銘文,,說明它是宴會時使用的樂器,。
長江下游的江蘇和浙江地區(qū),出土句鑃最多,。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和山東等地也有發(fā)現(xiàn),。 錞于(音“ 唇魚”) 打擊樂器,始于春秋時期,,盛行于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長得像一個青銅的大瓶子。 戰(zhàn)國 龍鈕錞于 咸陽博物館藏 《周禮》中有“以金錞和鼓”的說法,??脊艑W(xué)家們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圖像,明白了錞于的使用方法:和一面鼓一起掛在架子上,,供人在下面敲敲打打(如下圖),。 錞于用途非常廣泛,軍陣上,、祭祀集會中,、宴會時,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它的分布,,則以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qū)為主,,山東,、陜西也有個別發(fā)現(xiàn)。 往期回顧(戳藍字查看): 下期預(yù)告:青銅器生僻字大科普之兵器篇 敬請期待,!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