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你知道漢朝有多么強大?你知道漂亮的西王母為什么要幽會中原天子,?你知道張騫,、蘇武、霍去病等英雄的故事為什么會在大地上流傳,?你知道匈牙利人為什么說匈奴是自己的祖先,?你知道中國北方現(xiàn)在為什么還有匈奴人的影子……這一系列的問題無非是在說明當時漢文化的強大,是在說明漢朝民族融合力量的強大,。只有弄懂了這點,,才可能會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它是會拘泥于某一地、也不會僅僅停留在一個民族或者一群人的身上,,它在不斷地向外延伸擴展,,以生生不息的姿態(tài)留給我們無數(shù)的故事,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意識,。這一切,,都是漢代為我們留下的。如果在地理概念上,,我們非得要找到一個相對明顯的地域不可,,那么,在中國,,這個地方就是河西走廊,,它就像漢代伸出的巨臂,在展示自己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外界的接納,。從這個意義上說,,漢朝是強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也是輝煌無比的,。而匈奴以及傳說中的西王母等等,不過是它強大而多元的文化中的一個符號而已,。漢朝因為這些符號更加強大,、強大美麗。這不是大漢民族主義,,而是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根本和必然具備的能力,。所以,我們都應該感激在我們歷史上的兩千多年前就有那么一個好時代,,我們都是幸運的,。 漢武帝 漢朝吸納了國內(nèi)外的先進文化,?張騫 西域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而廣義的西域,,則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達到的地區(qū),,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古羅馬帝國所在的歐洲東部以及非洲北部都在內(nèi)。后亦泛指我國以西的廣大地區(qū),。 絲路古道在我們的腳下延伸,。古希臘、古羅馬人把中國稱為賽里斯國(Serice),,把中國人稱為賽斯人(Seres),,“賽里斯”就是“絲”的意思。中國是絲綢的祖國,,以絲綢之路命名,,不僅反映了歷史的真實,而且還包含著友誼,。從中,,不難看出這條古道對于世界的影響。因此,,今天中外學者不約而同地將這條古道稱為經(jīng)濟之路,、文化之路,甚至認為是中國崛起之路,,都可以說是對絲綢之路的頌揚與褒獎,。 銅奔馬 面對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我再次想到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漢武帝,。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朝廷從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匈奴打敗了月氏,,并用月氏王的頭顱做了喝酒的器皿。月氏人四處逃去,,對匈奴人仇恨滿懷,,只是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們攻擊匈奴。于是,,便有了張騫出使西域乃至后來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繁榮,。 張騫在西域停留了十多年,歸來后寫給漢武帝一份類似于我們今天考察報告的材料,。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武帝和當時的官員,,對西域是知之甚少甚至渾然不知的,對西域的很多新鮮事聞所未聞的,。 據(jù)說,,張騫在上奏時,包括漢武帝在內(nèi)的所有官員都聽得入了迷,。 月氏人 如果說,漢武帝當初派張騫出使西域僅僅是出于斷匈奴右臂的目的的話,,那么絲綢之路開通后,,漢與西域經(jīng)濟與文化的頻繁交流,則是他們始料未及的,。中原精美的絲綢,、手工藝品以及鐵器,甚至掘井灌溉技術(shù)等通過這條路傳到了西域甚至更遠的地區(qū),;西域的葡萄,、石榴、西瓜,、核桃,、大蒜、黃瓜,、胡蘿卜,、蠶豆、胡麻,,還有駱駝,、驢等牲畜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原。絲綢之路使中國揚名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國,。而最初被移往河西的幾十萬農(nóng)民,也在此中變成了這文化傳承交流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漢民族是一個喜歡紅色的民族,。色彩學家認為,紅色意味著熱情與奔放,。事實上,,紅色除本身展現(xiàn)的鮮明與艷麗外,位于吐魯番市區(qū)的張騫鑿空西域像其中蘊含的遠不僅止于熱情和奔放,、包容和接納,,不斷進取,也包容在其中,。 吐魯番 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在張騫通西域及漢朝對匈奴等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其他民族稱國勢強盛的漢王朝的軍隊為“漢兵”,,稱漢朝的使者為“漢使”,,稱漢朝的人為“漢人”。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民族在漢初至遲在武帝時得以確立,。此后漢族不斷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融合,,形成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體,。漢文化也在后來我國多民族文化中始終占據(jù)主導的統(tǒng)率地位,。 有學者認為,漢唐兩朝之所以能夠有發(fā)達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懷偏見地吸收了國內(nèi)與國外的先進文化。而毫無疑問,,絲綢之路在當時則是一條傳播先進文化的最重要的途徑,。 絲綢之路 西王母為什么幽會中原天子,?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面對唐代詩人岑參的這首詩時,今天的人們依然能想象出唐代涼州的盛況,,而在此之前的漢代,,就早已為其造就出“七里十萬家”的繁華盛況了。 漢武帝時是漢王朝最興盛的時期,,一些很具有離奇色彩的傳說也附會其上,。 西王母 中國神話中有西王母的傳說,。根據(jù)學者們初步達成的共識,,認為西王母是一個人,而非一個神,,是遠古時期活躍于西部的犬戎部落的一位女性首領,,貌美而多情,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說的西王母,,亦稱王母,、金母、西姥,、王母娘娘,。中國古代習慣把西部的山都統(tǒng)稱為昆侖,。《水經(jīng)注》云:“西部之山,,皆出昆侖,。”很多資料也都把西王母與昆侖山聯(lián)系在一起,,使今人產(chǎn)生地理上的錯覺,。西王母居于昆侖之瑤池。而瑤池在何處,,很多人曾為此爭論不休,,有人說瑤池就是新疆的天池,有人說瑤池在甘肅涇川,,也有人說瑤池就是青海湖,。 青海湖 傳說周穆王(穆天子)曾與西王母相會于瑤池,,以歌抒懷,,互訴愛慕之情。唐人李商隱的還為此專做《瑤池》詩: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美貌出眾的西王母開窗靜候她心儀的穆王歸來,,穆王駕馭八匹駿馬車,,日行三萬里,怎么還不來??? 西王母沒等到穆天子駕乘八駿而來,于是,,在人們的想象與聯(lián)想中,,便傳出了西王母與漢武帝的一段愛情佳話。志怪小說《漢武故事》中描述西王母“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每天駕五色斑龍,,由五十天仙陪同來到武帝王宮,。她將三千年才成熟一次的仙桃贈與漢武帝,天亮時,,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漢宮,。故事表現(xiàn)了西王母愛的深沉、癡心,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愛情的深沉和美好,。 周穆王與西王母 然而,西王母贈與漢武帝的仙桃并沒能使他長生不老,。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正月,,68歲高齡的漢武帝先到甘泉祭祀泰一神后,又千里迢迢專程到安定郡,,這是漢武帝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巡,。又三年后,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 傳說豐富了歷史,但歷史卻總是在糾正著傳說,。透過這個傳說,,人們從中不難看出各民族之間期待相互交流與融合的愿望,。 回首再望,,跨越兩千年的時光,我們仿佛依然可以看到漢武帝注視著西部的深沉目光,。這深沉的注視,,足以讓我們回味兩千年。 匈奴是匈牙利人的祖先,?匈奴人 當年同漢朝在中國北部邊境上對峙爭斗的匈奴族,今天哪里去了,? “時光抹掉了匈牙利人臉上的東方人特征,,卻在心靈深處讓它們流出了旋律,那便是活的古代東方,?!?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的這句名言在匈牙利流傳甚廣,它的背后是一個民族艱難的西遷之路,。 當年的匈奴人,,如今已經(jīng)遷徙到了歐洲多瑙河流域,他們就是今天的匈牙利人,,這已是得到中外專家認同的,。 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依稀能看到,,匈奴人是如何走上漫漫西遷之路的,。 史書載,公元46年,匈奴遭受旱蝗災害,,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過半,;再加上中國北方遭遇長時間的干旱,,匈奴族賴以生存的草原,嚴重退化,。漢朝和烏桓又乘機進攻,,匈奴分化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率部臣服漢朝,,北匈奴則于公元91年開始西遷,。 新疆伊犁 北匈奴先在今新疆伊犁西北生活了七十多年,,后來因受鮮卑人的壓迫而被迫離開的那里,,遷徙到了康居,也就是今天中亞的阿姆河流域,、錫爾河流域一帶,。專家考證,到公元260年左右,,他們又移居咸海,。大約在公元350年,他們又征服游牧在里海北岸的頓河草原上的阿蘭人,。公元890年,,匈奴人同烏拉爾山東麓遷居過來的馬扎爾人(意為牧人)進一步融合成為現(xiàn)代的匈牙利族。在同當?shù)厣贁?shù)民族不斷的相互爭斗中,,他們最后遷徙到了多瑙河流域,,并在那里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最后演變成匈牙利,。也有人認為,,今天生活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巴什基爾族(Bashkik),即為匈奴人的后人,。 多瑙河 早在1770年,就有法國歷史學家指出匈牙利人就是中國古代匈奴人的后裔,。1819年,,一位名為亞歷山大·喬瑪?shù)男傺览麑W者,曾經(jīng)在中國的西藏地區(qū)尋找過當時被稱為“撒里維兀爾”的裕固族,,因為匈牙利人的文化和裕固族的十分相似,。可惜,喬瑪教授后來在翻越唐古拉山時去世了,。又,,著名音樂家杜亞雄,經(jīng)認真研究辨識,,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經(jīng)得出結(jié)論,,認為匈牙利民歌和裕固族民歌同出一源。實際上,,匈牙利民歌不僅和裕固族民歌相似,,而且和陜北、內(nèi)蒙古的民歌曲調(diào)也能找到一致性,。有些專家甚至認為,,陜北民歌信天游的產(chǎn)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絢麗多彩的匈牙利人 甘肅白銀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傳說?我在白銀見到的“點將臺”(蘭州晚報記者馬軍攝) 漢朝對匈奴的戰(zhàn)爭,,加之生態(tài)惡化,最終使匈奴離開了中華大地,。盡管已經(jīng)過去了漫長的歲月,,但在甘肅大地上我們?nèi)匀荒芴綄こ鏊麄儺斈昊顒拥能壽E,他們當年創(chuàng)造的文化,,依然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影子。 記得,,有一次在甘肅白銀市平川區(qū)黃嶠鄉(xiāng)附近采訪,,我聽到了有關霍去病和蘇武的傳說:道邊有一座被削去了頂?shù)纳桨數(shù)厝苏f那是霍去病當年西征時用過的點將臺,;在距山包附近的一道山梁中間,,有一座被拆毀了的廟,當?shù)卮迕穹Q其為蘇武廟,,并說是霍去病西征時為蘇武修建的,。在那里,我們看到了遍地的青磚碎瓦和兩塊倒下的龐大石碑,,只是石碑上的字跡已模糊難辨了,。在石碑的附近還有兩棵已經(jīng)死去的碗口般粗的柏樹。我們在柏樹的軀干上看到了刀劈過的痕跡,,村民們說,,這柏樹已有千年了,現(xiàn)在每逢年節(jié)還有人到這里來用刀劈下一塊柏木,拿到家里避邪,。 蕭關 史載,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率14萬騎兵大舉進攻蕭關,。這一仗,據(jù)說匈奴燒毀了蕭關之內(nèi)的回中宮,,直逼長安,,讓當時的漢朝人十分害怕,甚至談匈奴而色變,。 漢武帝即位后,,匈奴騷擾邊疆、入侵漢朝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作為關中四塞之一的蕭關,,雄踞六盤山北麓,為長安防御的西北門戶,,因此,,漢武帝對此處的軍事防御極為重視。 蘇武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單于即位,漢朝為示友好,,派蘇武率100多人,,攜帶大量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出使任務、準備返回漢朝之際,,匈奴上層突然發(fā)生內(nèi)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了下來,。 匈奴要求蘇武等臣服單于,,背叛漢朝,但蘇武軟硬不吃,。單于想殺掉他,,但又被他身上的氣節(jié)感動。于是,,決定讓他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北海)一帶去牧羊,。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19年之久。后來囚禁他的單于死了,,蘇武終于回到了漢朝,。這位漢朝使臣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氣節(jié),深為后人敬仰,。當?shù)匾晃焕先烁嬖V我們,,因為蘇武生前放牧了好多年的羊,他死后被當?shù)厝水敵闪巳ι?,每逢年?jié),,當?shù)厝硕紝⑺埖郊依铮砬笈Q驖M圈,、六畜興旺,。 這些都只不過是傳說而已。 貝加爾湖 現(xiàn)在中國北方還有匈奴人的影子,?河套 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紀,,匈奴就已繁衍生息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qū),,建立起強大的氏族和部落聯(lián)盟了。他們最初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大致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后來才逐步移居漠北。所屬各氏族和部落,,“自有君長”,,“各分散居溪谷”,彼此間并沒有固定的,、永久性的盟約關系,,只是根據(jù)共同的利害關系隨時聚合離散?!妒酚洝ば倥袀鳌吩疲骸白源揪S(傳說為匈奴人始祖)以至于頭曼,千有余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奔礊楫敃r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 河西走廊長城 但匈奴并不是一個僅限于游牧的民族,,他們也建立了相當完善的類似于國家的單于領導管理體制,,創(chuàng)造出了相當燦爛的文化,。能夠同強大的漢朝進行長達200年的爭斗,本身就說明這個民族有著頑強不息的生命力,。 劉淵 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歷史行進到兩晉時期,,匈奴人在同漢族的斗爭中還是又取得了勝利,。已經(jīng)歸附了漢朝的南匈奴人重新崛起,公元316年劉淵之子劉曜率軍攻入長安,,滅掉了司馬氏建立的西晉,。 隨后,中國北方陷入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六國時期,,匈奴族在陜北高原上建立了夏國(407—431)?,F(xiàn)在陜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漢化匈奴人的后裔,。進入中原后的匈奴人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呼延、獨孤等,,但也不能說凡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xiàn)在主要流行于外蒙古、俄羅斯以及中國內(nèi)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之廣卻早已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謝謝原作者) 河西走廊油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