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鐵牛館——運城之旅(5)
蒲津渡遺址位于蒲州古城西門外,,黃河?xùn)|岸。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明代地層距地表約7米,。最突永濟縣博物館出的文物是開元鐵牛,。四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如牧策牛。鐵牛分南北兩組,。兩牛一組,,前后擺列,面朝西,。鐵牛等為唐蒲津橋遺物,,排列仍如前橋頭所列,可領(lǐng)略大唐盛世筑橋工程一斑,。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jīng)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于次年8月發(fā)現(xiàn)并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guān)注,。
永濟鐵牛館,始建于唐代的蒲津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黃河渡口,,黃河大鐵牛位于永濟市蒲州城西的黃河?xùn)|岸,,是當(dāng)時蒲津浮橋的鎮(zhèn)橋之寶。鐵牛是用作拴鐵索用,,鐵索連舟便成了浮橋,。四尊鐵牛氣勢磅礴,威武有力,,每尊鐵牛旁都有一個牽牛鐵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民族,。黃河鐵牛對研究唐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橋梁架設(shè)、冶煉鑄造以及黃河變遷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學(xué)依據(jù)并有很大的歷史考古價值并稱為國寶,。
這些鐵器群座落在一塊石板地上,,前方有一條石壘成的堤壩,在挖掘過程中,,出土的一塊石碑上記載:這段堤岸建于400多年前的明代,。據(jù)說在隨后的考古工作中,發(fā)現(xiàn)鐵牛地錨位于明代地層以下,,說明鐵牛更加古老,,明代以后,史書中也沒有使用蒲津橋的記載,,說明在那時,,蒲津橋已經(jīng)消失,只剩下不易損壞的鐵器群被當(dāng)作鎮(zhèn)水物留在岸邊,。
現(xiàn)已出土的四尊鐵牛,,都是頭向西、尾向東,,皆為伏臥,,各鑄2.3米的長方鐵板上每尊鐵牛都是膘肥體壯,肌肉隆起,,圓目怒視,,豎耳聆聽,尾貼后股各向下,,肩負橋梁的重任,。每尊牛下有六根大鐵柱,入地丈余,,堅固不拔,。
四尊鐵人緊挨著鐵牛。
那個年代,,拿鐵釘把石頭和石頭固定在一起,。
根據(jù)明代民間傳說知道,鐵牛建于明朝的1800年前,,從明朝向前追溯1800年就是戰(zhàn)國時代,,用鐵量達到古代橋梁之最的蒲津浮橋,是從河?xùn)|通往長安的必經(jīng)之路,很可能是以長安為國都的某個強大朝代建的,。而秦朝以后,,以長安為國都的朝代,唐朝最為強大,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dāng)時的生鐵產(chǎn)量能夠滿足軍事和農(nóng)業(yè)上的需要,,所以當(dāng)時就有條件將鐵用在工程上去做浮橋的地錨。
蒲津渡遺址展覽廳
蒲津渡遺址原貌
江澤民親筆題字
鐵牛身下的鐵柱(圖)
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牛尾后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軸頭有紋飾,,各軸不同,,分別有連珠飾、菱花,、卷草,、蓮花等,。牛造形生動,,前腿作蹬狀,后腿作蹲伏狀,,矯角,、昂首,牛體矯健強壯,,尾施鐵軸,,以系浮橋。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徑0.4米,,長約3.6米的鐵柱斜前連接,每根鐵柱分別有反向出伸鐵足各一,,功能同地錨,。在鐵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鑄范縫痕跡,可觀察澆鑄,、范塊痕跡,,分析出鑄造的工藝技術(shù)。黃河蒲津渡遺址的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金鑄造科學(xué)技術(shù)等方面的科技成就,為歷史地理,、水文地質(zhì),、黃河變遷、環(huán)境考古以及黃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貴資料。
鐵牛的身在上面,,身下的鐵柱延伸到蒲津渡遺址展覽廳
永濟縣博物館,,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xùn)|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于此處,。后因黃河?xùn)|移,,開元鐵牛等沒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紀(jì)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墻外流過,據(jù)當(dāng)?shù)乩先嘶貞?,枯水季?jié),,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
,。
(網(wǎng)絡(luò)視頻供大家欣賞)
【一號鐵牛鐵人】 一號鐵牛:(西北方位),,身長3.3米,身高1.51米,,重約45
噸,。一號為牡,即公牛,。
一號鐵人:(西北方位),,身高1.93米,肩寬0.66米,,體重約2噸,。
一號鐵人,鼻頭碩大,,鼻梁隆起,,鼻翼上部尖細,頭戴圓形綴頂小帽,,身著輕盈長袍,。整個體形服飾與神態(tài),
均屬維吾爾族裝扮,。
【二號鐵牛鐵人】
二號鐵牛:(東北方位),,身長3.15米,身高1.66米,,重約49噸,。
二號鐵牛為牛牛享,即母牛,。
二號鐵人:(東北方位),,身高1.96米,肩寬0.63米,重約2噸余
,。二號鐵人身體粗壯豐實,,臉方眉粗,神態(tài)彪悍,,頭戴束
帽,,身著騎士服,手提于胸前,,若似牽韁勒馬,。從頭到腳
,動作形態(tài),,均屬蒙古族裝扮,。
【三號鐵牛鐵人】
三號鐵牛:(西南方位),身長3米,,身高1.50米,,底座鐵板厚0.40米,寬2.3米,,長3.54米,,重約65噸。三號為犍,,
即閹過的雄,。
三號鐵人:(西南方位),,身高1.90米,,肩寬0.62米,重約2噸,。
三號鐵人鼻梁上下粗細無異,,眼目伸邃,皮質(zhì)渾厚,,頭
戴"綴耳"帽,,身著藏袍,左臂套于袖內(nèi),,右臂套衣袒露于袖外,,和現(xiàn)在居住于云貴川藏一帶的藏族服飾仍然相仿。
【四號鐵牛鐵人】
四號鐵牛:
(東南方位),,身長3.05米,,身高1.52米,鐵板厚0.40米,,寬2.3米,,長3.54米,重約70噸。四號鐵牛為牛區(qū),,即三歲小牛,。
四號鐵人:
(東南方位),身高2.06米,,肩寬0.70米,,重約2噸。
四號鐵人面孔慈祥端莊,,神態(tài)文靜自豪,,頭戴前抵后高的"相公"帽,身著短袖翻領(lǐng)的唐朝服飾,,儼然是一個漢民族的形象,。
有關(guān)資料: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xùn)|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jù)《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晉,造舟于河,?!冻鯇W(xué)記》:"公子咸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jì)》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后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xùn)|為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xùn)|聯(lián)系的樞紐。開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后方河?xùn)|地區(qū)及整個北方地區(qū)的統(tǒng)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锻ǖ洹贰ⅰ短茣?、《蒲州府志》均記載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際,,浮橋始毀于戰(zhàn)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后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
今蒲津渡遺址,,西距黃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遙望陜西省朝邑縣,,東距古蒲州城西墻約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門(即蒲津門)近百米。1988年,、1991年對蒲津渡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勘探和科學(xué)發(fā)掘。根據(jù)發(fā)掘結(jié)果,,唐蒲津渡遺址最深處距今地表
6.5米,。在靠當(dāng)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shù)陌啬緲?,壘砌石條間貫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
十分牢固,。這道石堤明確地可以看出系分兩次砌筑,。在緊靠石堤處發(fā)現(xiàn)了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六根鐵柱,。還發(fā)現(xiàn)一座四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當(dāng)是管理渡口之所在。發(fā)掘中還發(fā)現(xiàn)了唐開元通寶,、宋天圣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余枚銅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