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老中醫(yī)實踐理論導航摘錄 獻給中醫(yī)工作者,,中醫(yī)愛好者作參考學習資料。內容包括古今幾千年的名老中醫(yī)一生理論知識,。其中包括《氣,,血,津,,液》,,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 六腑包括《心于小腸相表里,,肝于膽相表里,,脾于胃相表里,肺于大腸相表里,腎于膀胱相表里》,。還包括《外感,,內傷,風,,寒,,濕,痹》,。及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和人體生理功能等等,。 注明;只有講醫(yī)理,,沒有醫(yī)方,。不走彎路,有的放矢,。學習加快,,突飛猛進。臨床診治靠自己,,靈活運用,,辯證施治,一次見效,?;ㄥX少,,效果好,療程短,,康復早,。其實踐理論深奧,不好理解,。請讀后每一句每一字都要加以分析,,理解,然后通過加工,,消化,,吸收,內存,,應用,,臨床診治,觀其效果,。 1,,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氣之盛,,皆從肺入。 2,,脾胃居中 ,,為上,下,,升,,降之樞紐。 3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4,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5,,膀胱者,州督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 6,,熱則生風,。 7,,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能知五味,。 8,,胃不和則臥不安。 9,,治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 10,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11,陽明病,,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而惡熱,。 12,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13,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精氣乃絕,。 14,,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15,,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16,,致呃之因,總由氣逆,。 17,,氣虛則麻,,血虛則木。 18,,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 19,,郁則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則耗氣耗血而成虛。 20,,上燥治氣,,下燥治血。 21,,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22,,藥有方,,而良醫(yī)不拘于方。 23,,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4,,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25,,欲調其血,,先調其氣。 26,,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27,,不血者,,總以補肝為要。 28,,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29,,諸脹腹大,,皆屬于熱。 30,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31,,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32,,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33,,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 34,,脾為生 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35,,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 3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37,,諸病黃者,當利其小便,。 38,,氣虛則寒,營虛則熱,。 39,,血虛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 40,,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41,,風多則癢,,熱多則痛,。 42,氣衰言微者為虛,,氣盛言厲者為實,。 43,初痢多屬濕熱,,久痢多屬虛寒,。 44,肝者魂之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 45,,痿者多虛,,痹者多實。 46,,寒則氣收,。 47,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癥不在難,意會則明,。 48,,音壯為實,音輕為虛,。 49,,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50,,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 51,,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52,,嘔吐傷胃,泄瀉傷脾,。 53,,病在氣分,游走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 54,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 55,頭者,,諸陽之會。 56,,瘀血在里則口渴,。 57,肝氣橫逆 ,,犯胃則嘔,,克脾則瀉。 58,,脾陽健則能運,,胃氣沖則能納。 59,,血藏于肝,,精涵于腎。 60,,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于頭,供七竅之用,。 61,,陽生 陰長,陽化氣,,陰成形,。 62,諸氣郁 ,,皆屬于肺,。 63,久病生郁,,久郁生病,。 64,酸咸不升,,甘辛不降,,寒不浮,熱不沉。 65,,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66,,發(fā)為血之余,,血虛則發(fā)落。 67,,腎精貴乎專澀,,膀胱常欲氣化。 68,,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69,血不養(yǎng)心,,則神浮而悸,。 70,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淡,。 71,以陰和陽,,以陽和陰,。 72,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郁可治,。 73,,喘病治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74,胃主牙床,,腎主牙,,補虛清熱靠專家。 75,,諸瘡痛癢,,皆屬于心,。 76,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不足則外熱,。 77,氣有余便是火,。 78,,攻不可以收緩功,補不可以求速效,。 79,,脾以升則健,胃以降則和,。 80,,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滲泄之,。 81,氣有余則化為火,,液有余則化為痰,。 82,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83,,氣者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 84,,諸風吊眩,皆屬于風,。 85,,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也,。 86,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 87,,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 88,,寒者熱治,熱者寒治,。 89,,脾胃一虛,肺氣先絕,。 90,,厥少熱多則病退,厥多熱少則病進,。 91,,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92,,善治風者,以氣理之,。 93,,黃疸久不愈則補脾。 94,,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 95,,郁火宜發(fā),實火宜瀉,,虛火宜補,,陰火宜引。 96,,無痰不作眩,。 97,中 滿者瀉之,。 98,,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 99,,上焦不治,,則水泛高源,中焦不治,,水留中 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100,,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101,,氣常有余,血常不足,。 102,,治未病者,肝之病,,當先健脾,,知肝傳脾。 103,,酒制升提,姜制發(fā)散,,如鹽走腎而軟堅,,用醋入肝而住痛。 104,,氣和則血循經,,氣逆則血亂溢。 105,,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106,,水液渾濁,,皆屬于熱。 107,,肝氣宜升,,膽火宜降,脾氣上升則肝氣升,,胃氣下行則膽火降,。 108,,肺為五臟之天,脾胃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 109,氣虛不能統(tǒng)血,,氣寒不能生血,。 110,脾主升清,,胃主降濁,。 111,消渴之患,,始瘀胃而及于肺腎,。 112,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113,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 114,胃強脾弱,,則消谷而便溏,,脾強胃弱,則知饑而納少,。 115,,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要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116,,氣之所用,無處不到,,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 117,,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118,,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119,,肝得血則筋舒,腎得養(yǎng)則骨強 |
|
來自: 連元康lian > 《醫(yī)案 按語 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