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越國古都 歷史文化悠久,到底都是遺跡
就連27個鎮(zhèn)鄉(xiāng)街道的名字 也都大有來歷,,不說還真不一定知道
1989年,,諸暨撤縣設市 1992年,諸暨撤區(qū)擴鎮(zhèn)并鄉(xiāng) 2001年,,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全市設3街道、23鎮(zhèn),、2鄉(xiāng) 2005年,,陳蔡和斯宅合并,全市27個鎮(zhèn)鄉(xiāng)街道形成
除了鎮(zhèn)街 諸暨有些村的來歷還要傳神
位于浣東街道。相傳,,宋時湯姓從湖南遷居于此建村,,村內(nèi)有一條水溝,長數(shù)十丈,,行走不便,,湯氏族人用石板鋪墊坑面,水溝之上成為一條街路,,于是得名湯家墊,。
位于浣東街道。清末,,族人建造吳氏宗祠,,大批木材堆放于村內(nèi)池塘邊,一伙強盜過境,,點火焚燒木材,,村民為及時滅火,將燃燒著的木材投入池塘,,塘內(nèi)的魚都被燙死,,于是,鄰近鄉(xiāng)村的人稱該村為“火燒魚”,,后逐漸衍變?yōu)椤盎馃齾恰薄?/span>
位于阮市鎮(zhèn),。相傳,為越王句踐圖復國雪恥,,藏兵器之地,,因名,。
位于江藻鎮(zhèn)。宋代,,壽姓從同山分遷于此,,村宅建在山塢內(nèi)。村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據(jù)傳曾先后考取進士七名,,享有“文墨成風”之美譽,故名墨城塢,。
位于安華鎮(zhèn),。明初始建。周姓從暨陽南門遷入,?!秶拗T暨縣志》記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部將李文忠曾在五指山下筑諸全新州城,,二十五年(1365)大敗張士誠軍,,“斬首甚眾,溪水盡赤”,,史稱“新州大戰(zhàn)”,。村以城名,遺跡尚剩城墻磚和護城河,。
位于牌頭鎮(zhèn),。元代始建。王氏祖先由紹興拜王橋遷居于此,,名村王家,。據(jù)《諸暨民政志·大事記》載:“據(jù)傳,,元末新州大戰(zhàn),,王氏父老燒茶水、募食品,、擺香案慰勞朱元璋軍,,朱元璋拱手拜曰:‘王公勞軍辛苦’。該地遂稱王勞軍村,?!泵髑遄鳌巴趵宪姟薄?/span>
位于嶺北鎮(zhèn),。據(jù)新版《應氏家譜》記載,,宋嘉祐年間(1058~1063),應氏從東陽縣巍山應宅遷至雙溪口定居,。后遷飛蛾山腳坡地,,其地溪水環(huán)繞,,形似裙帶,故名水帶應,,后改水帶形,。1949年稱水帶。
位于五洩鎮(zhèn),。明正德年間始建,。周氏祖先由余姚滸山遷入,為楊家樓楊氏管理山莊,,后子孫繁衍,,漸成村落。2012年列入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村落名單(古建筑村落),。
位于浬浦鎮(zhèn),。清光緒《諸暨縣志》卷七,“廊下,,為黃新故里,。黃氏自北宋以來,科甲蟬聯(lián),。由孝義鄉(xiāng)遷此,,連甍接軫,行人入里門,,皆由宇下,,無日曝雨濡之患,故以廊下名其村,?!?/span>
位于直埠鎮(zhèn)。宋代,,姚氏從富陽遷居于此,,當時村旁的浦陽江上無橋,先祖?zhèn)涠纱恢?,免費渡客,,故名姚公渡。后在此興建水運船埠,,改稱姚公埠,。明清時期,為姚公埠村,,屬花山鄉(xiāng),。
位于楓橋鎮(zhèn)。舊有紫陽宮,,宋慶元(1195~1200)中建,。內(nèi)有楊老相公菩薩,,曾受封為紫薇侯,旁有紫薇山,,故名,。1958年~1981年簡作“子未”,1981年10月復原名,。
位于楓橋鎮(zhèn),。原名洄溪村,在櫟橋江,、楓橋江交匯處,,因“溪水瀠洄”得名。1948年簡作洄村,。
位于山下湖鎮(zhèn),。相傳北宋末年,康王趙構被金兵追擊,,曾逃入此地的土地廟內(nèi)躲過劫難,。趙構登基為宋高宗后,特賜予該廟內(nèi)土地菩薩緋紅色衣服一件,,該廟遂改稱賜緋廟,。
位于應店街鎮(zhèn)。據(jù)傳,,元末應氏富豪應十萬曾捐軍糧二萬石資助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后,太祖降旨于此建“應義門”牌坊,。爾后人氣日旺,,開店設鋪,漸成街市,,并在每年農(nóng)歷八月初三舉辦廟會,,至清代改名應店街。
位于應店街鎮(zhèn),。宋代始建,。徐氏祖先由蕭山樓家塔遷入,初名棲鶴里,。因該地風光秀麗,向有“紫府洞天,,閬苑仙境”之稱,,故更名紫閬。
位于次塢鎮(zhèn),。明成化中始建,。俞氏祖先由次塢村析居,,建基之初,該處苦竹叢生,,故名苦竹園,。清乾隆年間首建祠堂,改村名為古竹,。
位于次塢鎮(zhèn),。元代,孟,、蔣,、趙三姓建村。明景泰年間俞氏祖先由次塢遷入,。初名鳳凰里,,后改城山村(今存城山廟)。因村臨凰桐江(溪),,溪上有埭(壩),,故明清時改名為溪埭。
這些地名的由來,,看完這條微信都明白啦,!記得點
你老家村子地名什么來歷,歡迎告訴大家,!
關鍵字回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