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德府,,現(xiàn)名商丘,曾用名睢陽城,,宋州,,宋城,南京城,,應(yīng)天府等,。宋代初商丘為應(yīng)天府,后改稱南京,,作為都城汴梁的陪都,。比較出名的稱呼是歸德府,與歸德古城在商代就已基本成型,,當時被稱為"南亳",,帝嚳曾在商丘建都,其子閼(音額)伯被封于商丘任"火正",,負責管理火種,、祭祀星辰。閼伯第13世孫商湯伐桀滅夏,,建立商朝,定都南亳(今商丘),,歷六世十帝,。
歸德府城墻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原商丘古縣城),為明清兩代歸德府城城墻,。城墻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用黃土分層夯筑,外用城磚包砌,。城周有3600個垛口,,四角各設(shè)凸出城外的角臺。城周有九處馬面及四個磚券城門,。城外有護城河及護城大堤,,是我國現(xiàn)存較好的古城墻之一。 歸德府拱辰門
唐代睢陽城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時被淹,,次年筑土圍城,。正德六年(1511)在舊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墻為南城墻,。嘉靖三十七年(1558)包磚建成,。南為拱陽門,拱券式建筑,。北為拱辰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垤澤門。門上原皆有城門樓,,1943年毀于炮火?,F(xiàn)北城門樓與南城門樓均已修復(fù)。北門城樓為歸德知府王有為于明嘉靖34年(1555年)所建,,雙重檐,、歇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充分體現(xiàn)了明代北方的建筑特色,,既莊重典雅,又雄偉壯觀,,1938年毀于戰(zhàn)火,。1991年2月,商丘人捐修北門城樓,,捐資數(shù)十萬元,,城樓于1991年6月施工,歷時十一個月,,于1992年5月竣工,,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儀式。南門城樓于1999年進行修復(fù),,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下檐五踩斗栱,,上檐三踩斗栱,屋面為灰色筒板瓦脊飾,。四門之外原皆有甕城,,每甕城各1座扭頭門,民國年間被拆除,。城墻四面共有9座敵臺,,形制大小不一,西門向南的第一個馬面呈半圓形建筑,,其余皆呈凸出墻外馬頭形,。城墻角各有一處角臺,形制相同,,大小不等,。城墻上城垛口3600個。城墻外3.5米為護城河,繞城一周,。
閼(e)伯臺
據(jù)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上古時,帝嚳之子契在此為火正,,一是管理火種,,以便人們可以隨時取到火(因此后人又稱他為火神)。二是祭祀火星并觀察火星的運行,,以便及時地告知人們防災(zāi)避禍并適時地播種收割,。契死后,人們把他生前觀察火星的高地稱之為閼伯臺或火星臺或火神臺,。
閼(e)伯臺
閼伯臺下的土丘即閼伯始封之商丘,,商丘地名即由此而來。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閼伯臺看作是商丘的象征,。
閼(e)伯臺側(cè)看
地上的圓形圖案是歷代字體的“商”字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歸德古城內(nèi)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吏卒、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頗多,,古建筑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筑群,。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狀,,布局合理,。南門兩側(cè)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huán)繞全城。城南河面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護城大堤距城墻約500米,,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3.3米,。為了古城的長久存在,不得不考慮黃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的造訪(據(jù)統(tǒng)計,新中國成立前的3000多年間,,黃河下游發(fā)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約有1500余次,,其中在16世紀,,平均4、5年就要發(fā)生一次),。
這里是中國“火”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一處古老的觀星授時地
護城河 古城樓
歸德府在明代人才輩出,,有"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沈鯉,、宋纁,、李天馥、李如華)"之說。同時,,這里還走出了哲學家,、思想家、文藝理論家,、吏部左侍郎呂坤,,治理黃河的工部侍郎楊東明和收復(fù)失地、抗擊倭寇,、治理海疆的戰(zhàn)略家,、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袁可立,,他們的思想及著作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清代出了河洛大儒、修《明史》的歷史學家文正公湯斌,,以宋犖,、侯方域為代表的雪苑文化風靡一時。
拱陽門
歸德府,治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莊宗將宣武軍改為歸德軍,始得名歸德,。紹興二年(1132年),,金朝所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將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降為歸德府,是歸德府設(shè)置之始,。金天興元年(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遷都歸德府,蒲察官奴發(fā)動歸德政變在歸德之戰(zhàn)中大敗蒙古兵,。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撤銷歸德府。歸德府設(shè)置將近八百年之久,。
上古時期,,燧人氏在這里發(fā)明人工取火,,“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曾在這里生息,西周宋國,、漢代梁國在此定都,,南朝元顥和南宋趙構(gòu)在此登基,北宋定為陪都;是至圣先祖孔子的祖居地,,文哲大師莊子的故里,,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xiāng)。 斑駁的古城墻
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huán)繞著全城。城河內(nèi)有蘆葦蕩,、荷花塘,。城南的水面,據(jù)傳為西漢梁孝王的南湖,,也是老城故址,。唐代的睢陽故城,宋代的南京城和元代的歸德府都疊壓水下,。突出水面的一個個小島,,就是原來名勝古跡的遺存,如周代宋國的蠡臺,,孔夫子游宋時文雅臺,,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宮室、輝華宮,、吹富,、釣臺、女郎臺和望云亭,,還有雎陽之戰(zhàn)時的協(xié)忠廟,,北宋時的應(yīng)天書院等。昔日勝景,,只存數(shù)島,,留傳到今。巨龍般的護城大堤盤亙在城河外,。這是明嘉靖十九年間(公元1540年)用黃土筑成,,用以防水患兵災(zāi)的;現(xiàn)在,,大堤已成為環(huán)成公路,。
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明朝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復(fù)社領(lǐng)袖,。侯方域是明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均因反對宦官專權(quán)而被黜,。與冒襄、陳貞慧,、方以智,,合稱明末"四公子",與陳貞慧交情尤深,。明朝滅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參加科舉,,為時人所譏:"兩朝應(yīng)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晚年失悔此舉,。
侯方域故宅
清順治二年,,28歲的侯方城回到歸德府老家隱居,在此整理舊籍,,編寫新著,。至35歲,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業(yè)一無所成,,悔恨不已,便將其書房更名為"壯悔堂,,表示其壯年后悔之意,。在這里,完成了他的兩部文集《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明志,。清朝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1655年1月30日),37歲的侯方域因悲憤國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清初作家孔尚任撰《桃花扇》劇本,描寫的就是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側(cè)面反映了明亡清興的歷史背景,。
歸德府文廟位于商丘市睢陽區(qū),坐落在商丘古城內(nèi),,是河南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文廟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鬃又苡瘟袊鴷r,曾在此講學,,后人為紀念孔子,,就在此修建了文廟。歸德府文廟位于商丘市第二高級中學老校區(qū)院內(nèi),,前有畔池,,并立有范仲淹的塑像。與全國其他各地文廟前殿后學(堂)布局不同的是,,歸德府文廟是唯一一座學堂建在大殿右側(cè)的文廟,,形成了左殿右學的獨特建筑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