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居人家 山里人開門見山,,蕩口人開門見水。 古時候,,倘若從空中鳥瞰,,蕩口古鎮(zhèn)就像一片碩大的荷葉,優(yōu)雅地鋪展在鵝湖西南方的水面上,,東面是一望無際的茫茫湖水,,西邊以及縱橫交錯的葉脈,則是一條條綠波蕩漾的河流,。鱗次櫛比的房屋,,熱鬧繁華的街道,曲折悠長的石板路,,如入畫圖的行人,,全都流淌在水的懷抱中。 蕩口古鎮(zhèn)眾多的湖蕩都是天然形成的,,人們只是對它們進行疏浚整治,。可那密如蛛網(wǎng)的河道,,大多是由人工開挖出來的,。 第一條人工運河當然是泰伯瀆,這條河是一部流淌的歷史,,是當?shù)貛浊耆怂椭C的見證,。康熙年間由吳存禮編定的《梅里志》的描述了順著泰伯瀆及其支流的流向,,所見到的蕩口水鄉(xiāng)景象—— 泰伯瀆“又東過蘇舍橋,,經(jīng)沉蘇蕩口,又東過福華橋,、楊巷橋,,其支者南行為灣涇河,注入青蕩,。又東行至新橋入鵝湖,。其支者于新橋之西北,行經(jīng)蕩口鎮(zhèn),,繞出東沙涇水月庵之東,,而入鵝湖。自福華橋以東,東沙涇以西,,夾岸居民千有余家,,華氏居十之七八,世稱蕩口華氏,,為巨族也,。” 當時蕩口,,千余戶人家包括上百家各色店鋪,,全都枕水而居,伴水而眠,。每天清早,,霞光初照,晨霧尚未散盡,,隨著此起彼伏的雞鳴聲,、婉轉(zhuǎn)悠揚的吳歌聲和穿街走巷的叫賣聲,鎮(zhèn)上便熱鬧起來,。 岸上店鋪紛紛開張營業(yè),,店員們生火,掃地,、抹桌子,,卸門板,擺設(shè)鋪面,,招攬顧客,,忙得不亦樂乎。起早的少婦們身子一斜,,腰里夾個木盆,,輕盈盈地來到河灘頭洗衣服,邊洗邊熱鬧地談?wù)搫倓倧南㈧`通人士那里聽來的新鮮事,,沒有外頭的消息就拿鄰里姑嫂妯娌說事,,甚至拿自家男人來開涮:“嫩看,我俚男人幾化邋塌,,衣服著得齷齪得來,!”“嫩篤男人還算好——我俚咯還要弗像腔!” 盡管蕩口自古隸屬無錫縣,,本地人說話的腔調(diào)卻更像蘇州人,,嗲聲嗲氣,糯篤篤哩,,是正宗的吳儂軟語,。 水面上百舸爭流,有扯著白帆跑長途運輸?shù)拇竽敬杏煤谄狍駠孟駛€滾筒似的小網(wǎng)船,,有以架在尾艄的木櫓作動力的敞口船,,有急匆匆趕水路的,有靠岸做生意的,,其熱鬧程度不亞于岸上,。 哎乃的櫓聲、咿呀的槳聲,、悠揚的吳歌聲、買賣的吆喝聲,、人們的說笑聲,、棒槌的捶衣聲,分不清來自岸上岸下,,組合成一支動聽的水鎮(zhèn)交響晨曲,,形成一幅天然的《清明上河圖》。 如此景象穿越數(shù)百年時空,,直至民國年間,,除了淪陷的那幾年外,一直未曾大變,,不過此時鎮(zhèn)上已聚集上萬居民,,街道和店鋪更多了。 多河的古鎮(zhèn)必多橋,。橋是親水文化的杰作,,是人水和諧的見證,是水鎮(zhèn)凝固的詩,。有了橋,,才能做到水暢其流,人暢其行,,人水相安,,相得益彰。 蕩口人歷代重視造橋修橋,,大凡致富發(fā)達者,,必定修建橋梁,這似乎已是不成文的定規(guī),。據(jù)《泰伯梅里志》記載,,(明代前期)華仲諄在蕩口一帶建造新橋、福華橋,、楊巷橋,、延祥河橋等多座橋梁,大大改善了蕩口的交通和水環(huán)境。據(jù)《華氏宗譜》記載,,永安石橋也是華仲諄所建,。《泰伯梅里志》中未說明永安橋為誰所建,,只注明該橋跨濠湖口,,嘉慶邑志失載。 翰林學(xué)士華察致仕還鄉(xiāng)后,,在錫東地區(qū)新建,、重建和修建了大批橋梁。載入《泰伯梅里志》的有25座,,其中新建9座,,重建4座,修建12座,;建在延祥鄉(xiāng)內(nèi)的有10座,,其中新建6座。以一己之力如此大規(guī)模興建橋梁,,在無錫縣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新版《無錫縣志》記載,全縣明清年間修建的橋梁,,有官修(由官衙出資),,也有民修。延祥鄉(xiāng)所建橋梁幾乎全是民修,。蕩口人既重視造橋,,又重視修橋,前赴后繼,,代代相承,。如旺家橋,明代前期由華允與妻子蔡氏首建,,后由學(xué)士華察修建,,清代康熙年間再由浦長發(fā)重建;建在蕩口鵝湖邊上的新橋,,由華仲諄首建,,后由華察修建,再由華進思于清代重建,;延祥河橋,,由華仲諄首建,華察修建,,至清乾隆年間,,再由華公弼重建,。 明清兩代地方史志中,除節(jié)婦烈女外,,鮮見女子留名,。凡女中俊杰,一般都是幕后英雄,。明代蔡氏是個例外,,《泰伯梅里志》在記述旺家橋時,注明是由華允與其妻蔡氏建,,按常理推斷,,很可能是華允去世時橋梁尚未竣工,蔡氏繼承丈夫遺志,,接著把橋建好了,,就像漢代女中豪杰班昭續(xù)寫《漢書》一樣,故史書中破例記下了她的姓氏,。 蕩口人有句眾口相傳的俗話:“行善積德三不忘,,修橋鋪路造學(xué)堂,?!卑研藿蛄褐糜谛猩品e德的首位,可見人們對其重要性的高度認同,。從前蕩口究竟有多少橋梁,,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精確統(tǒng)計。 據(jù)查,,清末延祥鄉(xiāng)載入《泰伯梅里志》的橋就有44座:蘇舍橋,、福華橋、楊巷橋,、劉團橋,、斷塘橋、東橋(今改稱“承先橋”),、積余橋(俗稱“鯽魚東橋”),、應(yīng)隆橋、徐充橋(又名“徐沖橋”或“齊驄橋”),、昌浦橋(《康熙邑志》作“菖蒲橋”),、曹墓塘橋、桑園橋,、旺家橋,、朱舍橋、盛橋,、新橋,、湖橋(又稱“老湖橋”),、旺兒橋、通源橋(又名“大奶橋”),、延祥河橋,、黃塘橋、馬涇橋,、義盛橋(《萬歷邑志》作“倪盛橋”),、張馬橋、謝埭橋,、東西二濠橋,、曹家橋、司家橋,、廟橋,、陸皮橋、東莊河橋,、馬家浜橋,、翰林橋、皮橋(當作“淝橋”),、甘露市橋,、蔡橋、蔡師橋,、師姑橋,、唐巷橋、虹橋,、永安橋,、東橋(不同于“承先橋”)、宅圩橋,。 還有一座由華察修建過的唐賈橋,,原屬延祥鄉(xiāng),清代劃入上福鄉(xiāng),。其中,,還不包括那些零散架設(shè)在鄉(xiāng)野及村落間小河渠上的無名小橋。 清末延祥鄉(xiāng)擁有的橋梁數(shù)量,,是《泰伯梅里志》所記載的同是著名水鄉(xiāng)的六個鄉(xiāng)(泰伯,、梅里、垂慶,、延祥,、上福、景云)之最,,也是當時無錫,、金匱兩縣各鄉(xiāng)之最,。新版《無錫縣志》記載:清光緒七年(1881),無錫,、金匱兩縣共有列入史志記載的橋梁497座,,其中城區(qū)53座,兩縣22個鄉(xiāng)共有橋梁444座,。延祥鄉(xiāng)擁有的橋梁,,占到其中的十分之一。 想當初,,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一首詩,,使揚州“水城”的美名傳揚天下,而清代延祥一個鄉(xiāng),,就有載入史冊的橋梁四十四座半(唐賈橋算半座),!這些橋絕大多數(shù)建于明清兩代。清康熙年間編定的《梅里志》記載:“蕩口鎮(zhèn)相傳為孝子丁蘭故里,,南有丁公橋,,其遺跡也?!边@座丁公橋必定歷史久遠,,應(yīng)始建于東漢。但元末《無錫縣志》和清末《泰伯梅里志》中都無記載,,現(xiàn)已無跡可查,。 明清時期蕩口建造的橋梁,,大多是石橋,,尤多石拱橋和石梁橋,也有少數(shù)木橋,,或大或小,,造型各異,因河制宜,。這些橋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架在水上的風(fēng)景。 “小橋,、流水,、人家”,是歷代詩人畫家筆下的經(jīng)典,,如此膾炙人口的美景在蕩口處處可見,。蕩口古鎮(zhèn)已完成修復(fù)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就修復(fù)完善的各種橋梁有28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