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不再互黑,!無忌少有的好文章

 zxs4950 2016-11-16
無忌上少有的好文章,,中肯,客觀,。整理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原作者:小倪無忌
單反時代單反時代,,我是佳能黨,,一路從膠片的EOS 500n,EOS 3玩到數(shù)碼時代的EOS 20d,,EOS 5dII,,EOS 6d。跟很多單反黨一樣,,那時候我真不介意單反及其鏡頭的傻大黑粗,。
過渡時期——佳能EOS M2013年頭上,我買了第一臺微單,,佳能EOS M,。買它純粹是為了趕時髦。當時索尼的微單已經(jīng)大行其道了,,看著挺好玩,,看佳能的微單出來了,因為能通用佳能EF鏡頭,,趕快買一臺玩玩,。當時佳能為EOS M出了一個套機:一個機身,一個22mm F2鏡頭(等效于全幅的35mm),,一個ef轉(zhuǎn)ef-m轉(zhuǎn)接環(huán),。我當即拿下。當時預設的買這臺相機的理由是:(1)我的單反上配一個變焦,這個小相機就是一個35mm F2的大光圈定焦頭,;(2)轉(zhuǎn)接環(huán)可利用起我所有的ef鏡頭,,尤其是我那支50mm 1.2就可以變成80mm 1.2了。真的挺好,。話說我覺得佳能出這個套機,,就是針對有佳能單反攝影系統(tǒng)的攝影者的,就是讓微單成為單反的補充,,市場定位很清晰,,這真是挺好的。但反過來,,這也是佳能這幾年微單系統(tǒng)發(fā)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佳能看來,,微單只是單反的補充。這臺相機我極喜歡,!體積小,、成像不弱、操控可接受,。我用它主要是幾種場景:(1)如預想的一樣,,配合單反變焦,作為一個35mm F2鏡頭用,;(2)因為我還拍膠片,,我用它做測光表、拍小樣,。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我對它的喜歡:2013年9月,,攝影包被盜,這個相機,,連同EOS 5DII和幾個鏡頭一起丟了,,而我10月要去西藏!當時我問很多人借了器材進藏,,唯獨是這個小微單,,我進藏前又買了一臺!而在使用EOS M的時候,,我有兩點感受:其一,,微單接單反鏡頭是行為藝術(shù),微單的體積和重量優(yōu)勢喪盡不說,,前重后輕還使得機身持握感一塌糊涂,,機身和鏡頭之間還有一坨很大的轉(zhuǎn)接環(huán),真是一個挺扯的事情,。其二,,我太喜歡它的輕和小了,我用一個狼蛛系統(tǒng)把它掛在腰上,真是太方便了,!這兩點感受總結(jié)起來其實是一點:體積,、重量優(yōu)勢。這臺相機,,是我改換門庭的起點,。
圓夢——徠卡M系統(tǒng)我得承認我的庸俗,徠卡一直是我的夢想,。2014年6月,,我終于上了徠卡。其實我以前對徠卡蠻嗤之以鼻的,,因為我覺得它貴,,性價比極低。后來決定上徠卡,,大概是三個原因:第一,,好東西人人想要,徠卡性價比的確是低,,但它是好東西,,這個沒人有意見吧?而當時恰好我兜里也有點錢了,。第二,,趙嘉的書對我影響很大,他的兵書十二卷里對徠卡是幾種評價,,早年的版本里是“徠卡好,,但性價比低”,大致的意思是他已經(jīng)不用徠卡了,;但后來的新版本變成“M9真的是好,成像好,,且輕便”,。我就是看了這個評價后長了草的。但后來的再版,,他說他看好的是cmos,,并且強烈夸贊索尼了。這是后話,,也許我看了再版就不會那么癡迷于徠卡了,。但后來我確實看了再版,然后確實又買了被他夸贊的sony a7RII,,當然那也是后話了,。第三,我意識到單反上面用超廣角是個很悲劇的事情。之前說過,,2013年我進藏前丟了一個攝影包,,里頭不僅有5DII,還有我唯一的超廣角鏡頭17-40,。要去西藏了,,怎么辦?我問朋友借了一套contax T2,,且只用了其中的一支鏡頭,,G Biogon 21mm 2.8。用過以后就覺得單反上面的一切超廣角都是垃圾,。大多數(shù)成像垃圾,,成像過得去的體積垃圾,總之超廣角在單反上那日子是沒法過了——我甚至試過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無法趕超Biogon的成像,,但是擁有幾乎三倍于Biogon的價格。這時候,,耳畔飄過一句膠片時代遠古的呼喚“長焦用單反,,廣角用旁軸”。大愛蔡司Biogon結(jié)構(gòu),。G系統(tǒng)沒有數(shù)碼化,,索尼a7可以轉(zhuǎn)接G Biogon 21mm 2.8,但是有紅移,,幾乎不可用,。所以當時要用上Biogon結(jié)構(gòu)的辦法,幾乎只有——徠卡機身接ZM 21mm 2.8,。多么瘋狂的想法,!這個時點挺奇怪的,一方面,,徠卡M9已經(jīng)出來很久了,,連大M都出來了;另一方面,,sony a7也已經(jīng)出來了,。當時我讀趙嘉的兵書十二卷,里面談到論絕對成像,,ccd比cmos好很多,,然后又看到很多人評論大M的cmos徠卡味不足,于是我對大M從來沒有感興趣過,。但是M9似乎又停產(chǎn)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爾上了淘寶,發(fā)現(xiàn):我靠,,M9其實有后續(xù)機種——ME,,用的也是ccd;我靠,,降價啦,!說到降價,真的是降了好多,。我記得M9剛出來的時候,,機身要近六萬,新版本的35 1.4要近五萬,,這個真是買不起了,。而2014年,ME大概賣3萬6,,新版的35 1.4大概是2萬5,。降到這個份上,對我來說,,已經(jīng)是“貴”,,而不是“買不起”了。咬咬牙,,拿下兩機身,、兩鏡頭。分別是:(1)徠卡ME機身,;(2)二手徠卡M6機身,;(3)蔡司ZM 21mm 2.8;(4)徠卡M 35mm 1.4,。徠卡是個很奇妙的系統(tǒng),。買徠卡之前,作為一個窮困的憤青,,我看到別人吹噓徠卡如何如何好的時候,,常常會很憤怒!我搞不明白,,徠卡到底好在哪里。而在買了徠卡之后,,盡管我非常喜歡它,,我仍然不能很好的表達出它好在哪里,這又讓我很憤怒,!但是徠卡的不好,,確實是非常明顯的,。以我的ME為例,機身設計完全沒有人體工學的感覺,,我不得不又去配一個指柄,。功能非常少,連自動對焦都沒有,,更別說sony系統(tǒng)可以裝app,,富士系統(tǒng)的膠片模擬了。同時,,它很慢,,連拍功能幾乎不可用。如果說前面那些都是它固有的特點的話,,那顯示屏渣的一塌糊涂這件事情,,就完全不可原諒了:那么貴的機器,弄個好點的顯示屏還不應該嗎,?太坑人了,!當然上面說的這些,在大M上有很多改進,,但是大M不是用了cmos嗎,?那它的對標機型就應該是sony a7系列了,這就更沒法比了,。此外,,以前被吹噓的神乎其神的“安靜”,我覺得也是扯淡,!純粹的扯淡,!以前就是扯淡!用旁軸跟單反比安靜,,能比嗎,?真要比安靜,跟用鏡間快門的雙反比去,!目前更扯淡,!現(xiàn)在好多小機器都實現(xiàn)完全無聲拍攝了。但我還是要嘗試著將我對它的喜愛寫出來,。首先,,我喜歡它的簡單。沒有花里胡哨的功能,,讓攝影者更加專心的面對拍攝,。徠卡的這個宣傳文案,有一定的道理,。其實我在用佳能,、富士,、sony的時候,大多數(shù)的功能我也是用不到的,;而我手里目前還在用的膠片系統(tǒng),,也都非常簡單,有些機器簡單到?jīng)]有電池也能拍攝,。沒有買徠卡的時候,,我總在想:我以簡單的方式用一臺復雜的機器,和用一臺簡單的機器,,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后來發(fā)現(xiàn)還真不一樣。笑傲江湖里梅莊四友那一段里寫,,丹青生的畫房里掛滿了畫,,黑白子的棋室里四壁空空,丹青生邀黑白子到自己的畫房里去下棋,,黑白子說自己要被煩死的,,基本就是這個意思。其次,,全手動操作,。很多從af時代開始玩相機的人,甚至不懂為什么要進行全手動操作,,認為全手動操作麻煩,,不可靠。但其實,,極端情況下,,全手動操作比自動操作更精確、更可靠,,甚至更方便,。手動光圈快門那是不必說了,當然是可靠,,單說對焦吧:碰到有些街拍的場景,,直接估焦+鏡頭景深刻度,甚至不用對焦,,拎起來就拍,;我在火車上拍過一張照片,天蒙蒙亮,,我對著遠處島上的房子對焦,,而車窗外又是飛快移動的欄桿,,這時候不用手動,簡直不知道該怎么拍;我連在水族館里都用手動對焦,,我的做法是,把鏡頭完全帖到玻璃上去,,這樣就沒有玻璃反光了,,然后對準某個相對固定的珊瑚或海葵對焦,,等魚游到那個位置的時候,,按下快門......有人會說:我用自動相機的手動功能,不是也能實現(xiàn)嗎,?那不是一回事,,因為自動相機的手動功能只是添頭,不是主流,,eos鏡頭切換到手動對焦,,手感已經(jīng)很差了;你試過contax G系統(tǒng)的手動對焦嗎,?打個比方就明白了,,手自一體的汽車切到手動擋,和手動擋汽車的操作感,,能一樣嗎,?第三,體積,、重量的優(yōu)勢,。優(yōu)勢并不在機身,而在于鏡頭,!目前全畫幅機器領(lǐng)域,,論體積重量優(yōu)勢,還是徠卡系統(tǒng),。第四,,徠卡確實有一些摸透了粉絲心理的小伎倆。著名的伎倆是那兩臺只能拍黑白的機器,。另外,,我剛才說它的顯示屏渣,也許顯示屏渣也是伎倆之一,,這可以讓你在電腦上看到照片時獲得更大的驚喜,!膠片時代過來的人,對于沖卷那幾天“甜蜜的等待”,,應該記憶猶新吧,,徠卡用的就是這種心理。最近徠卡又出新數(shù)碼相機了,,干脆取消了顯示屏,,徹底讓你重溫拍到看不到的感覺了,。第五,M鏡頭配合cdd的成像,。其實這應該是相機最基礎(chǔ)的屬性,,我把它放到最后是因為這是最說不清楚的部分,買徠卡之前看別人寫看不明白,,現(xiàn)在自己也說不明白,。色彩深沉扎實尤其是焦內(nèi)外的變化,總有一種似有若無的感覺,,與其他機器全部相同,,有點玄妙。有人說數(shù)碼照片的色彩都是能調(diào)的,,但具體到我,,我只能說,徠卡的色彩我調(diào)不出來,,所以我還是喜歡徠卡,。徠卡最擅長的就是暗光下大光圈的場景,說不出所以然,,但確實很動人,。最后,ccd成像的細節(jié),,真的比cmos要好,,不銳利,但是很豐富,。機身后來就沒再買過了,,鏡頭又有點變化。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心心念念那個蔡司ZM Biogon 21mm 2.8,,并不好用,不如G系列的那個,,因為我還是喜歡Biogon,,我出掉21mm,配了ZM Biogon 25mm 2.8,。比前面那個21mm好用,。折騰是無限的,我進了M 50mm 1.4以及M 75mm 2 AA,。從這兩個鏡頭開始,,我逐漸認識了富士和sony系統(tǒng),走向了“單反之后”。
歪打正著——初識富士X系統(tǒng)進入富士系統(tǒng),,竟然是因為想上一個徠卡鏡頭,。話說嘚瑟了兩臺徠卡相機,徠卡M口的鏡頭,,不可能不想的,。超廣角有了,35mm有了,,下一個當然會想50mm,標頭嘛,,標頭總要有一個的,。在想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忽然突發(fā)奇想:買一個截幅微單,,這個頭就可以50mm,、75mm兩用啦!這里先要撇清一件事情:為啥不用sony,。其實sony a7系列出來的時候,,我對它是很有期待的,前面說過了,,當時我想上ZM Biogon 21mm 2.8嘛,!如果那時候的sony a7可以轉(zhuǎn)接,估計也就沒有徠卡什么事情了,。然而,,紅移、崩邊,,各種不好,。在富士X系統(tǒng)和sony的截幅微單的比較重,我只躊躇了一下下就跳了富士X系統(tǒng)的坑,。原因分正面和反面兩個,,反面說,sony的操作,,我有點搞不明白,,富士好像好很多;正面說,,我仔細想了一下,,富士在攝影領(lǐng)域其實是非常非常非常強大的,而且我有富士的膠片相機,,雖然表面上它叫哈蘇Xpan,。插播一段,我認為富士是最牛的日本光學企業(yè)!想想它曾經(jīng)做過些什么機器,?機身方面:135它生產(chǎn),;120它生產(chǎn),而且生產(chǎn)各種120,,連617它都生產(chǎn),。鏡頭方面,更是橫跨135—120—大畫幅,。歐洲相機找日本廠家生產(chǎn)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哈蘇抱富士的大腿了吧。這個還不只,,最厲害的是富士的膠片,。我覺得它沒有理由不好。言歸正傳,,我隨同徠卡M 50 1.4買了一臺XT1,,又配了一個XF 18mm 2的鏡頭。初識富士是這樣幾個感覺:1  機身非常好,。就像前面哪位朋友說的,,拿起來就有拍攝的欲望。我覺得并不是因為復古的外表,,而是對于攝影深刻的理解,。沒有了討厭的模式轉(zhuǎn)盤,MATP四種主要模式,,通過鏡頭上的光圈環(huán)和快門轉(zhuǎn)盤全部可以實現(xiàn),,ISO調(diào)整也是一個轉(zhuǎn)盤搞定,實在太貼心了,。對于從手動,、膠片一路玩過來的我來說,那真的是一臺相機,,而不是一個電子玩具,。2  XF18mm 2那個鏡頭,也很棒,。這個鏡頭等效于全幅的28mm,,想想其實28mm F2格式的鏡頭,各廠牌里面也不是很多,,足夠是一個廣角大光圈了,,還小、還輕,、還不貴,,真好,!成像方面,我不是很說得上來,。必須說:沒有徠卡有特色,。解析度比全幅當然還是差一截。不好意思我得保持客觀,,解析度方面,,富士X系統(tǒng)倒真不占優(yōu)勢:從XT1來看,比之前的佳能6d肯定差一截,;現(xiàn)在的Xpro 2,,好像已經(jīng)跟佳能6d不分伯仲了,可佳能不是出了5ds嘛,?而且跟sony a7RII也沒法比,。話說要是比這個,大家全別跟適馬比,,X3全部秒殺。對這個我比較無所謂,,我覺得:夠用就好了,!論色彩,富士那是太厲害了,,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我是2015年1月買的富士,,買好以后,,正好跟家人一起去九州玩了一圈,我這樣帶的相機:機身是富士XT1和徠卡ME,,鏡頭是XF 18mm 2,、LM 35mm 1.4、LM 50mm 1.4,??吹贸錾短貏e的嗎?這可是我動了好久的腦子想出來的玩法,。這樣帶的好處在于:我可以同時帶兩臺機身在身上,,少換鏡頭,但是可實現(xiàn)兩種經(jīng)典的鏡頭組合方式,。我把富士XT1通過狼蛛系統(tǒng)別在腰間,,徠卡掛在脖子上。然后,,當徠卡配35mm的時候,,富士轉(zhuǎn)接徠卡標頭,就變成了75mm,35——75,,很方便吧,?!而當徠卡配50mm的時候,,腰間的富士就是一個28mm,,28——50,也很經(jīng)典吧,?,!那次玩得真是又輕松又出不耽誤拍照。我深深喜歡上了這種利用截幅和全幅的變化配置鏡頭的方式,。然而現(xiàn)在看那次拍回來的片子,,XT1配50并沒有出幾張然我印象深刻的片子——或許是因為我不大用中焦拍攝。那次回來,,最喜歡的片子,,要么是徠卡配35拍的,要么是富士配18mm拍的,。富士配18mm,,相當于28mm 2,非常好用??!富士的鏡頭一點也不弱啊,!
富士系統(tǒng)的擴充對我來說,,X系統(tǒng)只是徠卡系統(tǒng)的補充,但從我擁有X系統(tǒng)開始,,身邊凡是有朋友讓我推薦相機,,只要不是特別專業(yè)的需求,我總是推薦富士X系統(tǒng),。這里頭就包括我的幾個同事,。大概因為他們比較相信我,我們部門除了我,,又有四個人買了富士,。其中一臺XT1,三臺XT10,。鏡頭方面,,他們加起來買了三個標準變焦(就套機里那個)。一個23mm 1.4,;兩個35mm 1.4,??吹剿麄冑I了那么多,我的手又癢了,。我進了兩個鏡頭:55mm-200mm,;56mm 1.2 APD。然后我們部門現(xiàn)在大家的鏡頭串著用,,當然主要是他們蹭我的鏡頭用,,他們那兩個我沒用過,我有同級別的其他鏡頭嘛,!買55mm-200mm這個鏡頭的初衷沒有別的,,就是系統(tǒng)的輕型化,我有6D和佳能70-300L(小胖白),,感覺蠻好,,我想嘗試在X系統(tǒng)上也配一個同樣焦段的鏡頭。用下來,,我對這個鏡頭的評價是:可用,!防抖效果不錯,成像也ok,。效果當然不如6D+小胖白那么好,,但是這個實在是輕太多啦!反正我也不常用,,也不指望這個焦段出什么片子,買支輕的,,挺好,。Af性能方面,我用它拍過網(wǎng)球大師賽,,我覺得這個價格和重量,,拍出這樣的效果,算很有交代了,。插播一下我對中長焦的選擇傾向:首先我覺得,,有一個中長變焦頭是必須的,雖然我不怎么用,,但是對于外拍,,尤其是拍風景來說,變焦頭明顯要好于定焦頭,。拍遠處的風景,,構(gòu)圖靠走是走不出來的。但我挺看不上很流行的70-200mm恒定光圈鏡頭的,,即佳能小白系列,。我覺得是幾個問題:1 買這類頭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大光圈拍人像,,但其實85mm、135mm的定焦人像頭,,效果比這類鏡頭好很多,;2 真的拍風光,200mm仍然不夠長,;3 大,、重。所以我更傾向于買變焦比例大一點的,,輕便一點的頭,。說回富士,剛講到定焦人像頭,,這里就說到56mm 1.2 APD了,。這個頭牛!很牛,!非常牛,!如果說富士X系統(tǒng)其它的鏡頭是“好頭”的話,那么這只鏡頭我覺得無論放在哪里,,跟誰比,,都是頂級鏡頭了。這個鏡頭等效于135全幅,,是85mm,,蔡司cy、佳能都有85mm 1.2,,都是非常厲害的鏡頭,,富士在挑戰(zhàn)的就是這個規(guī)格。而因為在同樣的景別下,,截幅56mm的景深要大于全幅的85mm,,所以富士專門加入了一塊變際濾鏡,把焦外做得更散,,更漂亮(在大光圈下要損失半級光圈,,比如用1.2的時候,實際進光量只有1.7),。用下來的效果,,焦內(nèi)分辨率很好,焦外真的是猶如奶油一樣化開,,這個感覺太好了,!我沒有用過佳能85mm 1.2,貴是一方面,,它的體積,、重量,、對焦速度、手感被人廣為詬病,。手里的這個56mm 1.2 APD成像的絕對素質(zhì)或許不如佳能85mm 1.2,,但是如果考慮重量、體積和價格,,幾乎都只有后者的一半,,絕對是物超所值。有人評價這是富士X系統(tǒng)目前最好的一支鏡頭,,對此我毫不懷疑,。如果說之前我只是覺得富士的鏡頭好的話,這支鏡頭算是徹底說服了我,!不過抱歉,,因為這支鏡頭拍的都是人像,我就不在這里上片了,。這兩支鏡頭買好,,我開始覺得富士是一個可以替代單反的獨立系統(tǒng)了,我開始出我手里的單反鏡頭了,。當然我沒有全部出掉,,原因跟前面一位老兄說的一樣“目前單反不能丟是為了撐門面!”
到隔壁去溜一圈——大法真有那么好,?上任何機器都需要一個理由......早年,,我還有激情在攝影論壇上找人打架的時候,CN大戰(zhàn)是最普遍的,,然后我記得哪位大神把這種帖子比喻成“月經(jīng)帖”后,,CN大戰(zhàn)明顯少了。現(xiàn)如今,,我在的攝影群里,富士和索尼誰更好的爭議,,頗有CN大戰(zhàn)的古風,。當然,參戰(zhàn)的不止這兩家,,松下和奧林巴斯偶爾也出來扔幾塊磚頭,,也跟當年的賓得美能達有積分相似。我當然是站在富士一邊的,,但后來我逐漸逐漸覺得,,如果我不了解索尼的話,我又有什么資格去批評它呢,?是的,!我買大法的理由,,就是了解它,然后批評它,!的確有點任性~~~~~~我庸俗,,之前我就承認過了。因為只是玩玩的性質(zhì),,我買了a7MII,,就是新出的a72系列中最低端的一臺。但是我沒有配索尼的鏡頭,,我搞了幾個接環(huán),,用它接我的幾個手動鏡頭:徠卡M口的幾支,還有一支徠卡R 28mm 2.8,,一支蔡司ZE 50mm 1.4,,一支蔡司cy 85mm 2.8。用下來的感覺:都說大法好大法好,,好什么好,?!第一,,快門時滯明顯,,這個已經(jīng)不是單純操控感的問題了,確實影響拍攝,。第二,,自動白平衡不準,或者說,,過于敏感,,室內(nèi)拍攝的時候,顏色總是古古怪怪的,。第三,,操控怪異。感覺這不是給攝影者拍攝用的相機,,純粹是一臺電子玩具,。第四,手感不好,,人體工學處理不如XT1,。第五,轉(zhuǎn)接不那么好用,。轉(zhuǎn)接單反鏡頭的時候,,跟eos m一樣,體積巨大,,而且鏡頭和機身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接環(huán),,空腔,,平衡性一塌糊涂。這個問題在我轉(zhuǎn)接徠卡R 28mm 2.8的時候尤為明顯,,尤其是和XT1接XF 16mm 2完全沒法比較,,成像不占優(yōu)勢,光圈小一級,,體積和重量大不止一級,,完美沒辦法比。轉(zhuǎn)接旁軸鏡頭,,體積和重量是下來了,,但接旁軸廣角的時候,紅移,、崩邊的情況還是很嚴重,,幾乎不可用。買好這個機器以后,,我覺得我對富士的青睞是完全正確的,。當然,也不是什么都不好,。我覺得同樣是轉(zhuǎn)接,,索尼的峰值對焦明顯比富士精確,富士的轉(zhuǎn)接的時候,,我更多用電子裂像屏而不是峰值,。另外,索尼對焦屏中的水平儀挺好用,,不僅有左右,,還顯示俯仰,這個確實挺好的,。不久我就果斷的把徠卡R 28mm 2.8出掉了,,因為留著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首先我當然不會再去買徠卡R的機身,;其次如果要用28mm定焦,,我有XT1和XF 16mm 2;最后,,微單的轉(zhuǎn)接還是方便,畢竟有峰值對焦,,微單都不好用,,我就更不會用佳能6D轉(zhuǎn)接它了。但是sony a7MII我沒有馬上出掉,,我覺得它畢竟會有點用處,。當然最后還是出掉了,,但是出掉它的原因是換更高端的sony a7RII,這是天工對焦環(huán)出來以后的事情了,。
換種正確的轉(zhuǎn)接方式——大法還真挺好這幾年換相機,,錯進錯出的事情太多。因為喜歡蔡司的超廣角鏡頭,,進了徠卡,;又因為轉(zhuǎn)接徠卡鏡頭喜歡上了富士。再換索尼,,也是因為轉(zhuǎn)接,。不久前,趙嘉的《兵書十二卷》又更新版本了,?!侗鴷怼诽柗Q史上最酷的攝影書,由于過不了幾年就要更新一次版本,,所以即使不用特別仔細的看,,也會發(fā)現(xiàn)趙老師對于器材的觀點一直在發(fā)生變化。我心里徠卡的那根草,,就是上一版的《兵書十二卷》種下的,。而這次新版的《兵書十二卷》中,趙嘉在講到徠卡M 50 1.4那支鏡頭的時候,,說了一句:這是一支很好的鏡頭,,它已經(jīng)好到徠卡機身都配不上它的地步了,只有轉(zhuǎn)接在sony a7RII上,,才能發(fā)揮這個鏡頭的全部能力,。這句話對我還是有影響的,因為我有M 50 1.4,。然后,,著名的黑科技產(chǎn)品:天工徠卡轉(zhuǎn)sony自動接環(huán)出來了。徠卡M口的鏡頭,,實現(xiàn)自動對焦,,OMG!我直接跪了,!自動對焦的徠卡鏡頭,!本來還有點猶豫,恰好我有一個影友,,可以弄到第一批的天工自動對焦環(huán),,恰好還有一個,我就果斷拿下了。當時手里的那臺還是sony a7MII,。當我實現(xiàn)徠卡M口鏡頭的自動對焦后,,我立即做了兩件事:第一,出掉a7MII,,換回a7RII,。原因是前者的相位對焦不夠好,用天工環(huán)比較吃力,。購入之后我想起了以前不知道誰說過的一句話:a7RII與其他a7系列的機器,,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上的。的確如此,,對焦快很多,;畫質(zhì)好的驚人;同時,,轉(zhuǎn)接效果好很多,。35mm以上的效果都非常好,偶爾轉(zhuǎn)接一下蔡司ZM 25mm 2.8的效果,,尚可接受,。第二,購入徠卡M 75mm 2 AA,。如果沒有天工環(huán),,這個鏡頭我是不會買的,用旁軸的黃斑對焦跟中長焦鏡頭較勁,,太吃力了,。而天工環(huán)和a7RII的組合,讓這個鏡頭的實際用途大大拓寬了,。用下來,,我覺得sony a7RII的轉(zhuǎn)接還是非常不錯的。徠卡35mm以上,,效果很好,。很多人關(guān)心天工環(huán)的對焦速度,當然不能跟佳能比,,但是,,我覺得基本夠用??炻且环矫?,精準度那是極高。這么說吧:我用徠卡M 50mm 1.4,,無論是旁軸或是轉(zhuǎn)接富士,、索尼,,對焦從沒對得這么準過!雖然不如在徠卡ccd機身上那么特別,,但是徠卡鏡頭的色彩,即使是轉(zhuǎn)接大法,,還是很有特色,。而與富士、佳能的中長焦比,,徠卡鏡頭里那種空間感,、層次感,是其他鏡頭所沒有的,。當然天工環(huán)是有它的問題,,比如說間歇性不合焦,想來任何系統(tǒng)的af都有抽風的時候,,而且索尼也可以一鍵切換af和mf,,所以這個問題基本可以接受。有時候會死機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天工也算很努力了,,固件升過級,在逐步的改善中,??紤]到它盤活了整個旁軸中長焦,我對它還是滿意的,,可以說它是這幾年我買過的最好的——最好玩的也是最實用的——攝影附件了,。說回索尼的機身,我覺得看在能夠af徠卡m鏡頭的份上,,它有什么不好我也忍了,。前面說索尼的自動白平衡不準,我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是買了一個立方蜘蛛,,室內(nèi)場合校調(diào)一下基本也就解決了,。對于大法,我覺得a7RII是極好的,,轉(zhuǎn)接徠卡M鏡頭尤其好,。但是單反鏡頭我是不會轉(zhuǎn)接了,手感和機器的平衡太差了,,從eos m開始我就覺得那樣干是行為藝術(shù)了,。同時,我也沒有買任何的索尼原生卡口鏡頭,。其實我不懷疑鏡頭的素質(zhì),,尤其是不懷疑蔡司那幾支以及新推出的索尼master系列,,但是,那實在太大了,、太重了,!價格也貴了點。如果我要買這些鏡頭,,那么我換微單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呢,?佳能的機身和鏡頭難道不夠好嗎?所以說,,大法好,、大法好,大法對我來說,,好也就好在能轉(zhuǎn)接徠卡M口鏡頭,,并且適合轉(zhuǎn)接中長焦,并且能自動合焦,,這確實是徠卡M系統(tǒng)本身所做不到的,。中長焦的玩具找好,回頭我又在找超廣角了,。不忘初心,,我是因為喜歡Biogon 21mm 2.8上的徠卡;但后來這支鏡頭用在哪個機身上,,效果都一般,,所以用它換了一個ZM Biogon 25mm 2.8。超廣角還不到位,,所以這一輪折騰,,還沒有結(jié)束。
超廣角又回到富士——我對富士X系統(tǒng)之淺見話說超廣角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根據(jù)手里的系統(tǒng),,選擇大致是兩個,一個是索尼上用的蔡司Loxia 21,;一個是富士14mm 2.8,。其實我一開始是偏向于Loxia的,網(wǎng)上放出來的照片巨牛無比,,但好像剛出來,,不是很買得到。當初是基于什么動因去買的富士14mm,,不大記得了,,可能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挺好啊這個鏡頭,,不大,,也不是很貴,,買了用用看再說吧。(我之前說過我用過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吧,?,!成像當然是好的,那體積,、那重量,、那價格,簡直了?。┯眠^之后的感覺是大吃一驚。超廣角最麻煩的畸變問題,,在這個鏡頭控制得非常好,!我查了資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情。大致來說,,其實膠片時代超廣角最難解決的是畸變問題,,但是到了數(shù)碼時代,畸變可以通過軟件修正,,嫌麻煩的話,,機身就可以直接修正。但是這種修正,,當然只會開放給原廠鏡頭,。這樣一來,14mm的畸變控制就很好解釋了,。其實這個頭我剛買,,用的還不多,也沒拍出什么自己特別滿意的照片,。但是這個頭讓我開始考慮一個問題:微單的確能實現(xiàn)轉(zhuǎn)接,,但是,我們到底還需要轉(zhuǎn)接嗎,?然后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富士X系統(tǒng)和索尼a7系列的異同,。單以機身的成像論,富士無疑要輸索尼一籌,,因為索尼有a7RII鎮(zhèn)宅,。但以整體系統(tǒng)論,富士的開發(fā)思路比索尼完整很多,,看看鏡頭吧,,如果等效到35mm全幅,那么X系統(tǒng)已經(jīng)有21mm 2.8,;24mm 1.4,;28mm 2,;35mm 1.4;50mm 1.4,;85mm 1.2,;135mm 2;甚至連150-600的變焦鏡頭都有了,。應該說,,富士的鏡頭開發(fā)思路相當完整,開發(fā)速度也相當快,。富士目前的鏡頭群,,從完整程度而言,已經(jīng)可以挑戰(zhàn)佳能,、尼康等廠商了,。這一塊,索尼完全跟不上,。鏡頭群不完整不說,,即使能做出來,全幅單反鏡頭的重量,、體積,,對比單反系統(tǒng),不具備太大的優(yōu)勢,。當然,,我這里還沒有講到價格。數(shù)碼時代,,尤其是微單系統(tǒng)開發(fā)出來以后,,我覺得相機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機身或鏡頭分開比拼,而是看集成度,,要把鏡頭和機身連起來一起看,。索尼的機身當然很好,但是和非原生系統(tǒng)的鏡頭配合,,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原生系統(tǒng)的體積和重量又讓人望而卻步。富士則不同,,我感覺富士的鏡頭和機身配合得非常貼切,,兩者契合得剛剛好,誰也不限制誰,、誰也不超越誰,,我想著就是整體開發(fā)的優(yōu)勢吧。那么,,截幅傳感器又是不是一個問題呢,?也是,,也不是。也許對于初入攝影坑的菜鳥來說,,是,;但是對于從各種器材玩了一圈回來的人來說,完全不是,。6d有了,,徠卡ME有了,sony a7RII有了,,要大底片我還有120,、4*5,玩了一大圈,,我還是覺得富士最可心,。另外插播一下,我后來又進了Xpro 2,,直觀感受是,富士著一代傳感器測成像,,比前一代有很大提高,,似乎已經(jīng)不輸佳能6d、索尼a7M2等機器了,??梢赃@么說:現(xiàn)在,富士X系統(tǒng)已經(jīng)基本可以取代單反系統(tǒng)了,,我還在關(guān)注XT2,,如果它的對焦再好一點的話,我想,,我真的不用再留著6d撐門面了,。
不那么完整的總結(jié)這個帖子的最后,說說我對幾套系統(tǒng)的感覺吧:徠卡系統(tǒng)        操作簡單,,適合定定心心的慢拍,。        成像的氛圍、色彩很有特點,,令人著迷,。        建議使用CCD機身,如希望買CMOS機身,,不如上富士,。        除上面的優(yōu)點外,缺點一大堆,,罄竹難書,。富士系統(tǒng)        優(yōu)秀的操作感,,尤其適合從膠片一路玩過來的攝影者。        豐富完善的鏡頭體系,,不必依賴轉(zhuǎn)接,,有各種規(guī)格鏡頭可供選擇。        鏡頭體積,、重量控制好,,價格相對合理。        自成一格的完整系統(tǒng),,已基本可以取代單反,。        截幅成像略遜于全幅系統(tǒng)。        無其他明顯缺點,。索尼系統(tǒng)        a7RII是最為強悍的用于轉(zhuǎn)接的微單機身,,成像卓越,轉(zhuǎn)接徠卡中長焦鏡頭時,,成像素質(zhì)高于徠卡機身,。        功能豐富,可玩性強,。        使用原生卡口鏡頭時,,體積、重量相對于單反系統(tǒng)而言,,優(yōu)勢不大,。因此如以體積、重量考慮,,只有轉(zhuǎn)接旁軸鏡頭時,,方顯優(yōu)勢。        原生卡口鏡頭群目前尚不豐富,。        仍有明顯缺點,,如快門時滯明顯、自動白平衡過于敏感等,。我還漏了什么,?嗯,單反系統(tǒng)還沒說,。也不說了,,這個帖子題目就是單反以后的事情嘛!
By 色影無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