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綱明確規(guī)定文言文閱讀需要“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以文言實詞題,作為文言文閱讀的第一題,,其重要意義不言自明,。那么,我們學習文言實詞,,除了多記多背常見實詞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這里,,我給大家介紹四種文言實詞推測方法,,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一,、【字形推測法】 [最新試題] 1.乃相與憮然而去 (2011年福建卷) 2.屋比延燒,,不足憂也 (2011年江西卷) 3.遼人常越境而汲 (2011年全國卷) [試題解釋] 1.憮:此字左為豎心旁,可能和心情有關,,右邊是“無”,,可能是心情失落,再結(jié)合“然”字作為后綴,,以及上下文,,可以得出結(jié)論,它的意思是“失意”,。 2.比:比字的本義從其外形上就可以看出,,是“并列”的意思。再結(jié)合“比肩接踵”等詞語,,更容易推測出該義,。 3.汲:利用“汲”字的三點水偏旁來推斷詞義是很容易的,還可以從平時使用的“汲取”這個詞來推斷,。 [指點迷津] 利用字形來推測詞義,,簡稱形訓。形訓是以形說義的方法,,即通過對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的分析來尋求解釋詞義的釋詞方法,。漢字本是表意文字,字形與字義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樣我們就有可能通過對字形的分析來尋求字義,。這就是形訓的理論依據(jù),。 1.漢字實例:1、從漢字偏旁“刂(刀),、弓、戈,、斤(斧),、殳”看出與兵器有關,如“刖,、剮,、弩、彀,、戊,、戟、斫”,;2,、從漢字偏旁“馬、牛,、羊,、豕、犭,、 鳥,、蟲” 看出與動物有關,如“驥,、駟,、犢、羯,、豨,、獵、鵑,、蝶”,;3、從漢字偏旁“讠(言),、辶(走),、彳(行)、扌” 看出與人的行為動作有關,,如“諫,、遷、適,、徒,、扣”,。4、钅(金字旁)和金屬有關,。饣(食字旁)和食物有關,。ロ(口字旁)和人的嘴部動作有關,疒(病字旁)和疾病有關,,忄(豎心旁)和人的心理活動有關,,(山字旁)和山岳丘陵有關,氵(三點水)與河流山川有關,,寶蓋頭(宀)與房屋有關,,糸字底(糸)與繩子有關,四字頭(罒)字頭與羅網(wǎng)有關,,貝字旁和錢有關…… 2.句子實例:1,、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看“篋”字,竹字頭,,下有匡形,,類似“筐”字,便可大致推測,,篋當是與筐相類的竹器,。)2、迨諸父異爨,,東西多置小門,。(爨字下有火,中有木,,上面有類似鼎的東西,,可以推測為和燒火煮飯有關,這里正是此義,。)3,、“彀士十萬人” (從偏旁弓或者殳可以看出,這個字與兵器有關,,而且很有可能是弓箭手,,這里正是此義。) 使用形訓來解釋漢字的意思,,首先要注意避免望文生義?,F(xiàn)代漢字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很多已經(jīng)不能通過其外形來判斷其具體的內(nèi)在含義了,只能通過其最古老的形態(tài)去推測,,所以極容易導致望文生義,,比如,“虛與委蛇”的“蛇”,,再比如,,“自怨自艾”的“艾”,這些都有著字面背后的典故,,單單從表面上已經(jīng)根本無從了解其意思,。另外,文言文中還有很多的通假字,,比如“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中的“蚤”,如果根據(jù)簡單的形訓,,是會完全扭曲它的在文中的意思的,。其實它是通“早”。再比如2008年廣東卷,,“周窮振乏,,家無余財”中的“振”被選項解釋為“振作”,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其實根據(jù)上下文,,這是通假字“賑災”的“賑”。 使用形訓來解釋漢字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形訓的適用范圍較窄,,使用面并不大。形訓的方式只適合于大體推斷漢字的意思,,較為準確地確定一個字的意義還要綜合運用其他方法,,最終確定字義則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語境意義。
二,、【語法推測法】 [最新試題] 1.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 (2011年湖南卷) 2.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2011年全國卷) 3.元末舉于鄉(xiāng),長龍溪書院(2011年全國卷2) [試題解釋] 1.這里“病”接賓語,,賓語是“俗”(民俗),,所以“病”肯定不是“生病”的意思,再結(jié)合上下文以及“詬病”等詞,,可以推測出“批評”的含義,。 2.結(jié)合具體詞組“徹甲”來考慮。這里“徹”肯定是動詞,,所以是“穿透”的意思,。 3. “長”的詞性較多,根據(jù)后面的“龍溪書院”??梢酝茰y出師動詞,,“執(zhí)掌”的意思。 [指點迷津] 所謂語法分析推斷法,,即根據(jù)實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可以明確: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定語是由形容詞,、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jù)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可以推知它的詞義,。語法分析推斷這一方法主要運用于認識詞類的活用,。我們判斷一個實詞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 1. “名詞+名詞”的動賓結(jié)構(gòu),。在這結(jié)構(gòu)中,,當前面的名詞當充當謂語動詞時,根據(jù)動賓結(jié)構(gòu)特點可判斷出后面的一個名詞應該是賓語或補語,,那前面的名詞即活用為動詞了,。如《鴻門宴》中“籍吏民,封府吏”,。(“籍”本是名詞詞性,,但它后面跟的是賓語“吏民”,故應翻譯為“登記”,,即名詞活用作動詞) 2. “名詞+動詞”結(jié)構(gòu),。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可知,名詞放在動詞前面,,一般作為動詞施事或受事的主語,。在文言文里,當我們看到“名詞+動詞”這種結(jié)構(gòu)模式時,,可以先判斷一下該名詞是否為動詞的施事或受事主語,,如果是,這則是一般的名詞,;如果為非主語,,只是作為一個修飾性的詞語修飾動詞的,,那它就活用作狀語了。如“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和“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 3.動詞+動詞/形容詞結(jié)構(gòu)。當出現(xiàn)兩個動詞或動詞與形容詞連用的情況時,,后面的動詞或形容詞,,根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特點,他們在句中充當賓語或主語,,那它們就自然活用為名詞了,。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背觯霎a(chǎn)的東西,;入,,收入的東西,這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將軍披堅(堅硬的鎧甲)執(zhí)銳(銳利的武器)”,,這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三、【語境推測法】 考查一個詞的用法,,應該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因為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實詞中無處不在,要想對它們的詞義進行準確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體語境認真揣摩,,仔細推斷,準確地闡釋了語境推斷法的內(nèi)涵,。有時,,上下文之間存在著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更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準確推斷實詞詞義的鑰匙,。 [最新試題] 1.先生贖而歸之 (2011年安徽卷) 2.臣請歸節(jié),伏矯制之罪 (2011年安徽卷) 3.時以執(zhí)法平恕方戴胄 (2011年浙江卷) [試題解釋] 1. “歸”字當然有“歸還”的意思,,但是這里結(jié)合上下文在語境中考查該詞,,“父友馮侍郎躋仲諸子沒入勛衛(wèi)家,先生贖而歸之”,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歸”的對象是人(“諸子”)所以應該是“使……歸”的意思,。 2. “矯”字意思很多,比如“把弄彎的東西弄直”(矯正世俗),、“強壯”(矯?。┑龋沁@里結(jié)合上下文在語境中考查該詞,,“臣謹以便宜,,持節(jié)發(fā)倉粟以賑之”,說明這里主人公汲黯行使了“便宜從事”的權(quán)力,,沒有上告皇上就開倉放糧,,屬于“假托詔命”,所以這里是“假托”的意思,。 3. “方”字意思較多,,這里根據(jù)前文的“執(zhí)法平恕”以及后文的“戴胄”(人名、賢臣)可以判斷其為動詞,,那么再根據(jù)上下文中的張文瓘的一貫表現(xiàn),,可以認定是“比擬、相比”之意,。全句譯為“當時因為(張文瓘)執(zhí)法公平仁恕人們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 [指點迷津] 文言實詞在具體的句子中屬于哪種義項,,最有效的方法是聯(lián)系上下文,,把握語境,依據(jù)語境來判斷義項是否正確,,以下還是以實例來解析,。 例1:將《過秦論》中的“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陽”的“兵”解釋為“軍隊”就錯了,,由后文的“銷鋒鏑”和“鑄以為金人十二”可推知,,“兵”應釋為“兵器,軍械”,。 例2:2008年廣東卷,,將“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中的“收”解釋為“收留”,,我們先看上下文“時有與訪同姓名者,,罪當死,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數(shù)十人皆散走,,而自歸于帝,帝不之罪”,,原來是有一個和周訪同名的人犯了死罪,,差吏誤認為是周訪,將他抓獲了,,周訪奮力擊退了抓他的差吏,。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我們可以推知“收”應是“抓獲,、扣留,、收監(jiān)”之義。
四,、【成語推測法】 [最新試題] 1.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 (2011年安徽卷) 2.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 (2011年湖南卷) 3.澤命不渝,信也 (2011年山東卷) [試題解釋] 1.參考成語“毫厘不爽”,、“屢試不爽”,,“爽”字這里是“差錯”的意思。 2.參考成語“出類拔萃”,,“拔”是“超出”的意思,。 3.參考成語“堅持不渝”,“渝”是“改變,、違背”的意思,。 [指點迷津] 推斷高考文言實詞詞義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成語推斷法。雖然文言文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但是我們還有成語這個學習文言實詞的“利器”,。因為成語是文言的“活化石”,,其中存在著相當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尤其是常見文言實詞,。通過成語中文言實詞的聯(lián)想記憶,可以達成知識的遷移,。 下面再看一看高考題中有哪些是可以通過成語聯(lián)想來解決的: (2010年江蘇卷)年二十以歸吾 (2010年遼寧卷)取民之敦孝者,,身親尊禮之 (2010年遼寧卷)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 參考成語“之子于歸”,“歸”是“出嫁”的意思,。 參考成語“以身試法”,,就知道“身”是“自己、親自”的意思,。 參考成語“緣木求魚”,,就知道“緣”有“沿著”的意思,。 使用成語幫助推斷文言實詞詞義時,也有容易陷入的誤區(qū),。 1.機械理解,。那就是機械地對應成語來解釋文中的詞語,所以容易被選項中的迷惑項所欺騙,?!皶裁撁撜黟A,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祎,。”(2010年全國卷Ⅰ)這里有“危言”一詞,,很多考生,,尤其是語文素養(yǎng)較高的考生,會下意識地想到“危言危行”的成語,,即“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而把“危”翻譯為“正直”,。而此處卻不是這個意思,。這里還真是“威脅的”的意思。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考生不知隨機應變,,不知道根據(jù)上下文來確認含義。 2.片面理解,。文言實詞由于有多義性,,所以有時某個詞甚至在單句中翻譯得通,卻與整句話的意思不符,。比如2004年高考遼寧卷 “韓軌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可以作“投奔”解呢?比如有成語“走投無路”,。但是考生如果據(jù)上文“敵見,,驚退。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zhàn)破之”,再聯(lián)想到成語“投筆從戎”,,便能知此處“投”應為“扔掉,,舍棄”。如果想當然,,單句翻譯得通,,就認為正確,,便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