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祛痰的一眾方子中,,有一個方子不可不知,而且擁有極高的地位,,這個方子就是著名的二陳湯,。說起二陳湯的時候,,就會想起《湯頭歌訣》中的那句話——“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從這個歌訣中可以看出,二陳湯也就四味藥而已,。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二陳湯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一個方子,,而這個方子的確是有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四味藥,。然而,方子后面還有一句話,,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上藥(口父)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也就是說,真正的二陳湯,,是應(yīng)該有生姜和烏梅兩味藥的,,一共是六味藥。 二陳湯原用法中有烏梅一個.可使半夏得烏梅則燥濕化痰而無傷氣陰之憂,,烏梅得半夏則收斂肺氣而無礙祛邪之慮,。但后世有人或慮其酸澀收斂,疑與濕痰不宜,、與半夏抵觸而常予舍棄,;或因其屬用法中的“ 藥引子” 而予忽略。如《醫(yī)方集解》,、《成方切用》,、《醫(yī)宗金鑒》等均未加載述,現(xiàn)今臨床亦多不用,?!斗絼W(xué)》統(tǒng)編教材2版謂“ 近代用法,不用生姜,、烏梅” ,,《簡明中醫(yī)詞典》亦謂現(xiàn)代多不用等等,。 組方之要,貴在配伍,。二陳湯主治濕痰證,,病在肺脾二臟。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祛痰,,使氣順痰消,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甘草調(diào)和諸藥。如此,,雖兼顧痰脾之主要矛盾,,但痰咳則不離于肺。肺者“ 華蓋” 之臟,,主宣發(fā)與肅降,。故治肺諸方,每每注重適合肺性宣發(fā)肅降特點之配合遣藥,,如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本方佐入少許烏梅,,味酸性澀,,《本草綱目求真》卷二云其“ 入肺則收” 。方中之用,,細析有五:一者,,斂肺止咳,李時珍云其“ 止久嗽” ,;二者,,與半夏、生姜辛散之品為伍,,則散中有收,,使散不傷正,收不斂邪,,三者,,恰適肺之宣發(fā)肅降之性,即王好古所言:“ 肺欲收,,急食 酸以收之” 之意,,即李時珍所謂“ 涌痰” 之功;四者,陶弘景云其“ 去痰” ,,即烏梅本身兼有祛痰之功,;五者,烏梅酸斂生津,,可以其潤性防半夏等過于辛燥,,因肺者惡燥,,且烏梅用量較少,,不致助濕斂痰。故此,,對二陳湯中佐入烏梅,,理當(dāng)予以足夠重視,方能全面領(lǐng)悟原方配合之要旨,。 二陳湯中烏梅的深刻含義,,尚可從《局方) ) 及宋代又一著名方書《圣濟總錄》中找到佐證。首先,,《局方》用烏梅以增強化痰止咳作用,。查《局方· 卷四》中用烏梅方共5首,其中用量最大者達3兩,,除二陳湯外,,其余4首均主治咳嗽痰喘??梢婌钐抵箍确街屑訛趺肥恰毒址健返某R娪盟幮问?,如用治一切咳嗽的杏子湯方后云:“ 每服添烏梅一個煎服,其效尤驗” ,。尤其是用治久咳不止者,,常多加烏梅,或以烏梅配米殼等,。同時,,宋代化痰止咳方中常有應(yīng)用烏梅的配伍形式。以宋代代表方書《圣濟總錄》為例,,其中“ 痰飲門‘’用治“ 痰癖脅痛” 的五飲丸,,用烏梅一兩,與方中其它主藥同量,;“ 咳嗽門” 用“ 治咳嗽” 的百部丸,,“ 治五藏諸咳” 的前胡湯,方中半夏,、白茯苓,、甘草、烏梅、生姜并見,,烏梅用至一兩,,另配伍前胡、麻黃,、杏仁,、五味子等,較好地體現(xiàn)了化痰止嗽,、收散相合的功效特點,,可與二陳湯互參。 可見二陳湯方用烏梅斂肺而不斂痰,、生津而不滋膩,,善于止咳化痰,有增強全方功效的作用,,不可隨意舍棄,。今人孫蓉,彭欣在《山東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中曾發(fā)表一篇文章《烏梅,生姜對二陳湯功效影響的實驗研究》,,實驗證實二陳湯有明顯的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在這方面六味二陳湯作用明顯優(yōu)于四味二陳湯,,作用強度為:六味二陳湯高劑量>六味二陳湯低劑量>四味二陳湯高劑量>四味二陳湯低劑量。二陳湯有明顯促進胃腸蝸動的作用,,六味二陳湯高劑量和四味二陳湯高劑量作用強度均與橘皮竹茹湯和厚樸溫中湯相當(dāng),,六味二陳湯低劑量作用明顯優(yōu)于四味二陳湯低劑量,在這方面,,作用強度為:六味二陳湯高劑量=四味二陳湯高劑量>六味二陳湯低劑量>四味二陳湯低劑量,。此外烏梅、生姜對二陳湯燥濕化痰(有形之痰)的影響較大,,對二陳湯理氣和中作用也有影響,。但可被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劑量的加大所掩蓋。 |
|